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学院,是俄罗斯乃至全世界音乐艺术水平的突出代表,是众多音乐工作者向往的艺术圣地。100多年来,它已经由一所音乐专业院校逐渐演变为俄罗斯的音乐文化中心,为祖国和世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卓越的音乐家。它为世界音乐发展做出的贡献得到世人的赞誉,它以辉煌的成绩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特有的魅力。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去世界著名的音乐学院学习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向往的事情,对我来说这是珍藏在我心底的一个梦想…… 2004年,我由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赴俄罗斯留学,同年考入国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成为该届唯一一位进入柴院学习的公派留学生。虽然经过了一番曲折的努力,但是终于将我心底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使我有机会迈进这座神圣的艺术殿堂,并用身心去接触它、感受它特有的风格和魅力。 人民的骄傲 国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原名莫斯科音乐学院,建立于1866年, 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了。著名的音乐家鲁宾斯坦是该院第一任院长。柴可夫斯基这位日后令整个俄罗斯骄傲、当时年仅26岁的年轻人, 被鲁宾斯坦聘请为柴院的理论课教师。从学院创建第一天起,柴可夫斯基就在这里任教。 莫斯科音乐学院, 不仅是俄罗斯最著名的音乐学院,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和最著名的高等音乐学府之一。由于多年来该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学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于1946年和1966年两度获得国家最高奖--列宁勋章。鉴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对苏联音乐事业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俄语毕业论文,以及它在国际上享有的极高声誉,从而获得了以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名字为该校命名的荣誉,从此更名为--国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实践证明,柴院没有辜负人民的重托和希望,如今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俄罗斯乃至欧洲的音乐文化中心。 它,已经成为俄罗斯人民的骄傲。 走进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柴院坐落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大尼基斯基街, 这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大街之一,15、16世纪就已存在。这条街的东端紧连克里母林宫,是克里母林宫通往大诺夫哥洛德大路的必经之地。从18世纪开始,这里陆续出现了一些贵族宅第。1871年,鲁宾斯坦争取到政府的定期财政补贴,莫斯科音乐学院用18.5万卢布买下了一座叶卡捷琳娜时代风格的建筑,这座建筑非常坚固且线条柔和,符合古老的风味。后来, 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院需要更多的教学场地。1895年6月,学院开始建新校舍。俄罗斯音协拿出100多万卢布,邀请著名建筑师扎戈尔斯克设计,于1897年秋天竣工,这座建筑就是现今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今天当你走进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时,首先跳入你视野的是教学楼前的小广场上的柴可夫斯基铜像,这座铜像被学院的建筑群烘托着, 与学院建筑浑然一体。这座雕像已成为一种象征,成为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标志。它是柴院最具吸引力、最生动的一处景观,柴院的师生和一些音乐爱好者都喜欢坐在铜像周围歇息、交谈。它似乎在营造一种气氛,也似乎在告诉人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精神正在被许许多多热爱音乐的后人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柴院有3个音乐厅:大音乐厅、小音乐厅和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厅(简称大厅、小厅和拉厅),各具特色。大厅位于柴院建筑群的中心地带,宽敞明亮、富丽堂皇、高贵典雅,有三层观众席, 能容纳2000多名观众,非常气派。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大都在此举办过音乐会。小厅朴实自然、古香古色,有两层观众席, 气氛比较庄重。大厅和小厅早已在俄罗斯和世界各地声名远扬。后来落成的拉厅,是以著名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名字命名的, 这个音乐厅与大厅和小厅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厅内的主色调为浅绿色和白色,与走廊的红色地毯形成视觉上的反差,有种清爽的感觉。两侧高大明亮的窗户和精巧华丽的吊灯使得厅内的光线明亮清新。拉厅只有一层观众席,气氛比较轻松。 这三座宏伟的建筑与学院的其他建筑共同营造出柴院的艺术氛围,柴院因拥有它们而荣光。这三个音乐厅随着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一起跨入了俄罗斯一流大学和著名音乐学院的行列,成为世界音乐人向往的艺术圣地。 在这里听音乐会不仅被这里的音乐所感染,还会被这里的环境所陶冶,也会被音乐家们所宣传和宏扬的民族精神所感动。 