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纪行[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白俄罗斯与俄罗斯过去都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是联盟国家,因此,从莫斯科到明斯克的航班在多莫杰多沃机场。这是俄罗斯国内航班起降的机场,登机手续也与俄罗斯国内航班相同。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我的前排坐了一对青年伴侣,男子穿一件带斗篷帽子的绒衣,裹头缩肩,只露出嶙峋的脸部正面,一双显得夸张的滚圆眼睛,加一只鹰勾红鼻子,大部分脸面长了胡髭。见了他,我立即想起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这位“别里科夫”先生似乎拒斥周围的一切,一入座就放下遮光板,掏出一罐空气清新剂,旁若无人地朝四周喷射一番,然后一直“唏唏嗦嗦”地努力包裹自己。我看着这位“别里科夫”的表演,感觉时间过得很快。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明斯克机场,机舱内响起热烈的掌声,乘客鼓掌如仪,这种礼仪习惯值得尊崇和学习。
  飞机降落前,透过舷窗俯视大地,开阔的东欧平原被森林覆盖,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明斯克位于第聂伯河上游支流斯维斯洛奇河畔,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崭新”,楼房、马路都像刚刚建成,干净明快。明斯克是被东欧平原的原始森林包围着的城市,这座将近千年的古老城市历来都是欧洲大陆重要的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有“交易重镇”之称。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里被德国法西斯占领达三年之久,战争的炮火将这座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以至于几乎没保存下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建筑。二战胜利后,人们以斯维斯洛奇河为中轴,在废墟上重建了这座城市,目前人口达到了190万,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交通与服务体系。
  白俄罗斯人普遍重视 艺术素养的培育,明斯克有很多艺术学校,由国家建设和管理的著名文化设施也很多,如明斯克大剧院、共和国宫、国家艺术博物馆、白俄罗斯历史和文学博物馆、明斯克交响音乐厅、明斯克音乐剧院、明斯克音乐厅等,都是人们十分喜爱并经常光顾的场所,每周听一场音乐会或者看一场芭蕾舞是很多人崇尚的艺术生活。根据出访日程安排,我们可以到明斯克大剧院观看一场芭蕾舞。晚餐过后,我们兴高采烈地齐聚剧院大厅,却在进入剧场安检通道时被工作人员拒之门外。原来,俄语论文,负责接待的糊涂蛋拿到的是昨天晚上的演出票,而昨天晚上他却带领我们去吃烤肉、欣赏当地民谣了。大家有点失望,只观赏了一番大剧院的外景就打车返回驻地。
  打开电视,没有能听懂的节目,有一个频道是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国民议会接受质询,似乎在谈论应对乌克兰危机的有关政策。从表情上看,有几位议员很激动,似乎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但是卢卡申科口才很好,滔滔不绝。因为听不懂,难免昏昏欲睡,一觉醒来,答辩仍在继续。于是去冲澡,发现周围全是“中国制造”。回想起白天在拜访崔启明大使时所闻,中白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互利合作领域广泛,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白俄罗斯一直坚定地站在支持中国的立场上,我们经常说巴基斯坦是铁哥儿们,是“巴铁”,其实白俄罗斯也可以称得上我们的“白铁”!
  明斯克最大的独立广场(PI Nezalezhnastsi)号称欧洲中心的中心,我们要访问的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就坐落在广场西侧,面向广场的主楼入口有一尊高大的女教师雕像,她的容貌看起来智慧慈祥,手捧象征知识的书卷,颔首注视着走进校门的每一位师生。的确,当我从她的膝下经过,仰望她的容颜、注视她手中书卷的时候,心中激荡着对“师范”二字的崇敬。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创建于1914年,前身是明斯克国立高尔基师范学院,1931年7月,根据白俄罗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改为国立师范大学,成为白俄罗斯最大的科学、文化及师范教育中心。
  1995年,以白俄罗斯诗人马克西姆・唐克(Maxim Tank)的名字命名,因此,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又称“国立马克西姆・唐克师范大学”。诗人马克西姆・唐克(1912~1995)出生在白俄罗斯西部农家,诗作丰硕,获得多项国家奖励和列宁奖金,被授予白俄罗斯“人民诗人”、“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是白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说起来,这位诗人与中国的渊源也十分密切,1949年春天,他作为苏联和平使者参加在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会议期间,他听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的消息,凭着在中学地理课上了解的长江,以及对中国劳苦大众的祝福之情,写下诗篇《蓝色的大江》。1957年,他随苏联文化代表团到中国参加建国八周年庆典,并到北京、上海、武汉、南京、洛阳等地参观访问。他在参观武汉东湖屈原纪念馆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垂柳呀,你们为什么弯身探向水面?
