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关系:合作主题与竞争变奏[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内容摘要 中国能源市场是俄罗斯“能源三环外交战略”的重要环节。中俄能源合作建立在庞大的能源供需和高度政治互信基础之上。中俄能源关系面临市场层面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包括国内市场能源定价与国际市场如何衔接、能源合作领域如何向对方进一步开放,深度合作所必须的安全边界和栅栏的破除,尤其是文化交汇为前提的有效沟通、相互包容和彼此认知有待建立。这些突出的瓶颈,需要中俄双方共同克服。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中俄 能源关系 合作 竞争
  作者 王龙,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探讨院生。
  1990年代以来,在中国寻求降低对波斯湾和马六甲海峡依赖的情势下,俄罗斯作为波斯湾以外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国家和世界第三大产油国,关于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价值逐步凸显。我国进口俄罗斯能源增长迅速,中俄能源合作日益紧密,同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克服。
  中俄能源关系主题:合作与互利
  俄罗斯能源出口实力和中国能源市场增长,在俄罗斯能源“东向战略”和中国能源进口“东南西北”布局新态势下,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俄能源合作关系以高度政治互信为驱动和保障,俄管道地缘政治的新拓展,进一步固化俄中两国能源市场的联结。
  (一)俄罗斯能源“东向战略”凸显中国能源市场地位。普京当政以来,俄罗斯致力于推行能源强国战略,国际能源合作与国家对外政策密切配合。俄罗斯能源外交目标是,推动俄罗斯从单纯的原料供应者,成为可在国际能源市场执行独立政策的重要参与者。俄在能源战略中明确表述,俄罗斯拥有突出的能源资源优势,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内外政策的工具,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和角色,很大程度上成为地缘政治作用力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外拓展油气作用力的战略布局中,“争夺里海,稳定西欧,突破北美,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是俄石油战略空间拓展的要点。
  俄能源外交战略把欧亚大陆作为关键一环和基础市场,目标是巩固欧洲,拓展亚太,实现东西平衡。随着俄罗斯能源地缘政治战略调整、欧洲对俄能源供应角色的重新定位,俄欧能源合作面临的挑战凸显。从俄国内层面看,俄油气产能和西向出口能力的提升遇到阻滞,俄西部传统油气产区产量趋于衰竭,油气开发东倾势头明显,对欧能源出口的能力和持续性产生变数。以能源需求调整、能源技术进步、能源自给能力提升为基础的欧洲能源进口结构、规模、方向也发生变化。对欧洲市场而言,俄管道天然气价格竞争力不明显,非俄油气产区将成为主要供应源。2017年俄乌天然气争端并祸及欧方的“断气”危机让人记忆犹新,对能源演化为克里姆林宫对外政策工具的批评声不绝于耳。欧洲市场的调整和变动,迫使俄加紧推进能源多元化战略,提升市场综合安全程度,能源“东向战略”地位提升。
  俄在能源安全问题上强调“综合安全”的概念,认为能源安全不仅指供应安全,更指需求安全。俄罗斯《2030年前能源战略规划》提出,随着俄罗斯石油开采量接近峰值,以及欧洲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俄将减少对欧洲油气供给。对东方的石油供给比例将从2017年的8%提高到22%~25%,对亚太地区的天然气出口比例将从2017年的零出口提高到总量的19%~20%。
  中国能源市场对俄能源东向出口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没有同中国的合作,俄罗斯东部油气资源开发的时间和进程将受到拖累,向亚太市场每年出口8000万吨原油的目标将成为泡影,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也无从谈起。相较而言,假设中俄油气合作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中国除了无法如期实现扩大从俄罗斯进口油气的计划之外,不会产生实际的经济损失。[1 ]
  (二)中国能源多元化布局为俄拓展东方市场提供空间。我国主张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基本内涵是要加强能源出口国和消费国在国际能源组织及其他多边框架内的对话与合作,共同维护国际能源形势的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避免地缘政治纷争干扰全球能源供应,防止能源问题政治化。在能源进口方面,寻求多元化的供应局面,在全球范围内构筑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能源合作机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石油贸易,获得稳定的“贸易油”供应。我国进口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地区的伊朗、阿曼、沙特阿拉伯,与委内瑞拉签订了年供油2000万吨的合同,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达成长期供油协议。油气产品西北、东北、西南、海上四大战略运输通道基本形成。
