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作用日益凸显,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外交方式--文化外交。中俄两国比邻而居,有着近四百年的交往史,文化交流更是在其中起到重要影响。随着文化外交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中俄文化交流不断擦出新火花。实践证明,文化外交在巩固中俄两国高层政治关系、推动经贸合作和扩大民间交往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文化;文化外交;中国;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D822.351.2;G1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2-0032-06 一、文化外交的概念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提升一国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影响。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组,作用国际关系的因素也日趋多样化。文化因素开始从幕后走向外交的前台,独立成为一国对外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产生了一种单独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外交形式--文化外交。在全球化趋势迅速蔓延的当今世界,文化正在成为各国扩大自身作用力、争夺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一个全新的文化外交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文化外交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外文化交流,它着重突出政府在对外文化关系中所起的影响,是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和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而展开的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这一概念的产生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文化交往已经从原来的低级政治范畴转变为高级政治范畴。纵观近年来国际外交方式的发展与演变,不难发现,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应用文化外交手段来实现各自的对外战略。作为一种柔性外交方式,文化外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降低触发国际矛盾与冲突的概率,可以淡化政治和功利色彩,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造成的鸿沟,实现从文化融合走向政治亲近和经济合作,从而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安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基于文化外交的上述特性和功能,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对这种新型外交形式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中国和俄罗斯也不例外。 二、当代中俄文化交流实践 自俄罗斯独立以来,中俄关系发展顺利。从彼此视为“友好国家”(1992-1994)到“新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4-1996),再到“面向21世纪的平等、互信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2001),直至建立“睦邻、友好与合作关系(2001年至今)”,两国关系沿着良性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2017年10月,新一届俄罗斯联邦总统候选人普京总理访华,双方就重大国际问题和中俄关系未来发展深入交换意见,为深化和拓宽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伴随两国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中俄文化交流也逐渐步入规范化轨道。 (一)官方层面的当代中俄文化交流实践 1992年12月18日,中俄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文化合作条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国签订的第一个正式的政府间文化合作条约,它为两国发展文化交流奠定了官方的条约法学基础,是两国开展文化交流的指导性文件。1997年6月27日,在中俄政府间文化合作条约的基础上,两国政府通过了1997-1998年文化合作计划,其中涉及两国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电影、大众传媒、出版、体育、青年、妇女、旅游、地区合作等诸多方面的交流活动。在该计划指导下,1997年10月,在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弗拉基米尔等地举办了中国文化节系列活动,来自中国的烟台京剧团、民乐队、成都杂技团、作家和电影工作者代表团(共计一百五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其间,还举办了图片展和国画展。1998年4月,俄罗斯文化节系列活动在中国北京和上海举办。来自俄罗斯的小白桦艺术团、奥伦堡俄罗斯民间合唱团、莫斯科音乐学院室内乐团等艺术机构参加了本次活动。此外,大剧院歌剧独唱演员塔季扬娜·叶拉斯托娃也应邀参加。其间,还展出了列维坦及其同时代画家的风景画。中俄成功互办文化节活动为两国文化领域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和中俄建交五十周年之际,两国各自举行了纪念活动。独立电视台与俄罗斯俄塔社和国际文传电讯社合作,播放了北京国庆阅兵式和游行录像,个别电视台还播放了中国驻俄大使馆国庆招待会的盛况以及莫斯科华人华侨的庆祝活动。俄媒体对中国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圣彼得堡俄中友协及该市第六百五十二中学共同举办了全市规模的“中国知识竞赛”和“中国语言竞赛”活动,参加人数超过七百人。圣彼得堡俄中友好协会在友谊宫举行了大型庆祝联欢活动,参加活动的各界人士达五百多人。节日期间,中国江苏民族歌舞团、中国杂技团和中国中央芭蕾舞团为圣彼得堡市民献上了精彩表演。此外,由中国总领事馆和当地政府在著名的圣彼得堡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举行了题为“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图片展,展出图片一百五十多幅。在斯摩尔尼宫历史纪念馆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中俄建交五十周年”文献艺术展,展出了中俄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图片、中国各级政府代表团访问该市赠送的部分纪念品、俄收藏家们收藏的反映中俄友谊的文物珍品和俄艺术家们在中国创作的反映中国风土人情的绘画著作等,共百余件。