  天空吐霞光时,你们在水中有何发现?
  ……
  垂柳悄悄地向我开言:
  你亲自向湖水深处看一眼,
  不过,千万不要惊醒风儿和芦苇,俄语论文题目
  你会在湖心里看见活的屈原。
  现在,马克西姆・唐克已经成为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灵魂和象征,他的塑像被安置在主楼会议室外的大厅,所有到访的宾客都会在这里合影留念。与塑像相伴的是正前方楼道长廊两侧悬挂的历届教授的大幅油画肖像,他们形象儒雅,目光深邃,彰显出这所大学的学术力量和精神气质。这是一个崇尚英雄、崇尚学术、崇尚成功、崇尚荣誉的国度,这种精神状态从很多细微的地方体现出来,让人回味不绝。
  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校长库哈尔奇科(Peter D. KUKHARCHIK)教授等学校负责人与我们进行了会谈,西北师范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有着比较密切的交流关系,近几年建立了联合培养学生互换学习的机制,目前正在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合作建设“中国文化中心”,两校领导及教师互访交流频繁,库哈尔奇科校长也多次访问西北师范大学并做学术报告。因此,会谈一开始就互致老友的问候,回忆互访的经历,总结合作的成果,气氛十分融洽。双方一致同意继续巩固合作成果,在互派教师访学任教、交换学生、学习培养、加强学术合作交流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提升。西北师大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力度,特别是要为“中心”提供更丰富的音像资料和图书,扩大“中心”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力。会谈后,我们参观了“中国文化中心”,并与白俄罗斯师范大学的相关教师、学生以及西北师范大学派出的交换生进行了座谈。座谈由学生主持,首先由中、白学生回顾学习两国文化的体会,白大教师介绍双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然后表演节目。白大学生演唱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令我们大受感动,因为西北师大地处黄土高原,演唱“黄土高坡”,体现了白大同学精心待客的友谊之情,而且演唱得有板有眼、高亢有力。西北师大同学演唱了白俄罗斯歌曲,这十几位同学刚到明斯克不久,处于人生地不熟的状态,因此比较露怯,不善言谈,看起来气质有点羸弱。这恰恰反映出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涵养气质的训练,也许这正是我们需要向别人学习的地方。人文交流就是这样如涓涓细流般润泽万物,看着两国青年学子相互学习、其乐融融的情景,我感到实现“民心相通”确实是一项迫切的伟大工程。而大学是促进青年交流最重要的平台,如何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构建好这个平台,吸引全世界的青年学子来交流学习,是各国大学正在积极拓展的领域。   白俄罗斯的大学有以科学家、文学家等名人的名字命名的传统,我们接着要访问的格罗德诺国立大学,位于白俄罗斯西部毗邻波兰、立陶宛的格罗德诺州,以著名诗人扬卡・库帕拉(Yanka Kupala,1882~1942)的名字命名。1947年,中国文光书店曾出版了扬卡・库帕拉的诗集《芦笛集》。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州扬卡・库帕拉国立大学校长科罗利・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Andrei Dmitriyevich Karol)教授接待了我们,他在致辞中引用了许多孔夫子的话,谈到了孔子对于“有教无类”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是可以跨越国界、不分种族的,中国和白俄罗斯的大学应当从孔子的思想中得到启示,满足两国青年相互学习和国家发展交往的需求,加强相互交流与学习借鉴。他还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强调了在大学开展博雅教育的重要性。后来了解到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校长是教育学,前苏联的教育学理论和高等教育模式在上世纪50年代曾风行于中国,作用了一个时代。在这样的国家遇到崇尚孔子教育思想的大学校长,真是令人高兴。我们商谈了进一步加强两校合作的事项,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希望双方共同制定一份培养计划,完善课程方案,经过双方评估审核通过后,再选派学生交换培养。同时,希望在兰州建立一个办事处,为双方联系工作和互派学生服务。实际上,两校对于交换培养学生的工作商谈已经开展了几年时间,但实际派出的学生寥寥无几,中国学生去白俄罗斯大都留在了明斯克,而格罗德诺学生缺少对中国西部高校的了解,同时也存在家庭收入的制约。
