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中国新移民近况述评[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苏联解体后,在中俄旅游和边贸的推动下,大量的中国移民涌入俄罗斯。他们在俄罗斯的农业、商业、建筑业等各个领域挥洒着汗水,不仅为自己积累着财富,更为俄罗斯的市场繁荣、经济振兴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他们也为祖国的发展和增进中俄友谊做出了贡献。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国新移民;俄罗斯;近况述评
  中图分类号:D6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5-0040-07
  
  收稿日期:2017-08-05
  基金项目:国务院侨办课题项目(03GQBYB001)
  作者简介:李志学(1954-),男,辽宁朝阳人。暨南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中国与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建立了外交关系。从此中俄两国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相互往来。在此背景下,中国移民伴随两国旅游、边贸的浪潮大规模地涌入俄罗斯,开始了他们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的新征程。
  
  一、中国新移民大规模涌入俄罗斯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结束了两国30余年的敌对关系。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政府十分珍视关系正常化以来的睦邻友好与相互合作。在双方签署的建交公报(会谈纪要)中,确认把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和1991年江泽民访苏时两国政府签订的两个联合公报所确定的各项准则作为中俄关系的指导准则。双方表示愿意进一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正是在中俄两国确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政治因素的推动下,两国人民又有了来之不易的重新交往的机会。随之两国政府不断出台促进彼此开放的政策、方法,如开放更多的边境口岸(1991年)和两国人员往来互免签证(1990―1994年)等。渴望到俄罗斯观光旅游、投资经商、求学深造的中国人纷至沓来,形成了俄罗斯华侨华人历史上第四次华人赴俄移民潮[1],揭开了中国新移民在俄罗斯创业的帷幕。
  
  (二)人口因素
  俄罗斯地大物博,地广人稀。以毗邻中国东北的俄远东地区为例。这里的土地面积为620多万平方公里,而人口只有810万(1991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1.3人。苏联解体后,俄语专业论文,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得该地区的人口形势雪上加霜。一方面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另一方面人口外流加剧。这里的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在苏联解体后纷纷离开远东回到欧俄地区寻求生计。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俄远东地区的人口形势处于危机状态。1991年,俄远东地区的人口占全俄人口的5.4%,到1998年则下降到了5%。2004年4月,俄远东联邦区总统全权代表普利科夫斯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最近十年,远东所有联邦主体的人口都在不断下降,而且下降的程度与俄其他地区相比要严重得多。15年来,远东居民总数已减少100多万。人口已由810万降至670万[2]。从全俄人口形势看,其总量也在不断减少。自1992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下降态势。最近一次(2002年10月)全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俄罗斯人口总数约为�1.452亿,与1989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减少了180万。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预测,21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人口下降的趋势将会继续,人口总数将处在1.38亿到1.32亿之间[3]。严峻的人口形势无疑导致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萎缩。国民经济各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缺口。与此相比,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着庞大而富裕的劳动力市场。这就为中国人填补俄罗斯劳动力市场的空缺提供了条件。
  
