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俄罗斯诗歌文化[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意象是诗歌中极其重要的因素。诗歌意象对诗歌创作中的文化因素、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可以起到透视的作。以宗教为主题的俄罗斯诗歌意象所体现的美是崇高美;以自然为主题的中国诗歌意象所体现的美是阴柔美。对俄汉诗中的意象进行实际的统计、比较和略论,挖掘其内在的深层含义,旨在揭示俄汉民族文化的共性和异同。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意象;诗歌;纪念碑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1-0245-01
  一、俄罗斯诗歌的核心
  诗歌是最富于想象力、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时族宗教的化身,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无不是与宗教联代脉搏、思想变革的文学工具。诗歌语言的一个重系在一起的。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如要特征就是大量应用意象。所谓意象就是用具体的生活习俗、道德伦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政治形象或画面来表示人们在理智和感情方面的体会和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理论、音乐美术,俄语论文网站,乃至社会经验,它是实用意义和所指意义的结合。意象是诗价值取向、个人心态结构和行为模式等,都同宗教(歌的感觉示意,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通道 , 是诗歌的 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瓦罗皮约夫.)灵魂。
  二、斯诗歌的意向略论
  俄诗中崇高的自然意象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是渺小的,但人类的使命是崇高的,大自然是可以征服的。正如康德在略论“崇高”时所说的名言:“……高耸下垂威胁着人的峭石悬崖,乌云密布挟着闪电与雷鸣的天空,喷吐奔肆中的火山 ……, 这些景象足以使胆怯者恐惧。但关于自然的审美来说,俄语论文范文,这种欣赏本身就表明人的意志和精神力量比自然力量更雄壮,更崇高 !”也正如康德的学生Johann Gottlieb Fichte 说过的:“我敢于昂首面对那可怕的、陡峭的山峰,面对那气势雄伟的瀑布,面对那雷声滚滚、电光闪闪、翻腾于大海深处的浪花说: 我是永恒的,我要抗拒你的威力!你,大地!你,天空!把一切都压到我身上来吧 !”
  三、俄罗斯诗歌中的“纪念碑”情结
  在世界诗歌史中,有关“纪念碑”的形象和内容早已成了永恒的主题,其起源可追溯到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公元前 65 年 - 公元前8年写的一首颂诗《纪念碑》。该诗由著名的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从拉丁文译成俄文。
  18 至 20 世纪的俄罗斯诗歌继承并发扬了这一历史悠久的古老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风格。从 18、19 世纪杰出的俄罗斯古典诗人罗蒙诺索夫、杰尔查文、普希金一直到20 世纪的俄罗斯著名诗人勃留索夫、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阿谢耶夫、斯麦利亚科夫、斯卢兹基、澳兹涅辛斯基、霍达谢维奇、勃罗茨基、维索茨基、库兹涅佐夫、戈尔巴涅芙斯卡娅等,都写过或翻译过有关“纪念碑”的诗,以《纪念碑》为题的诗就有10 来首,其中扛鼎之作要算普希金脍炙人口的诗 ―――《纪念碑》。
  该诗家喻户晓,人人能诵,并已成了俄语教科书经典课文之一。普希金这首诗的拉丁文题词“Exegi monumentum”就是罗马诗人贺拉斯诗作的第一句话:“我树起了纪念碑。”事实上,在俄罗斯诗歌史上,第一个写对于“纪念碑”的诗人并不是普希金,而是杰尔查文 1743 -1816 ,他于 1796 年模仿贺拉斯的颂诗赋写了《纪念碑》一诗。
  我们将杰尔查文的这首诗与普希金的同名诗作一比较就能发现,无论从诗的内容结构、创作手法,还是从诗歌的韵律上, 都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试比较两首诗每一段的第一行:“我为自己树起了纪念碑”,“我不可能就此死去”,“对于我的传说将传遍……”, “啊 , 缪斯……”。然而,仔细推敲两首同名诗 ,我们不难看到:无论是词语的应用,还是诗的思想内容、情感表现,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现代语言的创始人普希金的诗都要胜出一筹。
  在诗歌创作形式上,普希金继承了贺拉斯“纪念碑”的古老传统 , 但是在思想内容、情感表现方面普希金则有所创新 , 通过“我”反映了人民对自由、光明的追求。诗人应以诗歌形式唤起人民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这一点在杰尔查文的诗中是没有的。在“为自己树立非人工建造的纪念碑”的同时,普希金体会到诗人永生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的诗歌创作和孜孜追求,只有这样,“通向纪念碑的民间小路才不会野草丛生”,诗人才能被人民爱戴和崇敬。
  综上所述,俄罗斯诗歌中的“纪念碑”情结大致由三根粗线织成:第一根线 , 即杰尔查文、普希金的古典式“纪念碑”;第二根线,即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澳兹涅辛斯基与“纪念碑”“谈心”的体裁; 第三根线,即阿谢耶夫、斯麦利亚科夫、斯卢兹基等人的“纪念碑内心独白”以及“复活的纪念碑”形象。
  总之,俄罗斯诗歌中的“纪念碑”情结从 18世纪一直絮绕到20世纪,构成了俄罗斯诗歌的永恒主题之一。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言:这一斩不断理还乱的情结将一直延续到21世纪乃至更远。
  参考文献:
  [1]许贤绪,20 世纪俄罗斯诗歌史[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周启超,俄国象征派文学理论建树[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3]徐稚芳,俄罗斯诗歌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8CC8,[M]戈宝全译普希金文集时代出版社.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