严格的选拔机制 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现有学生1000余名(不包括探讨生),每年招收外国留学生200名左右。 俄罗斯本国的学生可享受免学费、免住宿费、助学金等优厚的待遇,考入柴院不会给学生造成任何经济压力。 优厚的待遇、名牌学校的吸引, 使国内大批的优秀音乐人才争相报考柴院, 使得入学考试的水准越来越高,俄语毕业论文,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由于俄罗斯的初级、中级艺术教育非常规范和严谨, 考生大都具有比较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和比较过硬的音乐技能, 因此能考入柴院的学生是具备相当实力的。大批考生会为这一目标而进行艰苦而长期的努力, 这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因此, 柴院的招生考试实际上是优中选优。多少年来, 柴院从不会为生源的质量而担忧,这就为其日后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相比之下, 柴院对国外的学生却实行了另外一种政策。由于柴院的名气和在国际上的作用, 想在此求学的各国留学生络绎不绝, 但柴院的要求非常严格。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留学生, 首先要通过预科班的考试, 合格后, 进入预科班学习, 每人每年交学费6000美金, 除住宿费以外, 其他一切费用自理, 没有任何补贴。经过一年的学习后, 再参加入学考试,通过考试正式入学的学生, 每人每年需交纳学费7000美金;没有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 需要一直留在预科班学习, 学费照收。柴院之所以这样做, 是为了保证留学生的质量, 维护名牌学校的国际声誉。关于留学生本人来说,高昂的经济代价, 会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俄语水平, 以尽快缩短在预科班的学习时间, 节约投入, 早日通过考试。 严格有效的选拔机制, 在某种程度上, 使得各国的留学生在经济上支持了柴院的发展,柴院也为各个国家培养了音乐人才, 为世界音乐事业做了贡献。这是一些国家所必须付出的经济代价, 柴院的教学水平确实走在世界前列。 音乐人才的摇篮 柴院现设有作曲系、理论系(音乐学系)、钢琴系、合唱指挥系、声乐系、管弦乐系6个系, 根据专业的不同设有相关教研室。 作曲系:设作曲、配器与总谱读法两个教研室。 理论系(音乐学系):以阿萨菲耶夫、斯波索宾、玛捷尔等著名学者为首创立的理论学派, 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理论系设音乐、俄罗斯音乐史、音乐评论、外国音乐史等教研室。 钢琴系:以资深教授为中心,设有4个教研室。 合唱指挥系:戴弗林教授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合唱指挥家。 声乐系:设有音乐会独唱与歌剧演唱两个教研室。 管弦乐系:设有3个小提琴教研室以及中提琴与竖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管乐与打击乐、交响乐与歌剧指挥7个教研室。 跨系的教研室有重奏与室内乐、表演艺术理论、钢琴公共课、社会科学、英语、德语、俄语、体育等多个教研室。学院还设附属中学及附属中央音乐学校。 柴院的教学机制始终围绕一个目标--一切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一切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和手段,柴院会尽力实行和推广。从日常教学的安排和教学过程,到一些辅助课程和手段,再到名目繁多的艺术实践活动,无不显示了这一点。 比如声乐教学, 每个教授都配有专职的钢琴伴奏, 有些教授同时配有几个钢琴伴奏,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任钢琴伴奏兼声乐艺术指导的教师, 全部经过钢琴伴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这些教师,无论是钢琴弹奏的水平,还是与演唱者的合作水平,都是很扎实的, 他们对各个时期声乐著作的演唱风格的把握和艺术处理、对演唱者和伴奏者的合作要求,细致入微。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他们除了负责给学生弹奏原谱伴奏外, 还会指导学生处理、把握著作特征和艺术个性等。大部分钢琴伴奏教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 对音乐上细小的地方也从不放过,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笔者看到柴院有不少钢琴伴奏教师,通过长期课堂上的磨炼, 与演唱者合作得十分默契。 高品质的“产品” 柴院的师生与舞台的关系非常紧密。在国内,舞台是演员的阵地,校园是教师的阵地, 两者区分得比较严格,而在柴院两者结合得是那么紧密。在柴院任职的很多教授、教师同时也是国家乐团、歌剧院的演员。在教学的同时, 他们还要兼顾各种音乐会的演出, 许多教师常常穿梭于课堂与剧院之间。虽然很辛苦, 但舞台的艺术实践给教师注入了充足的养分, 教师依靠舞台锤炼了自身的艺术水平,并能及时地将实践经验和感受带入课堂。与此同时, 教学上的理论和体会又带动和促进了教师艺术上的成熟, 使之更趋于理性化。 多年不间断的、频繁的艺术实践, 造就了教师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在柴院, 你会经常看到七八十岁的教授仍然活跃在舞台上, 举办各种各样的音乐会, 甚至在重大的国际比赛中, 也要穿插评委举办的音乐会。开音乐会是每位教师和学生必须的实践活动,学生要参加自己教授的班级音乐会、教研室音乐会、学校音乐会和各项演出活动,教师和学生还要参加社会上的演出活动。课堂上的著作一旦比较成熟, 马上拿到音乐会上去接受实践的检验。 在这大大小小的音乐会上, 很少会看到教师和学生因为将要登台而紧张, 他们很自如地, 甚至非常大胆地几乎是张扬地展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魅力。是那里的教师和学生比我们国内的教师和学生天生胆大, 还是他们天生善于自我表现?通过仔细观察, 笔者发现, 原因只有一个--频繁的舞台实践给了他们经验和自信。在柴院读书的学生, 要应对各种名目的、大大小小的音乐会, 学校和社会为学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 使学生应接不暇,这促使教学和舞台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目的, 就是要生产出一个个成熟的“产品”--演员。