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数十个经贸合作合同和协议,其中不少是长期合作的战略性协议。为此,两国多数人都感到高兴和表示欢迎,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有网文称,中国在作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与俄罗斯缔结并维持多项双边合作协议。作者断言:中俄贸易备受中国民众诟病,并不是因为中俄合作本身,而是中国与俄罗斯的每单生意都是以吃巨亏为前提的。据笔者所知,对中俄贸易,有的国人认为俄得便宜中国吃亏,而有的俄罗斯人的看法则正好相反。对这些观点有必要进行澄清,否则将作用中俄关系。事实上,中俄贸易历来是平等互利、合作双赢,不存在哪方吃亏的问题。20多年来,中俄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不仅有货物贸易,而且有科技合作、相互投资、金融合作等。在谈判中,双方都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甚至一个项目的马拉松式谈判就长达10多年。最终,这些项目都以各有让步而达成平等互利、合作双赢为结局。即使在某个合同中,会有一方让步多、另一方让步少的情况,但绝不存在中国或俄罗斯在每单生意中都吃亏的事发生。就以网文中开出的“中国损失巨大”的几个例子来说,那都是双赢的战略性项目。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1.对于“中俄东线天然气购销合同”。该网文认为,2017年5月21日签署的“中俄东线天然气购销合同”是中国吃亏俄罗斯得了便宜,其理由是,“经过10多年马拉松式的谈判都没有结果,而在俄受到西方制裁后马上就签署协议了”。其实,该合同的签署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俄因乌克兰危机受制裁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最多起了催化影响,没有这场危机也会在2017年签的。5月份签署了合同,这是因为两方在关键的价格问题上都作出了一定妥协,也是两国元首作出的战略抉择。对俄罗斯来说,这有利于能源出口多元化,减少对欧洲的出口依赖;对中方来说,有利于能源进口多元化,减少对海上进口的依赖。至于价格,不是网文所臆想的那样,“相信包括油气价格在内的中俄诸多协议,会仍旧按照原先谈定的价格履行,这又是对俄罗斯的援助”。这种说法有悖游戏规则。天然气合同除规定价格外,还确定了按合同规定的价格公式随行就市支付,况且从2018年起才供气,当年供气50亿立方米,逐年增加,2031年起才每年供气380亿立方米,俄方2017年9月1日才动工建气管,中方一侧2017年才动工,怎么现在就断言中方吃大亏,俄方已得了便宜?当然,俄方也不会吃亏。2017年12月18日,在普京总统举行的年终记者招待会上,塔斯社记者问道:“许多人认为与中国的天然气合同是不赢利的,您怎么看?”普京的回答是:与中国的天然气合同不是亏损的合同,双方都提供了优惠,但该项目是赢利的。 2.对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2017年11月在北京签署的对于沿西线管道《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只是个意向协议,还要进行谈判才能签署合同,价格和价格公式如何,何时签合同还不得而知。怎么就能得出中国吃巨亏,俄方占了便宜的结论?这里顺便说一下,如此大的合同,除了企业之间签合同外,还有签政府间协议,这是一个双保险的交易。 3.对于2017年中俄贸易增长问题。有网文认为,中俄经贸合作在2017年出现了逆势增长,“与两国对外贸易增长放缓,特别是俄罗斯与多国贸易出现逆差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实,这种现象没什么奇怪的。一个国家的外贸通常都是对一些国家顺差,而对另一些国家逆差。2017年,俄外贸尽管受西方制裁作用,但还是顺差约2000亿美元,与中国的贸易增长幅度并不大。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俄贸易额为953亿美元,同比增长6.8%,贸易增加主要是因为:俄从中国增加进口一些产品,以替代西方禁售的产品;卢布贬值,有利于中国从俄增加进口货物;俄此前不售中国的先进技术或军技产品,现在也考虑出售了。无疑,这对中俄双方都是有益的,不能说谁吃亏谁得便宜。在西方制裁俄的情况下,不仅中俄加大了经贸合作力度,而且除西方主要国家以外的国家,如印度,甚至包括北约国家土耳其、美国的盟国日本都在千方百计抓住机遇,发展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尤其加大与俄能源和高科技合作。