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几个世纪以来,中俄关系始终为国人、尤其是为史学家所关注。中俄关系变化复杂、跌宕起伏及其对世界的作用更加引人关注。无论是结盟或是对抗,最终都未必符合中俄两国及各自的根本利益。作用中俄关系的因素很多,其中俄罗斯民族主义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是中俄关系中最危险的因素之一。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俄关系;俄罗斯民族主义;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3--02 一、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在俄罗斯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了其民族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传统,在这个尚武民族的意识中“帝国的烙印”成了她与生俱来的品格。然而在苏联时期这种思想也并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增长,在对待其他民族时称其他民族为“祖国忠实的儿子”。在国际关系之中,他又常常以“救世主”自居。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之中,他则以“老大哥”、“领头人”自居。这种心理也会导致他对别国的蔑视,久而久之,他会把别国看做是自己的“附庸国”。 然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联的解体震惊世界。此时的俄罗斯国内也是异常的混乱。解体之初,俄语论文,民族分裂势头高涨,但是当时政府却苦于没有合适解决途径。于是,俄罗斯民族主义便成为了遏制联邦进一步分化,维护社会统一的最主要的思想理念。解体初期的俄罗斯希望与西方靠拢,可是西方国家的口惠而实不至和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等诣在遏制俄罗斯、损害俄罗斯国家利益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俄罗斯的民族自尊心,而身处“休克疗法”之中的俄罗斯人民生活的更加水深火热,每况愈下。2000年普京上任之后提出的“大国梦”、“帝国梦”让当时的俄罗斯人民重新找到了方向和动力,他针对全盘否定苏联时期发展成果的错误思潮,并对“苏联时期”做了重新客观的评价。紧接着,重树安德罗波夫雕像、在胜利日庆典上让老兵走在队伍最前列、以法学形式确定彼得大帝时期的三色旗为国旗,伊凡雷帝时期的双头鹰标志为国徽、沿用苏联国歌的曲调为俄罗斯国歌曲调等这一系列做法都是为唤起俄罗斯人民往日的民族自豪感。[1]他说: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应该对自己的历史吐唾沫。苏联时期所取得的某些成就是值得骄傲的。“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奇迹的俄罗斯”,以此点燃了俄罗斯人民的激情。 二、俄罗斯民族主义在中苏关系中的作用 荏苒光阴,瞬息百年。世纪回眸,感慨不已。20世纪中苏两国关系发展是最为复杂的一页。在二战中作为中国战略盟友的苏联在1945年出兵东北的问题上,始终都表现得极不情愿,最后在通过《雅尔塔协定》,强迫恢复在日俄战争中其在东北所失去的全部特权,同时还胁迫国民党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迫使中国国民政府承认了外蒙的独立,这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根本利益,俄罗斯的民族利己主义表露无遗。[2] 1949年的12月16日毛泽东出访了苏联,由此可见当时新中国对中苏关系的重视程度。经过长途跋涉抵达莫斯科之后,在的演说当中强调指出:“我这次有机会访问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首都,是生平很愉快的事。中苏两大国人民是有深厚友谊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苏维埃政府根据列宁斯大林的政策,首先废除了帝俄时代关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在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内,苏联人民和苏联政府有几次援助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国人民在患难中得到苏联人民和苏联政府这种兄弟般的友谊,是永远不会忘记的。”[3]这段热情洋溢的讲话为这次中国代表团的出访增添了极大地诚意。当时在苏联的各大报纸上也纷纷刊登了毛泽东访苏的报道,一时之间街头巷尾无人不晓。然而在随后的访问过程中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毛泽东似乎是被“打入冷宫”一般,斯大林丝毫没有接见的意向。因为当时斯大林在为中共的胜利而感到震惊的同时也开始疑惑中方的立场,害怕出现第二个“铁托”。于是无所事事的毛泽东在苏联就这样的虚度了一个月的光景。 在12月30日印度和缅甸相继承认中国的合法地位之后,苏联为了争取主动也开始再次与毛泽东举行了会谈。由此,苏联才感觉到了危机感,于是又抓紧了与中国的谈判。在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的此次访苏也获得了成功。此条约的签订为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起到了巨大帮助,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了外蒙的独立、设立中苏联合股份企业以开采新疆的石油和有色金属同时还保留了其在东北的特权,这让苏联在其中获益巨大。毛泽东说:“在互助条约、中长铁路、合营企业和边界问题上,我们采取了两种态度,一是在对方的提议我们不同意时就争论,一是他们硬要坚持时就接受。这是出于对社会主义利益的考虑。”[4]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为中苏关系日后的发展走势打下了不好的基础。 斯大林突发脑溢血辞世,由于事发突然对身后事没有交代,所以当时苏联政坛十分混乱,赫鲁晓夫经过短暂政治斗争之后走上了苏共第一书记的位置,成为了苏共的新领袖。他上任初期,率领代表团访华,欲通过此次外交来巩固自己在党内的位置。