圣彼得堡大学组织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学术研究会”,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岳进和俄科学院院士、俄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齐赫文斯基参加开幕式并致辞。 2000年12月,为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统筹规范中俄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的合作并使其机制化,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内成立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2017年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同年,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其间与当时的俄副总理马特维延科共同主持了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签署了《对于1997年6月27日的补充议定书》和《中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会后,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分别与俄外交部副部长斯列金以及俄文化部副部长图比金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2001-2002年文化合作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俄罗斯联邦文化部2001-2002年合作议定书》,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与俄罗斯教育部副部长孔达科夫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和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部长北京会谈备忘录》。 作为中俄人文领域合作机制的新尝试和新创举,委员会发展迅速,很快成立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七个领域合作分委会和档案合作工作小组,中俄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2001年,中俄文化部代表团实现互访,中国文物保护局代表团赴俄参观学习,多个中方演出团体赴俄表演。据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统计,2002年有近六十五个俄罗斯艺术团体访问中国,共计约一千八百人,举办了四场大型展览。根据文化分委会第二次会议的决议,2003年和2004年中俄再次互办文化节活动。近一百六十位俄罗斯著名表演艺术家、四十个表演团体参与了2003年的俄罗斯文化节活动。2004年中国文化节活动成功举办,近一百五十位中方演员和文化工作者参与其中。2017年俄罗斯文化部代表团来华,与中国文化部商议2017年举办“俄罗斯年”活动的有关事宜。会上决定由中、俄文化部组成组委会,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文化分委会为协调机构。2017年,“俄罗斯年”在中国隆重登场。活动期间,俄罗斯派出二十二个演出团体、一千多名优秀艺术家在中国进行各种演出近九十场,现场观众达十二万人,电视观众超过三亿人次。2017年,在俄罗斯“中国年”框架下,中方成功举办了近二百多项活动,其领域涉及文化、艺术、法学、实业、投资、军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国家展、俄中商务峰会和俄中投资论坛。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之后,双方人文领域的交流频率大大增加。2017年温家宝总理访问俄罗斯,强调中俄将着手落实两国元首批准的“国家年”机制化各项活动,执行2017年中国“俄语年”计划并筹备2017年俄罗斯“汉语年”。2017年的“俄语年”活动由两国政府教育、文化、外交部门协商,内容丰富,包括俄语教学和俄罗斯文学方面的学术研究会、俄语竞赛、各种展览、互派大型文艺团体进行巡演等。2017年俄罗斯“汉语年”于3月23日在莫斯科拉开帷幕,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理普京共同出席开幕式。“汉语年”共计举办二百多场活动,涉及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等各个领域。例如,俄语论文题目,一年内就在俄罗斯境内新建五所孔子学院,国家汉办为俄罗斯提供了五百个教师及学生的进修名额,并输出了包括《快乐汉语》、《汉语乐园》在内的九种俄译本汉语新教材。此外,还组织与语言相关的各类比赛和研究会,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展览、主题周,开设相关电视、广播节目等。2017年9月,胡锦涛主席和梅德韦杰夫总统共同宣布,中俄将于2017年和2017年互办“旅游年”。2017年10月,在京召开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期间,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与俄罗斯联邦体育旅游与青年政策部副部长纳吉娜举行了工作会谈,通报了互办“旅游年”的筹备情况。中俄“旅游年”是继互办“国家年”、“语言年”之后,双方共同实施的又一重大主题年活动,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巩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 (二)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框架内的当代中俄文化交流实践 如前文所述,文化外交与一般对外文化交流的区别在于前者特别强调主权国家政府在对外文化关系中所起的主导影响。因此,官方层面的政府间文化交流自然成为中俄开展文化外交的主战场。在两国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这一领域内的文化交流硕果累累。不仅如此,受政府支持的国家间社会组织作为文化外交的另一个平台,对推动中俄文化交流的全面繁荣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本文仅以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框架内的活动为例。 1997年,在中俄两国元首的倡议下,受两国政府支持的国家间社会组织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成立。其宗旨是加强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传统友谊,促进睦邻友好合作,巩固和扩大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同年,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后签署了对于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活动指导准则的协议,明确了委员会的性质、主要任务、组织结构和主要活动范围(召开学术研究会,举办中俄文化艺术节,组织展览、电影周、青少年友谊月等)。