  我国能源市场将保持对海外油气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估计,如果石油生产停止增长而需求保持增速,我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将从目前的55.14%上升到2020年的75%。油气主进口区在地缘分布上的缺陷加大了能源危机风险。中东、非洲是我国能源的最大来源地,沙特、伊朗、阿曼、也门、安哥拉、苏丹、刚果、赤道几内亚是我国主要的原油进口国,这些地区无一例外都是能源地缘政治的核心地区和敏感地区,近年来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愈益突出。尽管我国海外能源通道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布局框架初具雏形,但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东、南向海运航道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通道,包括中东航道、非洲航道、东南航道和太平洋航道,进口数量大,不稳定、不可测、不安定因素也比较多。马六甲海峡是大国控制争夺的热点地区,海盗活动猖獗、通行能力有限,稳定畅通得不到保障;南中国海地区近年来存在众多周边国家与我国在主权归属、资源开发方面的纷争和摩擦,安全隐患突出。西面的中亚、伊朗等地区历来是地缘政治冲突地带,能源通道的危险系数并不低。由此观之,北方大陆的俄罗斯与我国地缘毗邻,油气资源证实储量大,在北极、东西伯利亚等地区还有远景储量,发展与俄长期稳定的油气合作关系,关于我国分散能源市场风险,增大能源安全系数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俄政治互信为油气合作提供驱动和保障。中俄两国政治领域高度互信,为能源合作提供驱动力和保障,是中俄能源关系的主要特征。这一关系不仅蕴涵两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同时包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因素。两国的政治互信关系反映到能源政治领域,即中俄对国际油价的作用力与两国能源供需体量不相称,以及对改善世界能源新秩序的观点接近和行动对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市场,石油消费量占全球2%,在国际定价机制中却连0.1%的权重都没有。[2 ]不仅如此,中国还要长期为所谓“亚洲溢价”支付额外的支出。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原油中,由于“亚洲溢价”引起的额外支出达到10多亿美元,这就是关于国际油价丧失话语权的最直接后果。由于俄罗斯不具有对国际石油市场相应的作用力和控制力,乌拉尔原油定价低于实际价值。为改变油价被无端低估的状况,俄罗斯积极谋求建立属于自己的石油交易市场。中俄两国认为,已有的油气安全体系已经难以适应世界油气市场的新变化,更不能反映世界能源市场供需关系,有必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普京明确提出俄中贸易应当放弃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2017年6月,中俄高层会晤时,时任俄总统梅德维杰夫提出使用人民币和卢布进行石油贸易结算。目前,双方有关部门已经着手探讨油气贸易本币结算的可行性。   中俄油气关系的变奏:竞争与掣肘
  中俄能源合作没有解决市场层面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俄语专业论文,包括国内市场能源定价与国际市场如何衔接、能源合作领域如何向对方进一步开放,深度合作所必须的安全上不必要的边界和栅栏的破除,尤其是以文化交汇为前提的有效沟通、相互包容和彼此信任有待建立和强化。
  (一)能源消费和供给格局尚存变数。中国是油气资源大国和重要产油国,一贯强调能源自给自足,尽管近年来石油供给不足比较突出,但国内能源消费结构面临调整。以2017年为例,我国原油进口增速比2017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从经济空间布局看,中国东南部工业发达地区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因距离遥远和价格高,俄罗斯向那里出口能源成本较高,加之中俄两国天然气合作谈判迟迟难以达成协议,这些地区将主要通过进口液化天然气满足能源需求。特别是在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建成之后,价格比较低廉的中亚天然气进入中国,俄罗斯管道天然气也将面临直接挑战。
  (二)“务实外交”语境下利益差距尚存。中俄关系紧密合作,同时不乏竞争,是其显著特点。英国学者博伯·罗认为,中俄关系只是一种利益联姻,并不以共同价值观为动力,而是受实际利益所驱。即便如其所言,两国“权宜轴心”的经济利益支撑亦不够强大。以贸易为例,俄罗斯在中国的外贸份额不足2%,中国在俄罗斯的贸易总额中也只占6%。两国都在朝西方看,欧盟占俄罗斯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中国对欧美市场的倚重自不待言。俄中两国领导层的世界观有很大区别,对战略伙伴关系的期待并不相同。两国的目标偶尔也会一致,但多数时候不会。一度沸沸扬扬的远东石油管道之争,最终艰难落地即为两国能源关系复杂性的明证。普京指出,俄罗斯不仅将在国际舞台上努力协调与中国的立场,今后还要在两国经济合作领域给予“特别关照”,双方“有许多事情要做,还有许多尚待挖掘的潜力”。2017年10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落幕的新闻发布会上称,俄罗斯和中国之间与合作相关的接触较之竞争更为密切。人们期待着中俄在能源领域克服竞争因素,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三)俄方对沦为“原材料供应国”的疑惧难消。根据俄《远东和外贝加尔战略发展纲要》的界定,俄远东地区应当积极促进加工业发展,改变地区经济结构,利用税收、价格、出口配额和关税等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限制原木及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出口。俄方认为,油气合作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数目可观的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削弱了地区经济的竞争力,阻滞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对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和改变油气依赖性出口模式的两难选择,将长期困扰俄对华能源关系定位和走向。