经过了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经显著提高,得到中方的认可关于上任不久的赫鲁晓夫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他在这次访华期间极力向中方示好。赫鲁晓夫很清楚地意识到,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是经过了多年的浴血奋斗而换来自由的今天,对民族自尊心尤为看重。所以他处处谨慎,怕伤害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因而这种做法使中国感受到了来自“兄弟国家”的关怀。然而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的批判斯大林和“三和路线”使两国产生了意识形态的分歧。关于一向把斯大林作为导师的中国来时是难以接受的,而且他关于斯大林的评价过于极端。“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这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引起轩然法波,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国共产党都认为这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当时赫鲁晓夫是想在政策上靠近西方以打破僵局。在当时国际形势上的略论和平稳过渡问题上,中国和苏联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这也是后来两方关系的破裂的一大重要因素。 三、俄罗斯民族主义在中俄关系中的作用 自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继承了其衣钵。在展开新的历史篇章之初,叶利钦曾一味追求与西方的世界的“统一步调”,为使其迅速摆脱国内的各种危机。然而,西方国家的口惠而实不至深深地刺痛了俄罗斯民族的自尊。而与此同时,中国正在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迅速崛起,并且开始在世界崭露头角。俄罗斯各界都意识到了这一新型大国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于是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时之间成为了俄罗斯的首要外交目标。而着眼于长远,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在国际事务和地区安全等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在双边的经贸、文化、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巨大,俄语论文范文,发展中俄两国关系对双方来说是一件互惠互利的大好事。 进入21世纪,俄罗斯国内仍然处于十分动荡的局面。与此同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俄罗斯人民也开始愈发的躁动,极端民族主义开始大肆盛行。在这种形式之下,睿智的普京很好地掌控住了这一局势 ,并及时地了《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其中提出了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以及社会团结”为基础的“新型国家思想”。这显然是很好地利用了民族主义这一思潮,并把它转化为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新形势。[5]此时提出这种“新型国家思想”符合俄罗斯社会现实的需求,使俄罗斯民族主义更加理性,消除了社会进一步分裂的危险,统一了全民意识,为转型中的俄罗斯指出了发展的基本方向,增强了俄罗斯民族自豪感。普京时期的中俄关系更加理性务实,但由于普京大搞平衡外交也使中俄关系更加复杂。把中国作为其与西方国家外交的砝码,在与西方国家外交失利之时便展开积极的对华政策,当与西方亲密之时,遍开始消极对待中俄关系。受其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想的作用,普京在对外关系中追求俄罗斯利益的最大化,突出外交的经济利益追求,这必使中俄关系无法达到共赢,俄罗斯民族利己主义在这其中得到体现,同时也大大地制约了中俄关系的稳步发展。 中俄两国对于能源合作问题在近些年来可谓是“一波三折”。俄罗斯是拥有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储存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每年都需进口大量能源,由此看来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拥有巨大的合作空间。然而,面对这共赢的合作形式,俄方的态度确不太积极。因为:俄罗斯一方面希望与中国快速达成合作关系;同时又担心自己成为中国的“能源附属国”。因而,在这种纠结的情绪促使之下,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问题一拖再拖。“安大线”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出,当日本以丰厚的利润作为诱饵来向俄罗斯示好之后,俄罗斯便违背了先前与中国签署的条约,开始在中国和日本之间进行权衡,以寻求本国家的利益最大化。这种为本民族利益而损害其他民族利益的行为使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在此种境地显得尤为尴尬,也让国人感觉到俄罗斯民族主义是中俄关系的巨大威胁。 参考文献: [1]钟半仁,《重塑“俄罗斯民族精神”-普京执政的一大亮点》,《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12 [2]杨闯,《百年中俄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09 [3]《中国人民共和国外交关系文件集(1949-1950)》,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4]【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郑文阳,《普京传:他为俄罗斯而生》,新世界出版社,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