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国防建设的主要做法是:重估国家的安全环境,调整国防安全战略;实施“现实遏制”核战略,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加快军事改革,推进质量建军;加强军事信息系统建设,打造“统一信息空间”。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俄罗斯;国防;核战略 中图分类号:E5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1-0023-04 俄罗斯幅员辽阔,横跨欧亚大陆,濒临三大洋,兼收并蓄东西方两种文明,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它不仅继承了原苏联76%的领土和70%的国民经济总资产,而且还接管了原苏军75%的军队、约80%的战略核力量以及绝大部分军工公司,是一个具有重要作用力的世界军事大国。 冷战期间,苏联把美国作为主要对手,奉行积极进攻的军事战略。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趋于全球化、一体化,新军事变革浪潮席卷全球,俄罗斯面临的安全威胁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单一的传统威胁向多元的传统与非传统威胁交织共生转变。俄领导层敏锐地认识到这种变化,开始奉行比较灵活、务实的国防政策,把复兴俄罗斯作为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国防改革的“不变纵轴”。骨子里的那种“大国冲动的本能”,促使俄罗斯很快把重振大国雄风作为国家利益的基本内核和国家战略的基本取向,俄语专业论文,并采取了一些强有力的方法,尤其是将强军与强国紧紧联系在一起,重新把加强军事力量作为实现国家与民族复兴的战略支撑。 一、重估国家的安全环境,调整国防安全战略 冷战结束后,政局不稳、百废待兴的俄罗斯曾一度将外部威胁虚无化,奉行“无敌国”军事战略。尽管俄一再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示好,但北约仍然有条不紊地启动了向前苏联东欧地区东扩的计划。尽管俄明确表达反对立场,并通过各种层次的对话、以各种方式加以阻止,但美国与北约仍按既定计划逐步推进。北约首批东扩的国家就包括波兰,剑锋直指俄罗斯的西部边境。接着,北约又做出向波罗的海国家东扩的部署,意在形成对俄的包围态势。俄很快认识到,西方世界没有把俄罗斯当做“真正的伙伴”,俄面临的安全环境正不断恶化。因此,俄很快调整了国防政策,军事战略逐步由“单纯防御”、“积极防御”向“现实遏制”和更加灵活务实的“机动战略”转变。 北约东扩的举动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迫使其重新评估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及安全威胁,并考虑大幅度调整其安全政策。特别是近年来,美国积极推动北约东扩和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使俄备感战略空间被挤压,力量平衡被打破,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面对来自美国和北约咄咄逼人的攻势,俄当局认识到须采取实际行动。过去“以守为主”已不能有效遏制这种战略紧逼,只有“以攻为守”,抑或“攻守兼备”,才能切实保障自己的战略安全。为此,俄一是主动迎接挑战,构建自己的全球投放能力;二是加强了在高加索和中亚的军事部署,提高本土联合防御能力。 在俄罗斯看来,要想在国际上保持大国地位,必须稳定周边环境;维护自身安全,必须在独联体范围内建立并发展事实上的主导地位。苏联解体后,俄将原苏联地区其他国家和东欧国家视为传统势力范围和本国安全的屏障。因此,俄罗斯现行的军事战略目标很明确:制止对俄罗斯主权、领土完整的挑衅和蓄意侵略,遏制境外武装冲突向俄罗斯蔓延,确保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边境安全,力守周边势力范围,保持和维护大国地位,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创造有利的和平环境。 二、实施“现实遏制”核战略,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在冷战期间,美苏双方相互交错地获得核优势,频频挥舞核武器互相施压,试图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和外交目标。美苏间的核框架是高强度核恐怖威慑,以“大规模报复”任何来袭和“相互确保摧毁”来绑架对方的军事和民用目标。这就对双方形成了同等制约,从而起到了维护战略稳定的基石性影响。 冷战结束后,在经历了从1991年到1993年初这一“对西方单纯让步的核裁军”阶段后,俄罗斯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在俄罗斯看来,自己正面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主要表现在:尽管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是未来一个时期战争的主要样式,但针对俄的大规模战争依然不能排除;美国修改核战略后,“核门槛”大大降低,核武器用于实战的可能性增大,对俄罗斯构成明显威胁;恐怖主义和核扩散所导致的针对俄罗斯的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加大。