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中的特殊群体[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俄国"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生活在贵族阶级趋向没落的时期,在反动的专制体制和农奴制下感到窒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因为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立场,缺乏生活目的,只能作为一个社会的"多余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著作 多余人 形象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中出现了一组特殊形象群体--“多余人”。“多余人”这一人物形象是俄罗斯近代民族文化的崛起与西方文化发生剧烈撞击与冲突的产物。这一时期充分反映了俄国解放运动第一阶段的特殊历史氛围,“多余人”的形象也正是这一历史氛围的产物。
  十九世纪当时的俄国,一些受过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作用,具有较高天赋和才华的贵族知识分子,既不满上流社会的腐败,愤世嫉俗,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既有朦胧的追求,希望有所作为,又脱离人民,远离革命,结果,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一生。这些“多余人”形象不仅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中心主人公,也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角色。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和作家赫尔岑曾指出:“多余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一边,同时也永远不会站在人民一边,是一种游离于两种状态之外的社会群体。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出生在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聪明,爱好广泛,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精神空虚,变得玩世不恭,患上了俄罗斯忧郁症,灵魂上未老先衰,从京都彼得堡到外省乡村,医治心灵上的未老先衰,闭门苦读,想干一番大事业,帮地主改革,却遭遇失败。在乡下遇到一个诗人朋友廉斯基充满热情的青年,两人看似是冰与火。一个乡下地主拉林的大女儿塔基亚娜认为奥涅金是与众不同的贵族青年,并爱上了他,大胆的写了一封情书,心中表达了爱慕之情,而奥涅金并没有认识到塔基亚娜身上独有的气质,并拒绝了她。一天是塔基亚娜的命名日,父亲想搞一个命名日晚会,此时廉斯基已于拉林的小女儿订婚,并邀请奥涅金出席,奥涅金碍于面子出席晚会,并与塔基亚娜面对面而坐,塔基亚娜的不快乐是奥涅金十分不舒服,俄语论文网站,便把气撒在廉斯基身上,开始报复,频繁邀请其未婚妻跳舞,廉斯基非常气恼,提出与奥涅金决斗,决斗中奥涅金打伤廉斯基,至此在乡村一呆不下去,便回到彼得堡,随后出国,在国外呆了三年。塔基亚娜遵父命嫁给一个将军当姨太太。三年后奥涅金回到彼得堡,在一次舞会上偶遇塔基亚娜,变成贵妇的塔基亚娜,,令奥涅金着迷,奥涅金疯狂爱上塔基亚娜,梦烈追求,塔基亚娜虽仍然爱着奥涅金,但出于对丈夫的忠诚,最后拒绝了奥涅金。从贵族上流社会的豪华舞会到乡村地主的家庭生活,从重大的历史事件到琐细的生活习俗--俄罗斯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都被诗人生动地描绘在诗篇中。奥涅金早年的生活是很有代表性的,他像很多贵族青年一样沉湎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这些纨绔子弟任意挥霍着农奴们用血汗创造的物质财富,也糟蹋着自己宝贵的年华。如果说贵族中年轻的一代在社交生活中沉沦、堕落,那么年老的一辈则更是荒淫无耻,诗人用极为洗炼的笔触勾勒了一幅幅贵族人物的讽刺漫画。奥涅金的父亲是名大官吏,可是却靠着借债生活,每年要开三次舞会,最后荡尽了家产。在著作中展现的一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骄奢淫逸、作威作福;一面是广大农奴的贫困无权、横遭凌辱,这就是当时专制农奴制的俄国的残酷现实。通过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的描写,诗人嘲讽与谴责了贵族地主阶级,揭露与鞭挞了专制农奴制。在诗人讽刺贵族地主的寄生生活的背后,也可以看到农奴的悲惨遭遇。农奴冒犯了地主,就会被送去流放、服兵役;塔基亚娜的母亲让采杨梅的女仆一边歌唱,一边采果子,为的是“不能偷吃主人的果子”。塔基亚娜的乳母一生都没有自由,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别林斯基说:“我们在《奥涅金》里看到的是俄国社会在其发展中最富有兴味的一段时间的诗情再现。”小说中,作者围绕人物性格塑造了这一主线,巧妙地穿插了上流社会的场景和风格的乡村画面,在再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别具一格又力透纸背,所以,别林斯基说它是一部“百科全书”。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句话是屠格涅夫笔下的长篇小说《罗亭》中的,从另一方面说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为一个宣传家,罗亭是成功的,他的思想和语言点燃了青年人心灵中的热情和希望。可作为一个行动者,罗亭是一个失败者。他不知道如何去行动,他所做的事情一件也没有成功:他起初帮助一个地主在领地里实行改革,后来打算疏通一条不能航行的河流,最后又当了一名教员想进行教育改革,但这一切都完完全全地失败了。用罗亭自己的话说:“我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自己站不住脚跟。我始终是一个半途而废的人,只要碰到第一个障碍--我就完全粉碎了。”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俄语论文网站,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一个正面人物系列,如果说他们因社会的黑暗和个人方面的种种弱点无法实现其理想和抱负而对社会成为“多余”,那么恰恰是他们在理想幻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奋争和反抗精神,以及所体验的苦闷,彷徨,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等种种思想情绪,对社会,对后世是一份优秀的遗产。而在这样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中,屠格涅夫通过罗亭形象所奉献的那一份尤为引人注目。
  “多余人”形象之所以在俄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贵族革命家脱离人民的问题,曾经是解放运动第一阶段的大问题,但到了第二阶段,时代变了。赋予了多余人新的诠释,“多余人”形象进步意义的一面消失了,生活要求的利益种类型的新人物,即官吏,小市民,商人,农民等平民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新人”形象应运而成了。诚如杜勃罗留波夫所说,“跟着时序的流驶,跟着社会意识的发展,这个典型也在改变它的形式,关于生活形成了另外一种关系,获得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俄罗斯文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第2次印刷
  作者简介:刘杨(1991.10— ),男,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黑河学院,俄语外贸与旅游。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