  (三)经济因素
  其一,苏联解体后,总统叶利钦对俄罗斯社会进行了激进的“休克疗法”。苏联时期的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一夜之间变成了私有化和市场经济。这一猝不及防的改革方法造成了社会的激烈动荡和经济的全面危机,公司倒闭、生产下降、通货膨胀、商品短缺接踵而至。而此时已经历十多年经济改革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商品丰富,市场繁荣。中俄两国呈现出的这一巨大反差直接推动了边境贸易、跨国经商及观光、购物旅游的兴起。中国的运动服、夹克衫、雪地鞋等诸多生活用品一时间成了俄罗斯人的抢手货。于是,大批的中国“倒爷”们怀着发财致富的美好愿望迅速进军俄罗斯市场。其二,从经济结构看,中俄两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互补性。俄罗斯的重工业、航天及军事工业都领先于中国,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农业、服务业,包括纺织、服装、家电、农产品加工、种植业等却落后于中国,产品的市场供应严重不足。造成该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劳动力短缺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俄罗斯整体经济结构的失衡。这是苏联时期留下的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轻视轻工业与农业发展的后遗症。俄罗斯急需发展轻工业和农业,以满足迫切的市场需求。这就为中俄两国的劳务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于是中国的商业移民、生产移民、工作移民大量进入俄罗斯。
  
  二、中国新移民在俄罗斯概况
  
  (一)人数估计
  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移民在俄罗斯的人数问题,众说纷纭,有时相去甚远。加之存在着大量难以统计的非法移民更使该问题变得扑朔迷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探讨所高级探讨员弗拉基米尔・波尔加科夫在他的《俄罗斯中国新移民及其课题探讨》一文中指出:“俄罗斯究竟有多少中国移民,目前仍然没有准确数字。据2002年的统计数字,俄罗斯住有3.5万名中国人,其中具有中国籍的3万人。”波尔加科夫又进一步说明:“这一数据仅仅包括了一小部分在俄罗斯的中国居民,而其他类型的如非法移民、短期旅游者、季节短工,几乎都不在这个统计数据中。多数专家估计,中国在俄罗斯的居民总数在20万~45万之间。”[4]据俄内务部的资料,在俄罗斯联邦有40�万~70万中国人。新华网莫斯科2004年5月24日电称:“据统计,在俄罗斯有华侨华人10万人,此外还有中国各类自费留学生8 000人。”记者于佰春于2004年秋去伊尔库次克郊区的华人村(五一村)采访,村民吴大叔根据俄罗斯内务部官方公布的数字说,全俄罗斯真正取得居住权的华人移民不足5万人,华商多数是短期商务居住。全俄罗斯真正想留下来永久居住的不多[5]。从上述列举的数据看,截止2004年,有4万~5万中国人移民俄罗斯的说法是较为可靠的。从相比之下可信度较高的2002年俄人口普查得到的3.5万这一数字,到2004年俄内务部公布的不足5万人,两年时间里增加万余人是说得通的。这里得出的4�万~5万人的结论是指真正含义上的移民而言。只有那些“永久定居和试图永久定居,长期凭正式登记、有工作卡、每年都可延期居住的”中国人,方可视为在俄罗斯的中国移民[6]。至于十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之说的绝大部分属于短期居留或非法移民,不能算在移民之列。如大部分在俄远东的中国个体商贩都没有合法的签证,属于非法移民[7]。但为了全面说明中国移民在俄罗斯的状况,本文不得不把移民概念扩大化,即把短期居留和非法移民涵盖其中。
  
  (二)行业分布