不仅如此,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军费处于异常紧张的状况,军备处于较为松弛的状态,俄军的作战能力呈大幅下降的趋势。 这就使俄罗斯意识到,常规力量难以真正担负起捍卫国家安全的使命,俄罗斯必须保持有效的核威慑与遏制能力,必须倚重和发挥核力量、核威慑的巨大影响。认识到冷战中一直奉行的“相互确保摧毁”理论面临挑战后,俄罗斯立即着手对核战略进行修正,并开始大打“核武器牌”。 首先在核战略思想上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认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是当前的主要危险,局部战争可能升级为大规模战争,常规战争有可能升级为核战争;二是认为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核战争的可能性日益变小,但核战争还不能完全排除。基于这种判断,俄罗斯放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开始把首先使用核武器进行核战争这一做法作为一种实际、有效的威慑和遏制手段,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实遏制”核战略,主要内容是:不断降低核门槛,强调先发制人的思想;强调不平衡的战略核重建能力;通过核威慑防止核大战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爆发;在地区战争、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中首先使用核武器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大国地位的目的。 核战略的实现有赖于物质技术的保证。俄正通过推进战略导弹新老更替,研制与部署小型核武器,增强陆基战略核武器的机动性、海基核武器的隐蔽性、空基核武器的远程机动能力,发展可突破导弹防御系统的新技术,以及完善卫星导航系统等来实践其“现实遏制”核战略,以保持对美的战略平衡,确保其战略核遏制的有效性。据报道,为应付美国挑战,保持大国地位,2004年俄又有军事大动作:反导防御系统“复活”。可以看出,基于不断恶化的地缘战略环境,俄罗斯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倚重其强大的核力量来维护国家利益。而这将使战场上使用核武器的变数大为增加。 三、加快军事改革,推进质量建军 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俄罗斯加大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力度,“不遗余力地建设和发展自己的军队”。俄罗斯确定的目标是建立一支适应21世纪战争的全新军队,实现“军兵种结构合理、编制体制精干高效、机动能力快速灵活、武器装备精良,与国家经济实力相适应,有充分的遏制能力,能可靠保证国家安全”。 一是发展创新军事理论。俄罗斯在总结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车臣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先后颁布了《俄联邦安全构想》、《俄联邦军事学说》、《俄联邦信息安全学说》、《俄联邦国防法》、《俄联邦安全法》等法规文件,制定了《2001—2017年俄军建设五年规划》。2003年,俄罗斯公布了《俄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这些文件汇集了俄近年来军事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集中反映了俄军事思维的新发展,是俄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军事改革宣言。其中,强调加强质量建军、重视发展现代化武器的《俄联邦军事学说》被称做“规范俄军建设的一部‘宪法’”。 二是着力改革指挥体制。在2001年,普京总统就启动了军队体制改革。但由于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战争指挥权和财政控制权斗争问题,改革计划一度搁浅。直到2004年6月,俄联邦杜马批准了修改的《国防法案》,降低了总参谋部的地位,将武装力量的作战控制权从总参谋长转移给了国防部长,而总参谋部主要从事一些理论、战略、军事科学会议以及国际事务工作。2004年8月,普京总统批准新修订的《俄罗斯联邦国防部条例》,确认了国防部作为国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唯一机构的地位。2017年12月10日,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马卡罗夫大将了《对于俄罗斯2017年武装力量改革基本方针》的报告,向外界详尽阐述了俄军新一轮改革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及未来设想,这标志着俄“军队新面貌改革”计划开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这将是二战后俄军进行的最为彻底的一次军事改革,而对军队指挥体制的调整是其重点。