教学目标简单明了、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实践活动纷繁多样,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切围绕培养人才的目标而战,教学和实践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实践证明, 他们的“产品” 是合格的, 是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欢迎的。教师和学生频繁的艺术实践, 使得教学与舞台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补充构成了柴院科学的教学体系, 使学生既接受了传统的基础训练, 同时又能适应当今音乐新趋势的、完整的专业教育。因此, 学生在舞台上有很突出的表现, 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量变到质变 在日常教学中, 他们很看重“量”的影响, 以量取胜, 逐渐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教育目的。 柴院的教学大纲对曲目量的要求比较大, 所以学生的压力也就比较大。这里的学生作业量大、课堂上的内容丰富、考试的曲目多、音乐会多、比赛的曲目量大,学生要完成这些数量, 只有刻苦地训练和不停地努力,这也是柴院教学质量高的原因之一。各个专业的学生要完成沉重的学习任务, 不得不刻苦努力。 为达到教学目的,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宿舍的地下室是琴房, 而且每间琴房都配有三角钢琴;宿舍的每个房间都配备一架立式钢琴, 这些钢琴全部供学生练习使用。除此之外, 学生也可以到学校的教师琴房去练琴, 这里与宿舍琴房相比,宽敞明亮,环境幽雅。大音乐厅的地下室是乐队的排练厅,各个专业的学生根据需要, 到这里排练。 这种教学理念符合成材规律。在大学时代--这个艺术家成长的关键时期, 通过对学生实施必要的压力, 强迫性地使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促成了学生在其专业上质的飞跃, 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他们的成长过程是实实在在的,基础是牢固的, 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在这里得到了完善的加工和稳定的增长。如果学生接受了这种“加工”, 并能努力配合,那么,他必将是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合格的音乐工作者。 艺术殿堂 除了注重教学的措施和质量以外, 柴院在评价方式方面的经验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也比较符合艺术规律。 通过观摩学校各个年级、各个专业、各种不同形式的考试, 不难发现, 这里的考核方式具有浓烈的音乐专业特点。一些课程的考核,不是单一的检查,也不是将各个学科分隔开来,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表演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学生在这种特殊的表演中, 认真、积极、投入,可以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地展示出来, 学生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也能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升华。 每当学生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果、教师自豪地欣赏自己用辛勤浇灌出的艺术之花时,台下的观众也正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这时, 没有答卷,没有教师们的集体打分, 也没有学生因为害怕自己考不到好成绩而胆战心惊,总之, 感受不到任何考试的紧张气氛, 只能看到任课教师对学生成才的期望,也能看到广大热心的听众对学子们的爱护和欣赏。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周期所学到的知识, 将在这里与广大观众和师生见面, 来接受实践的考验,接受社会的检验。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教师的教学成果公开亮相,学生的合作表演精彩生动,台上台下气氛活跃, 教师、学生、观众同时得到不同侧面、不同程度的满足。 还值得一提的是柴院对专业学生进行的国家级考试。学校内外对这一考试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笔者曾经听了多场毕业生的“国考”,每场考试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庆典,在当地备受关注和期盼,有着巨大的作用。 在柴院学习的学生, 有些在社会上已经是很有名气的演员,有的学生已在各类甚至在国际比赛上获得殊荣,在即将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学生们更是希望通过自己在这个考试上突出的表现, 向公众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因此, 在毕业前夕进行的国考的水平和大家的期盼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也是柴院的良好传统和优秀的教学质量的有力体现。 行之有效的教学体制、目标明确的教学大纲、名师荟萃的教师阵容、 高质量的生源队伍、 良好的校风和音乐传统、无与伦比的专业氛围, 使得柴院的名声和教学水平始终保持在世界领先地位。师生们用高超的技巧、出色的舞台表现和丰厚的艺术底蕴, 在国际艺术舞台上 展示着他们独特的魅力。肥沃的文化艺术土壤孕育了俄罗斯人民优良的艺术修养, 全民族深厚的艺术底蕴烘托着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柴院是俄罗斯音乐艺术的代表, 俄罗斯人民通过它将音乐艺术传承、发扬, 世世代代, 生生不息。 回首望去, 高大的柴可夫斯基铜像好像在向世人宣告:这里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的圣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