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普京访华即将结束的时刻,2017年5月21日下午五时许,中俄终于签订了这笔可能高达4000亿美元的超分量合同:天然气购销合同。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谈判告成 上海,在中俄两国国家元首习近平和普京的见证下,两国能源管理部门主管――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吴新雄与俄罗斯联邦能源矿产部部长诺瓦克,代表中俄两国政府签署政府层级的《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负责具体实施的中俄两国巨型垄断国企掌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企业董事长周吉平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企业(Gazprom)总裁米勒签署公司层级的《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 横跨整整20年的中俄天然气合作谈判终于花开落地。期间多少曲折,这里就暂且不详述了。 哪怕到了协议签订前的最后一天,哪怕普京访华之前自己都言之凿凿说“已经敲定”,俄语论文范文,结果在前一天(20日)晚上七时的的双方联合公报中,谈判进展仍然没有迹象。 一直拖到了普京访华的最后一天,在30多份涉及到各领域的重头合作协议都已签署之后,才出现“神转折”,可见这个谈判对双方都是非常艰苦的。 实际上,有人透露,中俄双方的谈判一直进行到21日的凌晨四点,才终于达成双方都同意的条件。然后是上报各自元首批准,并由两国元首见证,到下午五点左右,休息缓过来的双方人员正式签署协定。 也就是说,“都这样了,天然气价格俄罗斯还是不让步”,所言非虚。俄罗斯的倔强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刻,甚至超出了双方的联合声明时间。 尘埃落定,喜笑颜开。 协议签订,两国元首举起美酒,向对方国家参与谈判的高官一一碰杯致敬。历经艰难的谈判,中俄终于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格局背景下,签署了天然气合作协议。国际战略背景就无需多谈了,仅从本身看,天然气是俄罗斯迄今为止剩下的最具竞争力的出口产品,而中国治理雾霾净化大气的重大行动,必不可少的就是清洁能源。 谜面待解 随后,签约的新闻也在网上激起轩然大波。众所周知,中俄艰苦谈判十余年,最大也是唯一的核心问题就是:价格怎么定? 但是最终,签订的合约价仍然被列为商业秘密,没有对外公开。这就更加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到底是多少?合不合算? 在各种猜测和估计中,人们推估出了一个令人感觉颇高的结果――350至370美元(每千立方米,下同)。接下来,就是对这个结果的争议、不解和疑虑。早知道是这结果,哪又何必费力谈上10年?公众未来使用的天然气会不会涨价? 而围绕这个结果的评价,舆论又立即分化为两极,一方大声叫好,核心思路是要算政治大账别算经济小账,俄罗斯是现在中国唯一可以依靠的战略伙伴。 另一方则愤懑不已,鲜明的指出即使是有求于它的盟友,也不应搞这般伤及自身的利益输送,更何况现在的大局势更多的是俄罗斯有求于中国,为何不能趁此大好良机好好砍价? 然后,双方开始陷入了激烈的网络争论,沸沸扬扬。但实际上,两方观点都不对。或者说,都搞错了! 没有参照物就不能正确的评估一件事物。而没有正确的参照物,同样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而很多媒体、很多人,也包括记者21日的文章引用的“中亚200美元”报价是有限定条件的,尽管这一说法被非常广泛引证。但在谈判正式签署之后,开始有“憋坏”了的知情网友开始指出,200美元实际上只是“井口价”。 事实上,确切的说,天然气总的来说至少有三种重要价格: 1、井口价。即不含管道运输、气液转换、分配、税务的初始“出厂计价”,或者叫“出田价”。 2、到岸价。即海外供货商经过漫长的管道或者LNG液化运输船传送,加上损耗,将天然气运到本国口岸的入关税前价格。其中,土气的到货口岸是新疆,俄气的到货口岸是东北;而关于俄罗斯对西欧的出口供应,还有一个俄方“离岸价”值得注意。 这些在国门和海关的“交接价”才是国与国之间谈判的真实焦点。 3、终端用户价格。即天然气再经过国内管道输送、分配等,再加上国内营业增值税收,加上补贴等。到达最终客户手里的用气价格。 这是记者第一次没有在第一时间把一件已知的事物完全说透,没有说清楚。非常抱歉,但这是国家利益使然。尽管记者清清楚楚地知道“200美元”的舆论造势是怎么回事。 在谈判没有最终落定签署的角力时刻,作为中国公民,理应服从于统一的口径,服从于国家利益。 实际上,不少专家在签约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仍然坚持“中亚200美元”的口风。 实际上,就连中石油的官方新闻发言人毛泽峰,在21日已经谈定、等待签约前的几个小时,仍然向英国《金融时报》声称,这项协议不会在此次普京访问期间达成。这可能是最后最关键时刻一个最大的“谎言”了。 记者也注意到,有人在21日就敏锐地看到或者感觉到了这一点,更看懂了一系列的良苦用心,真是太聪明了。 是的,在谈判过程中,俄罗斯方面的媒体高喊欧洲(到岸)价、400美元,这是在造势。 同样的,中国方面的媒体在宣扬中亚(出田)价、200美元,这也是在造势。 这都是为了在谈判桌内外营造更有利于己方的氛围,但谈判专家自己心里都“门清”,当不得真,这很正常。 但一旦协议签订,我们检视成果,回顾得失,就应当用正确的标尺去衡量。现在可以说了。 如何权衡 我们先看看中国和土库曼斯坦这一边。土库曼斯坦在中亚五国中地处西南,濒临里海,与伊朗陆上接壤,与中国不交界。总体上也是距离中国最远的中亚国家。这个国家拥有占全世界约12%的天然气探明储量,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在购得土库曼斯坦境内阿姆河气田开发权益后,架设了从土库曼,经乌兹别克和哈萨克抵达新疆霍尔果斯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全长达1833公里,其中土库曼斯坦境内长188公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长530公里,哈萨克斯坦境内长1293公里,设计输气量为每年300亿立方米。 