2017年5月至12月,俄与朝鲜、蒙古、越南、土耳其、印度、拉美国家等签署了总共近100个经贸合作协议,俄免除朝鲜、古巴等国上百亿美元的债务,换取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在今后10多年内,俄罗斯拟向朝鲜、印度、土耳其投资多达600亿美元。在各国对俄消费市场、原料市场和部分高科技市场展开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俄语论文,作为邻国的中国,怎么能滞后和无动于衷? 4.对于“中国与俄罗斯的每单生意都是以吃巨亏为前提的”。这种说法太夸张、太离谱了。难道中方谈判者每次都甘当中国人民的败家子?2017年,本人曾作为国家开发银行评审局的顾问,随该行俄罗斯工作组参加与俄罗斯外经银行和外贸银行的数月谈判,看到我方人员对国家高度负责,在任何项目的谈判中都绝不马虎,确保获得可靠的利益,俄语专业论文,当然也考虑对方的利益。在这方面,双方生意人都有底线。只要对任何一方不利,交易就无法达成,这是起码的常识。即使在军事技术合作领域也是这样。西方国家禁止向我出售先进军事技术,俄罗斯顶住西方压力,向中国出口相对先进的军事装备,这实属不易。即使这样,我方谈判人员也力争少花国家的钱,每笔交易也是经过数年,至少数月谈判才达成协议。从俄购进的军机和防空系统等,已成为我国防重要装备的组成部分。中国怎么吃了巨亏呢?同样,俄罗斯也未吃亏,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利润,并维持了国防产品的连续生产。 5.对于中俄战略性大宗商品贸易。网文说,中俄战略性大宗贸易的特点之一是“将中国贷款与贸易进行捆绑,也就是花中国单方面的钱做两国共同的事”。如果说该文作者对此做法不是误解,那也是对其内涵有所不知。这种所谓“捆绑”是约10年前就开始实行的“资金换资源”战略。比如,2017年与俄罗斯签署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就是中国的资金优势与他国的资源优势互补,不只与俄罗斯,而且与亚非拉等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都是这么做的。中国金融机构向海外派出的工作机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执行这一战略。这一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确保了近年中国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也帮助许多资金短缺的国家发展了经济,密切了双边关系,增进了合作。这怎么能算中国巨亏! 6对于中俄贸易扩大本币结算的互换货币协议。网文认为,中俄贸易扩大本币结算的互换货币协议也是中国吃巨亏,因为“人民币和卢布兑换的汇率不受卢布国际汇率的作用,仍然以危机前的汇率结算”。这一说法显然与规则不符。中国不仅与俄罗斯,而且已与20多国签订了本币结算协议,并且数目巨大。据俄方公布的数字,中俄本币结算目前只占其贸易额的5%左右,边贸占17%―18%,而中国与有的国家贸易用本币结算的比例比中俄高得多。为何那么多国家都与中国签这种协议呢?因为本币互换是国际金融交易的新平台,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首先,当交易价格不与第三国货币挂钩时,保障了交易的稳定性,即不受第三国货币急剧升值或贬值的作用;第二,为交易减少了银行汇款和货币兑换的费用,即减低了交易成本;第三,本币互换和汇率协议规定,汇率以货币互换交易进行时的汇率为准,而不是按签合同时的价格为准。况且,扩大本币结算,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经济更深度与国际接轨,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发展和深化中俄战略协作是我外交优先方向之一,这也是俄外交优先方向之一,它不仅有利于中俄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中俄走近,是形势使然,是共同利益所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前的20多年里,中俄关系不断加深,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俄关系经住了考验,一如既往向前发展,因为它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作者:新华社世界问题探讨中心探讨员) 责任编辑:吴 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