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在文学著作与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它的提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理论对俄国文艺界、世界文学论坛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均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俄国形式主义 “陌生化” 文学著作 日常生活 体现
  
  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叶流行于俄国的一种文学批评和美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逊等人。其形成主要受日瓦内语言学派、胡塞尔现象学、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理论作用。俄国形式主义营垒上的两面鲜艳的旗帜是文学性和陌生化。
  形式主义者探讨的是文学的文学性(Literariness,Litera turnost)。雅各布逊说:“文学探讨的主题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就是使一部著作成为文学著作的东西。”文学性,是文学区别于政治、军事、新闻、其他艺术的干本特征,是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核心和标志。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文学陌生化,是把生活中熟悉的变得陌生,把文化和思想中熟悉的变得陌生,把以前文学艺术中出现过的人们熟悉的变得陌生,把过去文学理论中人们熟悉的变得陌生。
  一、陌生化的涵义
  陌生化又称“反常化”或“奇异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由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1911年的一篇题为《词语的复活》中提出。陌生化理论认为,文学的功能是使人们已经习惯化、自动化的感知力恢复到新奇状态。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什克洛夫斯基说: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象变得困难,增强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1]
  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陌生化”针对的是主体感知系统的自动化。关于习惯的事物,主体的感知总是处于一种自动化过程之中,俄语论文,只是凭习惯去了解它,但却看不见也体验不到。托尔斯泰就曾经在日记中描述过这种感知的自动化情形:
  我在房间里抹擦灰尘,抹了一圈之后走到沙发前,记不得我是否抹过沙发。由于这些动作是无意识的,我不能、而且也觉得不可能把这回忆起来。所以,如果我抹了灰,但又忘记了,也就是说做了无意识的行动,那么这就等于根本没有过这回事。如果哪个有心的人看见了,则可以恢复。如果没人看见。或是看见了也无意识地,如果许多人一辈子的生活都是在无意识中度过,那么这种生活如同没有过一样。[2]
  什克洛夫斯基在此引述托尔斯泰的日记,意在表明:我们在接受的过程中,总是处于一种自动化的模式中。而对“陌生化”的具体解释,什克洛夫斯基于其所著的《散文理论》中给出三层涵义。
  (一)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阐释艺术的总准则。
  俄国形式主义以陌生化为基础,对艺术的目的、艺术的程序、艺术的本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突破了传统的艺术理论观,开启了现代诗学理论之先河。例如,在阐释艺术的目的时,他认为艺术的目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认知事物,而是感受事物。
  (二)在艺术审美接受中,俄语论文网站,陌生化是艺术审美接受的必要手段。
  因为“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的措施。他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人的实用目的,超越个人的种种利害关系和偏见限制,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由此,原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毫不起眼、毫无新鲜可感的东西,就会焕然一新,变得异乎寻常,新命可感,从而引起人们的新颖之感和专心关注,使人们归真返璞,重新回到原初感觉的震颤瞬间”。[3]
  (三)在艺术史中,陌生化是艺术形式的断裂和不断更迭的动力和源泉。
  “艺术是建立在一切关系的更迭,建立在发现新的不平等的基础上。一个体系整个断裂,似乎被抛弃了。各部分的关系重又新鲜如初。这就是流派的更迭――艺术生活中的伟大断裂”。可见艺术是一个断裂、更迭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陌生化与系统化不断地斗争。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格局,之后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壮大发展并促成整个艺术史的发展。
  二、“陌生化”在文学著作与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一)在文学著作中的体现。
  1.语音的陌生化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解析:“晴”与“情”谐音,表面是写天气的“晴”,实则写内心的感情。
  2.语义的陌生化
  也许每个男人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解析:通过形象的比喻,让读者自己去感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3.语法的陌生化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解析: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指出:“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让读者感受到了百花竞艳的热闹景象。
  4.文学著作中人物形象的陌生化
  最具代表性的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里的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外形丑陋,驼背耳聋,但是他内心却充满了爱与同情,是一个善良勇敢的人。作者通过对人物外在与内在、丑与美的对比,使该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生动,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陌生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在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陌生化”实际上也是随处可见的,其实质就是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我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使我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也就是从全新的角度看待或感知世界,把本来熟悉的世界变得陌生,从而引起人们的新的关注,唤起人们对熟悉事物的独特感受。“陌生化”尤其在广告学中应用广泛。试举一例说明:
  宝丽来“立可拍”的嘎纳获奖广告片,就是利用“狗”的视角来进行叙述,通过狗的眼睛来看事物。在广告中,一只小狗因为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而遭到主人的严厉呵斥。但这一切其实是家里的猫所为。满腹委屈的小狗决心抓住猫的罪证洗脱冤屈。终于等到一次主人离家的时候,猫又开始乱翻东西了,只见小狗的眼睛四下张望,眼光从架子上的刀转到了桌上的一架“立可拍”照相机身上,狗利用“立可拍”拍下了猫乱翻东西的罪证。当主人回家时,小狗神气地叼着那张充当“罪证”、可以洗清自己冤屈的照片在门口迎接着主人。整个广告都是从小狗的拟人化视角进行描述,生动幽默而让人忍俊不禁。它摆脱了以往照相机采用人物拍摄进行叙述的惯例,转而把主人公的表演任务交给了往往是广告配角的动物,叙述视点的交叉移位,使广告表现的内视点孕育出了不同个性色彩的视线。这种陌生化的创造,使得习惯于把任何对象都贴上“我的”标签的人们不得不重新对此作出思考和评判。让消费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从不寻常的视角去看待广告商品,大大拓展了广告艺术表现力和主题说服力,也有利于把消费者从视觉疲劳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天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100.
  [2]杨向荣.陌生化重读――俄国形式主义的反思与检讨[J].当代外国文学,2017,(3).
  [3]方珊.形式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60.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出版社,1997.
  [5]孙王燕.俄国形式主义之“陌生化”――浅析文学著作中的“陌生化”[J].考试周刊,2017,(42).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