  1.农业。赴俄罗斯从事农业的中国移民主要分布在俄远东地区。苏联解体后,“休克疗法”的改革方法对俄罗斯农业同样产生了巨大冲击。资料显示,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远东农业公司赢利的占96%,到1996年下降为9%。结果是农产品产量锐减。1996年与1991年相比,远东地区谷物和玉米产量下降36%,大豆产量下降40%,奶产量下降35%,禽蛋产量下降36%,肉产量下降一半。时至今日,远东地区除马铃薯和蛋的产量勉强可以满足本地需求外,粮食、蔬菜、肉和奶自给率多在半数以下[8]35。农产品市场供应的严重不足,加之俄远东地区人少地多,土地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为中国农业移民的进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毗邻,到俄罗斯从事农业种植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赴俄远东地区的中国农业移民大部分来自黑龙江省。所从事的劳务包括荒地开垦、各种粮食作物和蔬菜的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森林采伐等多个领域。赴俄的农业移民最初是通过双方政府间、公司间的劳务合作带动的,到目前已延伸至私人承租俄土地及民间家庭农场式的合作形式。具体做法是:由俄方提供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等,中方出人力、技术及生产设备。例如,俄远东地区的犹太自治州将2 500公顷土地租赁给中国农民种大豆,400多公顷土地种植瓜果蔬菜;黑河市在俄阿穆尔州坦波夫卡建立了跨国农业综合示范区,开发5 000公顷土地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富锦县一家私人公司,在哈巴罗夫斯克租下�2 000亩土地,派去100人耕种和管理;绥滨县粮食局在哈巴罗夫斯克租赁猪舍,从国内运来种猪和饲料,然后派饲养员去饲养;黑龙江省华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企业于1999年与俄方签订为期十年的林木采伐合同,木材采伐总量为80万立方米。特别应指出的是,2000年初,黑龙江省数个农业家庭举家进入俄远东地区,从事农业种植,对农田进行家庭式管理。由季节性移民转变为准定居移民[8]274。在阿穆尔州的结雅河流域承包租种土地的黑龙江省农民就是这样一个新生的移民群体。通常承包土地的数额在15公顷左右,每公顷土地的承包价格折合人民币为300元,每个农户每年收入3万元左右[9]。据黑龙江省农委公布的数字,截止2004年,全省共有3.4万人次到俄从事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业综合开发。全省已有20多个县市在俄建立境外种植业、养殖业基地,开发项目60个。其中种植业项目40个,在俄种植大豆、玉米、蔬菜等面积达35万公顷。养殖业项目12个,年出栏1 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8个,年出栏育肥猪3.5万头。饲料加工、大豆加工、山珍采集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项目8个[10]。中国的农业移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俄罗斯的土地上生产出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的各种农副产品。

  2.商业。商贸推动移民浪潮拉开了苏联解体后中国移民俄罗斯的序幕。俄远东地区是中国商业移民最早进入的地区,是伴随着旅游和边贸开始的。早在苏联解体前,两国的边境旅游和民间贸易便兴起了。到苏联解体后的1993年,黑龙江省开放了21个边境口岸,旅游观光,贸易往来,一派繁荣景象。据统计,在五年时间里(1988―1993年),口岸出入境人员高达400多万人次。在往来于边境口岸的中国人潮中,那些被俄罗斯的巨大商机深深吸引的中国“倒爷”和各类商务人员便立志在俄罗斯这片沃土上实现发财致富的梦想,成为苏联解体后第一批赴俄商业移民。他们中的大部分最初都是以合法的旅游者或公务出差人员的身份进入俄境,然后滞留不归,就地经商。此后,在他们的带动下,大量的中国人相继涌入俄远东地区从事商贸活动。后来虽有俄政府于1993年年末出台的对华人入境加强管理的系列方法,但未能完全阻挡住华商赴俄的步伐。比如,1994年的四个月中,进入滨海边疆区的4 000名中国旅游者中,不到1/3按期回国。1994年2―3月间,有22个中国旅游团在入俄境后消失。[11]97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常住在俄远东地区的中国人大约有10万~20万[7]。这是曾任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总领事程国平提供的数据,当属可信。在这10万~20万华人中,90%以上在俄经商,大部分没有合法的工作签证,属非法居留者。这些人最初大都从摆地摊,出售服装、小百货、食品等小本生意开始,小心翼翼地积累着财富。在俄远东地区的主要城市,到处都可看见他们的身影。在布拉戈维申斯克,至少有1万做生意的中国人。那里的“扎巴”、“华府”、“劳动大街47号”、“友谊水果批发市场”有很多中国商人的摊位。其中的“华府”市场出售的全是中国货。在远东最大的城市之一哈巴罗夫斯克,有2 000多中国人在一个叫“维拔”的市场上经营着各种商品生意,为当地居民提供着不可缺少的生活日用品。在纳霍德卡,有中国人开办的轩辕商业街。在乌苏里斯克,有以销售中国服装为主的中国大市场等等[9]。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大浪淘沙,如今他们中的一些人已成为百万富翁、商界巨子。