1999年,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中俄双方肯定了近几年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长足发展,对委员会在促进和发展中俄友好关系方面所发挥的重要影响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委员会能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谊与合作做出新贡献。统计数据表明,1997-1999年,中俄双方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探讨生和科技人员到对方的高等院校接受不同门类和学科的教育和进修,双方各自在对方建立了文化中心,俄罗斯每年有80~90个文艺团体来华巡回演出,我国也有大体相当的文艺团组访俄。 进入新世纪后,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继续在中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影响。2000年,以“委员会在拓展中俄经贸与科技合作中的地位、影响和任务”为主题的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江泽民和普京发来贺词,肯定委员会在实业、文化和科技界的作用力和其为中俄关系发展做出的贡献。2002年,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莫斯科举行。双方委员围绕“如何贯彻落实《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并通过2002年工作计划。2003年,第五次会议在京召开,双方签署了《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活动指导准则的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委员会的性质、任务和指导思想。会议还通过了2003年和2004年的工作计划,包括两国人员交流、实业界与地区间的合作,促进青年妇女界的交流等五十多项活动。同时,双方还提出要充分发挥委员会作为两国民间交流主渠道的影响,扩大委员会的宣传影响,扩大双方务实合作,促进两国青年间友好交流,关注两国中小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等七项建议。2017年,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莫斯科举行。双方领导人高度评价委员会在推动中俄民间交往、加强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方面发挥的重要影响,表示委员会应吸收两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化和教育工作者、实业界和地方代表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协作,以保证委员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并通过了委员会2017年工作计划。2017年,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主要议题为:以互办“国家年”为契机,推动中俄民间交往,促进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全会通过了委员会2017年工作计划,该计划包括六十余项活动,涉及两国人文和实业界交往、地方合作以及青年、妇女和学术交往等各个领域。 自成立十年来,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组织了数百项内容丰富的活动,成长为中俄双边合作的有效机制和权威性组织,在文化交流,实业界接触,学术对话,青年、妇女和体育交往以及地方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委员会在落实中俄“国家年”框架内的有关活动方面也起到了重要影响,受到两国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17年,以“回眸六十年,续写中俄友好新篇章”为主题的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双方一如既往地肯定了委员会作为两国民间交往主渠道的影响,特别是近两年多来积极参与中俄“国家年”和“语言年”等各项活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中俄关系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与会双方一致表示,要继续充分发挥委员会的优势,以中俄建交六十周年、中俄“语言年”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为契机,不断促进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以及青年交流,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俄中睦邻友好关系的社会基础。2017年7月7-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主席华建敏相继访问俄罗斯伊尔库茨克、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指出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将继续在促进中俄友好交往以及务实合作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 三、文化外交在当代中俄关系中的影响 作为世界文化大国,中俄历来重视文化在处理双边关系中的独特影响。自俄罗斯独立以来的二十年间,中俄两国政府积极推行文化外交战略,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对外文化政策,文化交流蓬勃发展,不断向世人证明其在全面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深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巩固两国传统友谊和世代友好方面所起的独特影响。 (一)中俄文化外交有助于巩固两国高层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中俄两国比邻而居,有近四百年的交往史。但是中俄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自1949年10月至1989年5月的四十年间,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俄关系恢复正常化,也为其走向全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俄政治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两国文化交往也空前繁荣,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其中,1992年中俄政府文化合作条约的签订、1997年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的建立以及2000年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的建立,为两国发展文化交流奠定了官方的条约法学基础,对统筹规范两国文化交流活动并使其机制化起到了重大影响。