  格罗德诺是位于东欧平原涅曼河低地的著名边城,建成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0世纪,曾为格罗德诺公国都城,是一座具有防备力量的贸易中转站。它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这座历史古城的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欧洲许多贸易路线的交会点;二是频遭各种军事势力的威胁。因此,历史上的格罗德诺曾经遭受过鞑靼人的入侵,曾经成为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曾经是商贸发达的犹太人社区,曾经是波兰王国的领地,曾经隶属于俄罗斯,也曾经被德国人占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波兰、立陶宛和苏联在格罗德诺展开了拉锯式的武力争夺,你方唱罢我登场,格罗德诺几经折腾,频遭破坏,繁华不再,直到1945年才再次隶属于白俄罗斯。历史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性格,就像我们一路走来看到的景象:浮云低垂,阴雨绵绵,森林静谧,秋叶绚丽,城市里没有高耸入云的宏大建筑,街两边都是精巧整洁的低矮楼阁,显现着红绿相间的底色,映衬着精心打理的花卉绿植。小河上构思别致的小桥,河岸上自然延展的小路,青松苍翠,白桦丛立,橡树葱郁,枫叶飘逸,整座城市展现着对自然的崇敬与退让,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沉稳,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让人感觉到 “轰轰烈烈”或“热火朝天”。谈论起与当地合作建工厂、办农场时,我甚至担心是否会毁坏这种静谧的自然和人们恬静的生活。
  在市政广场对面,一簇长明火熠熠闪耀,那是二战胜利纪念牌。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格罗德诺驻扎着波兰的兵营,苏联军队从9月开始入侵波兰,经过战斗,格罗德诺被苏军占领。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格罗德诺归白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所有。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又占领格罗德诺,并将其更名为“加登”(Garten),城中犹太人被送进隔离区,后来被德军大量送入集中营。1944年7月,苏联军队解放格罗德诺,格罗德诺重归白俄罗斯。纪念碑规模很小,碑体上一名士兵扶着苏联红军的旗帜,而引人注目的是纪念碑前敬献的鲜花花环和熠熠生辉的火炬。我们在纪念碑前留影,碰到几位中国学生,他们热情地上前问好。我沉浸在这座美丽城市的苦难历史之中,兵燹之厄对人们生活与心灵的毁伤,炮火之后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珍惜,都会体现到具体的精神生活态度和物质文化要素中,并通过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战争与和平场景的反差如此巨大,但人类至今没有找到遏制战争的金钥匙,这真是人类的悲哀!
  早晨,竟然听到了久违的鸡鸣,这天下的鸡鸣都是具有同样的腔调,而人却说着不同的语言。走出宾馆,空气清新,街道上的早市正在形成,没有车水马龙的场面,一些市民或手提竹篮,或手推轻车,上市的似乎都是自家产品,或两三盆鲜花,或三五株蔬菜,或十来只梨果,或一两盒手工艺品,在街边铺开一条干净餐布,把所带商品摆布好了就在一边聊天,全然没有赶大集、逛市场的姿态。来回走了一趟,我看出一些端倪,在这个以亚麻花为国花的国度,人们酷爱养花。在这条看不出繁华的街道上,摆放最多的是鲜花,都是案头小盆栽,以山菊、野菊居多,盆盆艳丽动人,透露出栽培者的精良用心。回头看看走过的街道,家家户户窗外都有花架,花架上摆放的花盆个个枝头竞艳。这样便有了呼吸新鲜空气、欣赏高雅艺术的观感,想到返回宾馆用了早餐就该离开格罗德诺,我突然生出“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的留恋情绪。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