致富后的华商开始扩大商业规模和经营领域,有的投资饭店、酒店、房地产业等。如矗立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十月革命60周年大街的北京饭店,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边山坡上的渤海大酒店就是华商致富后的杰作。在远东滨海边疆区符拉迪沃斯托克,大约有1.8万中国移民。其中近2/3从事餐饮、服务、房地产业等。在犹太自治州首府比罗比詹市,中国人开的饭店占40%以上[12]。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是又一个华商集中的地区。90年代初,莫斯科就有个体华商约10万人;随着中俄两国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市场规律的影响,目前人数已大幅度减少。莫斯科内务总局局长普罗宁在2003年10月9日说,根据莫斯科边防出入境统计数字来估计,长居莫斯科的中国人大约4万人[6]。按其中90%经商来计算,大约有3.6万人,实际上要高于这个数字。在莫斯科市北有一幢米黄色的大楼,即“唐人楼”,正式名称为莫斯科扩东商贸中心。这里是莫斯科华商的主要聚集地之一。该中心不但是华商们生活休息的地方,同时也是储存货物和批发商品之地。据说这样的“唐人楼”在莫斯科曾经有过十多个,现在只剩下“扩东”一家了。莫斯科有一个以中国货为主的大型批发市场,即莫斯科集装箱市场。莫斯科的中国商人80%在这个市场上或做老板,经营自己的摊位,或给别人打工。据熟悉该市场的中国人估计,有3万多中国人在这个大市场经商,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其中40%的人居住身份不合法[6]。在莫斯科市区南部的大环路旁边,有一个叫“艾米拉”的大市场。这是一个兼零售、批发和仓储的日用轻工商品市场,其中95%的商品来自中国。2003年开业以来,中国商人在这里租赁了300多个摊位,有些华商还租赁了市场的仓库存储货物。在莫斯科的华商除了传统的摆地摊、租摊位和仓储批发与零售外,也开始了新型的超市经营方式的尝试,如在莫斯科最繁华的商业街新阿尔巴特街上曾出现华人开办的天客隆超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在莫斯科,中国人经营的大小贸易企业和商店有数千家(2002年)[11]98,主要经营中国生产的服装、鞋帽、皮货、蔬菜、粮食等,为莫斯科市民提供了物美价廉的生活必需品。为保证贸易的顺利开展,相匹配的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如华商咨询服务企业、通讯和电讯服务中介企业、海关运输和仓储服务企业、外汇兑换处等。此外,莫斯科的华商经济开始向“实业”化过渡,蔬菜种植、熟食和豆制品加工、服装厂和制鞋厂等实体开始兴起。莫斯科的中餐馆也逐渐兴盛起来,截止2002年,已有100多家。档次颇高的宾馆、饭店已拔地而起。来自北京的华侨温锦华,在莫斯科奋斗了十多年,投资开办了人民宾馆、长城饭店,并创办了《莫斯科华人报》,成为莫斯科著名侨领。[13]总之,莫斯科的华商经过十几年的奋力拼搏已为自己在海外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中国驻俄罗斯使馆总领事郭敏所说的那样:“莫斯科的华侨华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他们已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幼稚走向成熟。”[14]
  中国商业移民除了在俄远东地区和莫斯科外,也进入了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据国侨办提供的资料,截止2000年底,在此居留的中国公民共计5 483人,主要来自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城市,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之中除了上个世纪50年代留苏的老华侨和80年代来苏探亲后居留的原苏联人配偶及其子女外,都是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来俄经商的人。另据广东省海交会调研团于2004年11月赴圣彼得堡调研后所提供的资料,该地现有中国人5 000人左右,其中华侨华人、华商2 000人,留学生3 000人。2017年4月14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在圣彼得堡有约5 000名中国人。可见截至目前华人人数并未增加。华商主要从事餐饮服务业,纯粹经商的不多。这里有中餐馆百余家,最大的是唐人酒楼。此外,华商还经营旅游服务业,如圣彼得堡华侨国际旅行社等。