如今,在上述条约和委员会框架内,中俄两国共同举办了众多大型国家间文化交流活动,为中俄高层领导人就两国关系中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和磋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中国“俄罗斯年”为例,其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增强了中俄两国的政治互信。在“俄罗斯年”举办期间,中俄高层交往的频率之高达到了空前水平。仅2017年,两国首脑就进行了四次会晤,其他议会和政府高层官员也多次进行会谈,就中俄关系中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和磋商,进而提高了两国的政治互信水平,促进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 (二)中俄文化外交有助于促进两国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图书、电影、音乐、艺术品等文化产品的直接出口,正是体现了文化与经贸的密切联系。与中俄高层取得的高度政治一致相比,中俄经贸合作水平明显滞后。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俄关系实现正常化,两国恢复了边境贸易,但仍处在较为原始的初级阶段。1994年底这种经贸关系开始转向较为现代化的合作形式,但其发展并不稳定,俄语论文题目,远没有达到两国政府的预期。缺乏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深入的市场了解是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无法取得本质性进展的重要原因。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中俄文化交流活动全面展开。如2017年被确定为俄罗斯“中国年”,该活动的举办使两国政府和人民在深化了解的基础上,以更为开放和宽容的态度面对彼此,使中俄经贸合作中的众多文化障碍问题得以克服,实际成果显著。仅2017年3月胡锦涛主席访问莫斯科期间,两国就签署二十多项协议,总额超过四十亿美元。2017年中俄贸易额更是首次超过四百亿美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三)文化外交有助于加强中俄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扩大民间交往的社会基础 由于缺乏对异文化全面、客观的了解,人们往往会对异文化产生成见,从而造成不同民族之间的对抗和仇视。要克服和摆脱成见,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深入、全面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认识。中国和俄罗斯互为邻国,不管在高层还是在民间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近一二十年间,中俄关系一直处在转暖和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两国在政府层面保持着高度互信。在此背景下,两国不失时机地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显然是对这种信任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众所周知,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当政府和官方层面的关系发生不和谐时,民间文化交流及友谊关系的存在,是防止国家间关系恶化的良好控制阀。中俄两国领导人深知,在国家交往的过程中,民众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之音,如不能及时化解,会对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产生干扰影响。因此,中俄两国政府不断扩大文化交往,加深民众的相互了解,以期消除其在某些问题上不必要的误解。近年来,诸如“国家年”、“语言年”等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在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搭起了沟通与了解的桥梁,使两国民众在情感上拉近了距离,扩大了两国民间交往的社会基础。中俄以不断举办双边文化交流活动来促进民间交往、提高政治互信,也是两国在政治和外交上日益成熟的表现。民间交往是政府外交有益而必要的补充,中俄两国对此一直高度重视,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自身传统。未来在新的国际政治背景下,中俄两国仍应坚持在国家交往中大力发展民间关系,为建立更加稳固、持久的双边关系而努力。 四、结语 文化交流是中俄关系史探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贯穿了两国关系发展的全过程。实践证明,文化交流和两国关系发展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中俄文化交流以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基础,以高度一致的政治互信为背景,它的进展情况直观受到两国关系的作用和制约。与此同时,文化交流活动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它能够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影响。纵观整个中俄文化交流史,即使在两国外交关系陷入低谷甚至出现对抗的时期,文化交流活动也并没有停止,反而成为维系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两国更加重视文化交流在外交中的影响,并将其纳入国家外交政策的范畴。可以说,文化外交已经成为中俄关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今后两国政府在继续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外交政策的同时,也应注意各自在交往中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作为一种外交手段的积极影响。首先,要保持一个开放、自信的健全的文化心态,摆脱“文化扩张”的狭隘思维,用科学的措施评价对方文化,避免一味追捧或全盘否定的极端态度。其次,不能把开展文化外交简单地理解为组织文艺演出、举办各类比赛等,要意识到这些仅仅是为实现外交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其深层目的是通过交流沟通达成文化共识,以此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增强了解和互信,继而推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最后,要注重文化外交中深层次的因素,即文化本身的影响。中俄两国都拥有璀璨的文化,对民族发展和国家进步起到过不可忽视的影响。中俄在借助文化外交引进对方先进科技成果、开展经贸合作的同时,更应看到科技和经济背后更为深层的文化推动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国际文化交往的影响,而不只停留在眼前的表面效应。 相信在未来,随着中俄关系的稳步发展,双方政府对文化外交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强,以及两国文化交流机制的逐渐成熟,文化和外交必会互为支撑,为中俄两国世代友好谱写更辉煌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