  (四)社会文化层面需加强沟通。中俄在历史文化、民族心理上存在相互排斥、相互竞争的一面。俄罗斯关于中国崛起和强大对本国领土安全的威胁,特别是对地广人稀、偏居一隅的东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带来的地缘政治压力心存担忧。2000年,普京总统在布拉格维申斯克的讲话,以“处于刀锋边缘”描述远东地区的近况,强调俄罗斯在近期大力发展远东地区的紧迫性。2002年,俄国家杜马开始讨论制订国家移民政策法,对合法和非法移民进行管控。俄罗斯驻北约代表德米特里·罗戈津甚至要求制订新的法学让“俄罗斯重新控制边界地区”,呼吁俄罗斯人向边界地区移居,以遏制中国对俄罗斯民族的威胁。[3 ]文化心理上的隔膜和彼此防范,为中俄能源关系的拓展留下难以逾越的隐患。
  (五)公司合作规则需共同努力完善。中俄历史文化背景迥异,各自关于法学和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促进双方彼此认知贴近和文化观念包容,并推动对相关法学和制度问题的立场衔接,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尽快形成切实有效的市场协调机制,关于坚持和落实“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指针意义重大。当前,需要推动中俄合作走出“政治秀”的怪圈,本着“互信、互利”准则开展能源上中下游各领域一体化合作,扩大原油贸易、管网建设以及信息交流、人员培训、融资支持等方面合作,合力把两国能源关系推进到新阶段。
  中俄能源竞合关系:
  多样化进程中交汇互动
  多因素重叠交织影响下的中俄能源关系,既有自身特征和历史惯性,也有根深蒂固的不确定性,竞争与合作共存、转换、互动的趋势愈益明显。2017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时,呼吁“成立能源俱乐部。协调本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建立稳定供求关系,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在提高能效和开发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这表明了中国对本地区能源关系发展的基本立场,是中俄双边关系甚至整个地区能源合作深化拓展的方向。这一主张既反映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又符合地区各国需求,是缓和地区能源形势,促进本地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多维、多层面的安全与合作架构。中俄面对的重大挑战是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机制,坚信安全和其他普遍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不可分割,并且在彼此关系中落实军事和其他领域的信任方法,最终为发挥解决冲突和预防性外交机制的双重影响提供认知基础和文化条件。中俄作为本地区主要能源输出国和消费国,对保持国际航运线路、走廊以及战略要点的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尽可能在近期和远期都保证稳定增长和透明,推动油气生产国开放预期供应价值链,保持供应数据透明,使国际能源消费者和计划者能够据此制定消费规划。
  东北亚各国要关照彼此能源利益,协调能源领域的行动步调,这需要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过境国共同努力。中俄两国在推动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上的共同行动空间广阔,比如建设天然气管道,关注区域内俄罗斯天然气的影响,减少区域内天然气市场开发与投资风险,考虑西气东输管线引进里海天然气,修建俄哈中印输油管线,以能源合作为契机把俄中印三个地区大国联合起来,等等。
  以良性竞争推动合作机制、路径、模式的探究,是中俄能源关系成熟化的重要途径。比如,以金融换资源,不同资源之间的互换,不同资源管道的相互兼用,就是两国应对金融风险,探究能源合作的新成果。
  有必要指出,在地区能源形势发展进程中,能源中心供应国俄罗斯的影响固然显著,俄语论文,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有可能、有必要、有能力发挥更大影响。中国的能源消费、进口能力,金融、技术创新能力和输出实力,在地缘经济形势变迁、全球能源市场形势推动下不断增长的国家作用力,特别是随着能源进口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关于东北亚地区能源格局形成的权重在增加。积极主动、包容大度、心胸坦荡地主导双边、地区甚至全球能源合作,在此过程中坚定地维护自身利益,勇于担当、乐于尽责、善于协调、富于创造,将成为国际能源合作舞台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丁佩华.俄罗斯石油地位的博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Hongyi Lai.Asian Energy Security:The Maritime Dimension.Palgrave Micmmilan USA,2017,p52.
  [3]斯蒂芬·布兰克.迈向亚洲新的中国秩序:俄罗斯的失败.美国全国亚洲探讨局,2017.3.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