  3.建筑业。建筑业是中国移民在俄罗斯涉足的又一个领域,主要集中在远东地区。建筑业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因此,许多俄罗斯人不愿从事这一职业。而主要是农民出身的中国建筑工人则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加之国内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于是他们便借俄远东建筑业缺乏劳动力的大好时机来到这里,成为俄罗斯中国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工程移民大多是在中国地方政府或建筑工程企业主导下与俄方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实现的。这是中俄劳务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具体操作是:中方承接总包工程,劳务人员由中方派遣,设计、施工、装修、设备及材料供应由中方负责。工程完工后由俄方验收,合格后进行结算。即所谓的交钥匙工程。承建的工程项目主要有写字楼、宾馆、商店、住宅、车站等[8]275。中国建筑移民进入俄远东地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如1986年中俄双方协议,由中方派出8 000名工人到西伯利亚从事建筑劳动[11]98。1988年,黑龙江省的建筑工人在绥芬河对面的俄远东波格拉尼奇内镇建成一座颇具规模的长途汽车客运站和一座年产2 000万块砖的制砖厂。1993年中国建筑工人在阿穆尔州完成了合同金额55亿卢布的建筑安装工程。同年,黑龙江省瑞驰建筑企业承建了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银行大楼,1994年承建了乌苏里斯克海关大楼,1995年在纳霍德卡承建了海关住宅大楼,1996年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修建了海关物资基地。该企业还在吉林珲春对面的克拉斯基诺市修建了一座海关大楼。中国土畜产总企业在纳霍德卡建了一座“远东大厦”。1995年辽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企业在哈巴罗夫斯克承建了光荣广场烈士碑群的工程项目[8]276。吉林省于1995年派出建筑工人建设符拉迪沃斯托克宾馆及克麦罗沃州宾馆。1996―1999年吉林省对俄开展的建筑工程承包业务总金额达到8 640万美元,派遣劳务人员总计10 534人[8]273。应指出的是,以劳务合作方式输出的中国建筑工人纯属短期移民性质,工程结束后即返回中国。除了通过上述中俄劳务合作带动建筑工程移民进入俄罗斯外,也有中国的民营公司家只身奋战在俄罗斯建筑工地上。被誉为中国在俄罗斯最成功的建筑行业公司、以何文安为总裁的华富集团,自1992年以来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累计建设50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其中2002年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占该市当年建筑总面积的50%。500多中国人在该集团工作。华富集团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标志性建筑有:商业兼住宅楼、精品商贸城、四星级宾馆、写字楼等。由于工程质量优良,售后服务好,华富集团真正成为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建筑行业的第一品牌,改写了中国商品质量低下的不良记录[15]。

  
  (三)经济贡献
  在俄罗斯的中国移民不论是务农、经商,还是奋战在建筑工地上,他们以顽强拼搏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但为自己创造着财富,更为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或是雪中送炭,或是锦上添花。可以想见,在新俄罗斯刚刚问世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面对惊人的通货膨胀和极度的商品短缺,是中国的商人们将生活必需品送到俄罗斯的货架上、餐桌旁。远东撂荒的大片大片的土地,是中国的农民将其开垦出来并结出丰硕的果实。矗立在俄远东大地上的豪华宾馆、酒店、住宅楼凝结着中国建筑工人们汗水。这一切都刻在有良知的俄罗斯人民的心中。他们逐渐认识到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的振兴离不开中国人,特别在俄远东地区。俄外交部驻赤塔州的代表曾说:“如果把这里的中国人都赶走,那么70%的老百姓都将穿不上裤子。”[7]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中国,俄远东封闭了黑龙江沿岸的11个海关。由于中国商品进不来,封关不到一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就爆发了数万群众的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开放海关。因为在短短几天,俄语论文,市场物价飞涨十几倍,日常用品一夜之间被抢购一空[9]。“非典”事件过后,一位俄经济学家坦言,非典时期的封关,让远东人明白了远东经济离不开中国人[9]。滨海边疆区移民局官员维克多说,在远东需要中国人,这是事实。不然这里没人工作了,特别是农村,所有的人都喝酒。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一个小伙子说,我的故乡因为与中国人和中国经济合作,生活水平几乎与莫斯科的市民差不多。就业率高,物价便宜,人均月收入在100美元左右[6]。俄罗斯媒体常有报道说,远东地区中国劳工受当地百姓的好评和雇佣者的欢迎。很多使用中国劳工的俄企业都认为中国劳工勤劳朴实,听话守法。他们吃苦耐劳,不酗酒闹事,生产效率高,劳动力价格便宜。总而言之,雇用中国劳工很合算[6]。