俄军认为,在联合作战成为现代战争最主要样式的背景下,美军的联合指挥体制经过战争检验后表现了某种合理性和先进性,而俄军现行体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为此,俄军此次改革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取消师团编制,由目前“军区--集团军--师团--团”四级体系转变为“军区--战役司令部--旅”三级管理体系。这标志着俄军在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上又迈出重大步伐。 三是不断优化部队结构。为实现俄军建军目标,俄军决定走一条“去皮保核”的精兵之路,大步幅地推进裁军步伐。2003年10月2日,普京总统在俄国防部讨论俄武装力量现代化问题的会议上宣布,俄罗斯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裁军近200万人,将武装力量总员额由最初的282万人减少到83.5万人,其裁军范围之广、规模力度之大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俄军还于2001年完成了陆军总司令部的组建,在原隶属于战略火箭军的军事航天部队和太空导弹防御部队基础上新组建了航天兵,俄战略火箭军由军种降格为独立兵种--战略导弹兵,完成了由四个军种向三个军种的转变。为在未来战争中夺取和保持战场制信息权,俄军还组建了信息战部队,执行包括对军队指挥和控制系统的信息保障任务、对信息的保护任务以及对敌军指控系统进行破坏的信息对抗任务。不仅如此,在组建信息战部队的同时,俄军还先后在空军和海军组建了电子战部队。 四是大力发展武器装备。这是俄军事改革的重中之重。2002年1月20日,普京总统批准了《俄联邦国家2017年前武器装备发展规划》,确定了俄罗斯武器装备发展战略。根据规划,俄今后一个时期武器装备发展将重点向常规武器倾斜。2017年前,主要进行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和试验,从2017年开始,俄语毕业论文,重点转向批量生产,用十年的时间更新俄50%左右的在编武器。俄2017年审议批准的2017年国防采购计划,开支总额为2367亿卢布(约合84.5亿美元)。此外,俄军还十分注意并加快研制发展以未来信息战为背景的新型武器装备,主要是导弹武器系统、作战平台和C4I系统等。 四、加强军事信息系统建设,打造“统一信息空间” 苏联军事理论家曾首先提出了信息技术发展会引起军事方面一场革命的观点。冷战结束后,秉承这样的思想,俄军在其信息化建设中,适应“现实遏制战略”需要,在高新军事技术领域的探讨发展方面,坚持统一标准,坚持军民结合,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通信与指挥自动化系统。 一是强调顶层设计和一体化管理。在俄军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类信息化装备建设,均由俄军信息装备系统部门负责组织探讨机构和军工公司实施,任何军区、军兵种部队和单位均不承担研制开发任务,更不得擅自随意改动装备,只提出信息化建设需求和进行装备验证。在管理体制上加强统一的力度,尽快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形成信息化建设路线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这样能够避免出现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烟囱林立”乱象。 二是加强装备技术体制和标准建设。俄军队信息化建设中关于不符合技术体制标准的研发项目,不立项、不定型、不装备,坚决走出“先列装再系统集成”的误区,为实现系统互联、信息互通、功能互操作的一体化建设奠定基础。因此,俄军各类信息系统设备一体化程度高,电磁兼容性好,互联互通性强。虽然单装应用优势似乎不明显,但一体化综合应用的功能却十分强大。 三是实现“通指一体”的有机融合。俄军为适应现代作战指挥的需要,已基本实现了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一体化。俄军首长司令部指挥车,同时装有各种通信和指挥自动化终端、装备跳频、自适应短波、卫星设备、导航及电子地图系统,能对所属部队实时进行指挥控制。俄军指挥自动化网络均以数据通信为基础,通过有线、接力、散射、卫星和无线电台等各类通信设备提供的信道,达成对上对下与各级指挥自动化中心连接。俄军在车臣战争中就是通过该系统,实现了总部、军区对作战分队的直接指挥。 四是走军民共建发展之路。俄军重点抓住三项基础工作:第一,把军事信息通信建设纳入国家电信发展统一规划,军队信息通信网干线资源,主要从国家干线信息通信网资源获得;第二,成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构,主要负责与国家邮电等通信部门,协调军事通信网络的发展战略、建设使用、信息动员、链路接口等事宜;第三,加快非作战通信需求的社会化保障。军队信息通信建设费用,主要用于战场通信、机动通信系统和应急部队通信建设,以满足未来作战指挥需求。 [责任编辑:刘伟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