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是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中俄双方在教育合作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优越的政治环境,但由于两国经济开展的异同性,还存在着合作办学层次偏低、缺少有效管理和监控、两国民众中缺乏必要相互认知等问题。因此双方应当强强联合,努力提高合作办学层次,进一步规范管理与监控,建立健全评估体系,深入探讨对方国情,加强高校间的科研合作,以达到推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合作的程度日益加深,这对教育与文化的交流也产生了深远的作用。俄罗斯作为中国的邻国,教育基础雄厚,在世界高教领域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中俄联合办学,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措施,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通过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展示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与成就,对提高我国高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大有裨益。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的近况 1.良好的教育合作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两国就开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当时中国为了建立全新的教育体制,几乎全盘借鉴了前苏联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作用极为深远,涵盖了从教育体系、教学内容到教育实践等多个层面。苏联解体之后,中俄两国在1995年签署了《对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2000年又成立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为促进中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运动全方位的交流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俄罗斯凭借航天、太空、医学、工程等传统强项专业及相对较低的留学费用而受到众多中国留学生的青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俄罗斯教育方面的交流,也由过去的互派留学生发展到现在的联合办学。由于中俄两国的教育有着较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中俄联合办学日益受到两国政府和高校的重视。目前,中国已有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俄罗斯的有关院校建立了直接合作关系,进行学术及人才的交流。近几年,俄罗斯在华学习的留学生数量也在逐年递增,据统计,2001年为l056人,2002年为l492人,2003年为l224人,俄语毕业论文,而到了2017年,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已达到10596名。 2.优良的教育合作环境。由于历史原因,中俄两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良好的合作环境和相似的发展历程都给双方的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空间。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签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7年在中国成功举办“俄罗斯年”之后,2017年俄罗斯的“中国年”又圆满落幕。2017年中国“俄罗斯年”共举行了300多场活动,文化教育领域占近50%,2017年俄罗斯“中国年”共举行活动200多场,其中文化教育领域活动仍占很大比例,包括文艺演出、研究会、学生互访等。中俄文化教育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有助于双方进一步巩固传统友谊,增进互信。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面临的问题 1.合作办学层次偏低。在中俄实际合作过程中,往往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短平快”专业被双方当作联合办学的首选,涉及的学科主要以语言和经济管理类为主。许多中国重点高校为了增加经济效益,盲目与俄方一般高校合作,投入大量精力只开设一般性的学科。而一些地方院校,想通过合作办学为学校升格创造条件。这就造成了中俄合作办学的大量低水平重复引进、缺乏办学特色和办学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办学项目片面强调眼前利益,而忽略了教育的前瞻性与发展性。 2.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因为中俄的留学市场比较大,所以市场相对来说还不是很规范。一些中介机构把一些成人院校说成比较正规的学校,把培训项目说成是能授予学位的学校。有的办学者本身是公司或教育集团企业,对教育规律并不十分了解,凭着市场前景而涉足教育。这种利用政策空间、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并不少见,背离了教育的理念。而政府主管部门往往只强调对联合办学的支持和优惠,却很少对教学过程进行定期评估,即便评估也不是由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定期进行评估,对办学过程难以起到有效的制约影响。 3.缺乏必要的相互认知。由于社会转型的原因,中俄双方都特别关注西方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而中俄两国间的教育科学交流似乎被边缘化,使得双方缺少必要的相互认知。尤其是缺乏对转型过程中对方国情的探讨,对一些层面的认识是局部的、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不愿迷失在亚洲人中间,担心来自于中国的潜在威胁,他们毫不反对成为欧洲的一部分,关于和中国的教育合作则持一种抵制态度。俄罗斯在博洛尼亚框架下已经做好了加入欧洲教育区域的必要准备,但本国的教育机构并没有积极要求政府机构推动中俄教育合作的进程。而中国教育界对苏联解体以前的东西了解的较多,俄语论文,对解体后的俄罗斯教育,也缺乏系统的探讨。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建议 1.强强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中俄高等教育合作要提高办学层次,首先应当大胆引进对方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国内一流大学与俄方一流大学合作办学的空间,积极开展探讨生教育,创立国内急需和新兴的学科专业,以此提高中俄合作办学的层次。其次,在合作过程中,要密切结合中国的国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准则,实现中俄优势互补。目前,中俄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直接进行合作的项目还比较少,只有强强合作,引进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输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努力挖掘和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才能使中俄合作办学得到良性发展,进而创造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两国国情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创造出精品办学项目。 2.完善机制,健全评估体系。加强中俄留学市场的监管和规范,要充分体现中俄合作教育的特色。我们就必须制定长期机制,加强中俄教育合作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跟踪反馈等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办学项目规范化、科学化运作。发达国家联合办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就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由专家组成的评估机构,专门探讨制订引进国外的专业、课程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如美国的ACICS民间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联盟,定期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运行在媒体上公布,供公众参考,只有达到了各项评估标准的课程才能够授予学位。为加强对我国合作办学质量的监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评估机构的结论作出正确的判断,而这个监督评估机构与政府行政部门的关系应是相互牵制关系,可以接受政府委托,但不应是政府行政部门的隶属机构,必须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地发行情况,如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设施、教学质量等进行科学而又公正的评估和审计,并将评估结果在媒体公布。 3.知己知彼,深入探讨对方国情。开展教育合作是中俄双方的工作,不是一方的一厢情愿,所以要全面了解和深入探讨两国的基本国情,即对国家政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充分而全面的了解,这样可为双方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促进中俄高校的成功合作,应深入开展转型期俄罗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科技体制、科技战略、科技创新、能源战略、经贸关系及对外科技合作的政策与形式等方面的探讨。1981年7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成立,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开展中外民间教育合作和交流的全国性组织,对积极推动中国教育界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增进各国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起到了积极影响。从2017年开始,由莫斯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传媒大学共同举办的“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学术研究会”在大众传媒探讨和新闻传播学术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由三所高校每年轮流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成为中俄新闻学术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知名品牌。2017年10月17日,中俄大学校长圆桌会上提出了创建两国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的设想,组建由政府、高校、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多元主体构成的教育交流平台。实现多样化合作是未来中俄教育合作的重要思路,也是双方交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4.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加强高校间的科研合作。在现有探讨基础上加强中俄教育基础科研合作,进一步设计规划合作项目,提高选题的时效性是未来中俄教育探讨合作的重点。因此,中俄高校之间的合作,除了继续扩大两国的学生交流之外就是发挥高校所拥有的优势,针对各自国家经济发展所急需解决的或世界性的科研课题展开联合攻关,并把联合科研成果用于国家经济发展。中俄两国高校还应利用俄方的技术优势和中方的市场及技术转化优势,将高新技术转化并实现产业化和商品化,从而为双方的经济建设服务。两国的公司与高校应加强实质性合作,共建高新科技园区,实现两国科研与教育、经营一体化发展,共同参与国际大科学领域的前沿合作,分享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以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达到互利双赢。 |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编校:王 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