  中国移民在繁荣俄罗斯市场、丰富俄罗斯人民生活的同时,也为俄罗斯特别是俄远东地区的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从增加远东地区财政收入看,上面谈到的一个小小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扎巴市场,光中国人每年缴纳的租金一项就有3亿多卢布。以此推算,中国人在该市每年缴纳的租金在10亿卢布左右。难怪阿穆尔州政府副秘书长曾说,没有中国人,阿穆尔州的经济将受到严重打击。是中国人支撑了阿穆尔州,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经济的发展[9]。乌苏里斯克仅从一个中国市场收取的摊位费每年就高达150万美元。该市副市长曾说,该市之所以能够保证公务员开支,主要就是依靠从中国市场得到的收入[7]。远东其他地区的情况类似。据俄远东探讨所2003年的统计,常住(合法或非法)远东地区的中国人仅20万,只占远东600万人口的3%至4%。而这些人为远东联邦区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则占5%[16]。仅举数例,足以说明中国移民对俄罗斯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都做出了毋庸置疑的贡献。俄罗斯《独立报》于2003年10月10日题为《中国人拯救俄罗斯》的文章指出,出乎公众意料的是,中国移民不仅不会威胁俄罗斯,反而能拯救俄罗斯。至少,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帮助俄罗斯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16]。
  
  三、殷殷祖国情,拳拳赤子心
  
  工作和生活在俄罗斯的中国新移民在为自己的海外事业奋力拼搏的同时,心系祖国,情牵故土。他们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1998年国内发生特大水灾,莫斯科地区华侨华人及个体商人纷纷到使馆捐款,救助灾区,表达他们的爱国之心。对此,民政部发去了感谢信。香港回归祖国前夕,旅俄各届中国侨胞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举办大型庆祝晚会、组织千人签名、举办香港回归图片展、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展等。对台湾陈水扁的台独行径,旅俄华侨华人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旅俄华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先后派团参加了在德国柏林、日本东京、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2001年5月20日,在陈水扁上台一周年之际,旅俄华人又积极参与了“全球海外华人同胞反独促统五月大行动”,并在莫斯科举行大型集会,强烈谴责陈水扁顽固坚持台独理念、分裂祖国的行径。莫斯科十几家华人报刊和网站全力配合,都在头版以大量篇幅全面报道了俄罗斯、独联体及全球华人组织这次行动的盛况[17]。在北京申奥期间,莫斯科作为国际奥委会决定2017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投票地,莫斯科华侨华人成立了由15名委员组成的莫斯科旅俄华侨华人支持北京申奥委员会,并作为全球华侨华人支持北京申奥巡签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参与组织了为时一个月的遍及世界五大洲的海外华侨华人支持北京申奥活动。2001年4月15日,旅俄华侨华人在莫斯科市中心革命广场举行了签名活动。来自俄罗斯全国各地、远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甚至乌克兰及白俄罗斯的华侨华人代表也风尘仆仆地赶来参加签名活动,总签名人数达5万以上。其规模之大、签名之踊跃、场面之壮观,令在场的炎黄子孙为之振奋。为取得申奥成功,莫斯科旅俄华侨华人支持北京申奥委员会的全体委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决定2017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关键时刻,为全力支持北京申奥代表团和配合中央各大新闻媒体在莫斯科的报道工作,旅俄华侨华人在提供翻译、车辆、饮食等后勤保障和提供安全保卫等方面尽了最大的努力[17]。