在经过近2000公里的运输,并向相关各国缴纳资源税、进出口税费等一系列“过路费”之后,抵达中国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的天然气,“身价”已经猛增到352美元(2017年均价),也就是折合每立方米2.19元。 很多人会惊奇地问,运费怎么会那么贵? 是的,天然气运费大于气价是常事。 想想看,要是谁把一文不值的空气运到2000公里外,看看要花多少钱?何况还要穿过3个国家,一层层的关税。 这还没完,来自遥远中亚荒漠的天然气这时才刚刚抵达国境线,再往后,还要经过“西气东输二线”5000公里的漫漫长途,才能输送到中国繁华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直抵“东方之珠”香港。想想吧,这期间还要增加多少运费? 这里还可以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中缅南方油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的天然气来自缅甸近海气田,从皎漂港上陆,缅甸境内全长771公里,在云南瑞丽入境,到岸价折算是人民币每立方米2.1元,和土气在霍尔果斯的到岸价差不多,还略便宜。 天然气管道国内段全长1727公里,经过云南、贵州、广西,运输终点设在广西贵港(实际管道可以连通到北海、湛江、乃至广州等地),这时的计价就已经变成了3.96元每立方米了。也就是说,每输送1000公里每立方米就要花1元人民币。走个2、3000公里,运费就已经超过气价了。 回头看中亚“土气”的1800公里境外输送,也就知道从200美元左右的井口价,变成352美元的到岸价,这期间的增长再正常不过。 由此,我们也就知道了,至少相对同样到岸价352美元的“土气”,5月21日签署的“俄气”或者俗称“毛气”,价格并不算离谱。至于最真实的价格,俄罗斯媒体也已通过内部关系打探出来了――比“土气”贵9美元,换言之,是361美元。 这也符合人们的350-370美元估算猜测区间。比俄罗斯原先的开价400美元,以及“绝不可能低于370”的赌咒已经有了相当的下降。 但“俄气”还是贵了9个美元啊,划算么?有必要么?这么旷日持久的谈判值得么?究竟真的砍下价钱了么? 谁在让步 目前,惟一确定的信息来自俄气官网,挂钩石油价格的天然气计价方式。记者此前从业内了解到,这实际上并不被中国所接受。 “就趋势看,石油价格总体将处于上涨区间。以此来看,是中国对俄罗斯进行了一定的让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探讨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说,“但不能忘了,4000亿美元合同尚不能确定是确切数字,且俄气也提及了合同附加‘支出或支付条款’。从这个角度看,双方还有进一步谈判的余地和空间。” 那么,到底谁在谈判中进行了让步,并最终达成了天然气价格协议?截至发稿前,记者又一次致电中石油人士,但还是未得到实质性回复。 结合外媒的消息看,谈判合同达成前,俄气一度要求中国支付预付款――俄罗斯目前对乌克兰的要求就是提前支付,但有消息称,在随后的谈判中,俄方进行了让步。 “如果俄方进行了让步,主要原因还是俄罗斯的供气太过单一。”中国价值指数首席探讨员崔新生说。 如略论所言,一方面,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今年与西方关系日趋紧张,这让俄罗斯不得不寻求气源出口多元化(目前70%以上出口欧洲)――5月16日,佩斯科夫在莫斯科承认,俄乌纷争及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恶化,“某种程度上作用了中俄天然气谈判历程”;另一方面,中国开始向缅甸和中亚等国进口天然气,与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液化天然气协议同样在手,让中国“没有谈判压力”。 牛津能源探讨所的一份报告称,在政治层面,俄罗斯迫切要与中国达成协议,“因为需要向欧盟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表明,俄罗斯朝着经济上有利可图的方向迈出了一步,找到了一个天然气新市场”。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北京行业消息人士”的话称,“鉴于俄气的处境较为不利,中方在讨价还价时更加强硬。” “对俄罗斯而言,这是其天然气行业的历史性事件。就专业层面而言,双方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我们的中国朋友很难缠,是很强的谈判对手。”上述消息人士说称,“通过双方的让步,我们达成了可以接受的,而且是令人满意的合同条款。” 作为中俄天然气谈判最终决策者之一的普京,俄语论文,自己也忍不住当了回“爆料人”。据俄总统网站的官方消息显示,普京23日在同到访的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会晤时说:“必须表扬中国政府的谈判代表们,他们在天然气合同谈判期间喝了不少我们的血――中国人是很严肃的谈判者。但他们是非常可靠的合作伙伴,他们听取谈判对方的看法和朋友的意见,力求找到折衷办法,善于达成共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过,美国IHS能源咨询企业略论师周希舟坚持认为,天然气价格“似乎更接近俄罗斯的希望”。他说,双方虽然放弃了先付款的要求,但价格较高的报价“反映了中国为了购买更清洁的燃料愿意多花钱”。 “不管谁作出了让步,中俄最后达成协议,都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最好选择。”崔新生说,“中国要能源转型,加大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又得保障能源来源的安全,那么俄罗斯暂时是最可靠的伙伴。30年合约,也能让大家都吃下‘定心丸’,解决了后顾之忧的中国,其他很多国际政治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俄罗斯也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抛开经济层面的考量,俄罗斯至少现在需要在与西方国家的纠纷中,把握中国这个‘抓手’,尽量对冲美国的作用力。” 5月21日,美联社直言,关于外交上被孤立的普京来说,不管是在财政上还是外交上,中俄签署大单“都是一个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