北京申奥成功,凝聚着旅俄华人的殷殷爱国之情。2003年春,俄罗斯华侨华人力助祖国抗击非典。莫斯科华人联合会副主席温锦华先生多方联络俄罗斯著名的生物化学和传染病专家,希望为正在遭受疫病威胁的同胞们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最终经俄罗斯专家推荐的药物及其原材料样品和有关药理、药检说明等资料交至中国卫生部[18]。爱国义举,赤子之心,溢于言表。莫斯科新世纪工贸有限企业的创办者,把豆芽这种为中国人普遍喜爱的大众食品打入了莫斯科数百家商场的华侨同胞姐妹王念丹、王念东,事业取得成功后,心系祖国,情牵故土。1998年国内发生水灾,1999年发生地震,姐妹俩积极捐款,表达她们的爱国之情。姐姐念丹深情地对记者说,虽然身在国外,但是,我的心时时刻刻都想着祖国。我要用自己学到的俄语知识为这里的同胞服务,为增进中俄友谊做出贡献[19]。资深华人赵琳,已在莫斯科生活多年。人生因时代风云变幻而起伏不定,但对故国仍一往情深。她热心办起了扩东贸易中心,为前来经商的同胞提供落脚栖身之地。她开办中文学校,让祖国语言在俄罗斯发展。北京申办奥运,他自费组织表演队,用中国历代服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弃艺从商的话剧演员李宗伦,来到莫斯科决心做一名文化使者,办起了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以文化旅游的方式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俄罗斯公众[13]。像上述这样的事例,在旅俄华侨华人中屡见不鲜。
  俄罗斯有十几家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其中较有作用的有:旅俄华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莫斯科华侨华人联合会、莫斯科中华总商会、俄罗斯远东中俄工商联合总会、莫斯科华人妇女联合会等。这些社团与中国驻俄使馆、国内侨务部门等组织保持着经常的联系。这些组织在历次国内、国外的重大活动中都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诚。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指出,旅俄华侨华人在各自岗位上为祖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为增进中俄友谊、了解与合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影响。事实证明,广大旅俄同胞是祖国发展、民族振兴、祖国统一、中俄友好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潘翎.海外华人百科全书[K].香港:三联书店有限企业,2000:328�
  [2]于晓丽.俄罗斯远东转型期外来人口状况略论[J].俄罗斯中亚东欧探讨,2017,(2)�
  [3]戴桂菊.俄罗斯的人口问题和外来移民政策[J].俄罗斯中亚东欧探讨,2004,(3).
  [4]弗拉基米尔・波尔加科夫.俄罗斯中国新移民近况及其课题探讨[J].华侨华人历史探讨,2017,(2).
  [5]于佰春.走访远东华人村[J].侨园,2017,(1).
  [6]邓兰华,张红.俄罗斯华侨华人与俄联邦的移民政策[J].华侨华人历史探讨,2017,(2).
  [7]沈殿成.俄远东地区中国人[J].侨园,2017,(5/6).
  [8]李传勋.俄罗斯远东市场探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喻尘.探访中国商人在俄罗斯远东的生存境遇[EB/OL].(2004-11-13).省略.
  [10]陆路.中国人去国外种地[J].侨园,2017,(1).
  [11]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历史卷[K].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12]曲伟.初访犹太自治州[J].西伯利亚探讨,2003,(2).
  [13]于希.俄罗斯华侨华人喜见吴邦国关注中俄地区合作[EB/OL].(2004-05-25).新华网.
  [14]曹宏亮,毛磊.创业他乡路正长(华侨华人世纪行)[EB/OL].省略.
  [15]曲伟.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访问记[J].西伯利亚探讨,2003,(1).
  [16]中国人拯救俄罗斯[EB/OL].(2003-10-13).省略.
  [17]温锦华.旅俄华人志,殷殷报国情[EB/OL].(2017-05-22).省略.cn.
  [18]美国、俄罗斯华侨华人力助中国抗击非典[EB/OL].(2003-05-08).中国新闻网.
  [19]中国双胞胎姐妹莫斯科闯天下[EB/OL].(2004-10-20).省略.
  [责任编辑:邹秀婷]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