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世纪俄罗斯德育的发展走向[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历史传统的经验,使俄罗斯德育新世纪里选择了理性的思维方式,走向了中庸的发展道路:德育管理中国家主导与个人参与的共存,德育目的中两种价值取向的共融;德育内容中传统精神与世界趋势的共通;德育措施上家庭、学校、社会、宗教的共力。这不但带来了俄罗斯德育的稳定趋向,更为与其有着共同经历,同样走在国际化教育道路上的我国展现了其参考价值。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俄罗斯;德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55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1-0031-04
  现今的俄罗斯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虽然没有明确的“德育”一词,但从古至今都是个重视德育的国度。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德育经历了从十月革命前的以宗教为主导的沙俄德育到苏联时期的共产主义德育,再到苏联解体后的真空阶段,直至今日的德育的重塑与发展阶段。经过历史的嬗变和发展,俄罗斯德育在新世纪走上了理性复兴的道路。
  综观俄罗斯德育的历史和近况,笔者认为,未来的俄罗斯德育将会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一、国家责任的复归
  从十月革命前的国家与教会的共同管理到苏联时期的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再到叶利钦时期的国家的退出、德育领域的完全独立自由,再到普京时期的重新强调国家在德育领域中的影响,可以说在俄罗斯的德育中国家的责任、地位走的是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如图1)。如今的俄罗斯从走极端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既不选择苏联时期的高度集中统一制,也不采取叶利钦时期的完全自由放任制,而是逐渐从直线走向了曲线,从极端走向了折中。它一方面恢复国家在其中的责任,同时也给予学校、机构一定的独立自主权。
  
  二、德育目的价值取向走向平衡共存
  作为经历了极端的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再到个人本位价值观的俄罗斯,从实践中充分体验到了两种价值观的片面性,从而在新的世纪里开始重拾苏联时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使两种价值观共同融合到教育目的巾。这既体现在俄罗斯的各种政策文件中,更体现在俄罗斯德育的实践中。
  首先,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新世纪俄罗斯颁布的各种政策文件中比重相当、协调共存。比如,《1999-2001年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纲要》中规定:“该计划的宗旨――为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所有阶段的教育机构项目提供必要的科学措施及组织、人事、信息和教育系统的其他条件,精简其活动,促进社会和文化个性能力的发展,提高其自身在社会的自觉能力,形成公民人、家庭人和专家。”它还规定:“儿童和青年是教育过程中的平等主体,具有自我发展和对社会文化的自决权利。”在规定这些凸显个人本位价值的条款的同时,也规定了“促进民族文化价值的传播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等凸显社会本位价值观的条款。
  《2002-2004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纲要》也是以“保证青少年的个人自由和自决权利,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造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个人”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其目的的。
  在《2001-2017年俄联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纲要》的《预计效果》一节中,详细明确指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思想、经济、国防等领域的影响与地位,同时又在最后强调该纲要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复兴,实现国防、社会经济的加强。俄罗斯人高尚的道德精神、公民意识和爱国意识,将大大有助于成功摆脱危机,并决定俄罗斯的未来。
  《2017-2017年俄联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纲要》中也指出,“实施该计划的最终结果应成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增强的动力,在为社会精神文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经济的稳定,提高俄罗斯的国际威望”。
  此外,在《2017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中以专门的一节指出了教育在俄罗斯社会中的影响,提出教育既要“保护公民的自由选择的权利,也要考虑国家利益的需要,并适应国际社会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其次,在俄罗斯的德育教育实践中,俄语论文范文,一方面保留了以儿童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和个性的补充教育机构,并增加数量,强调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和地位;另一方面又在学校的教育中增加了祖国学、人类与社会等以宣传爱国主义和公民责任与义务的德育课程。其实,俄罗斯向人道主义价值观方向的发展,已基本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因为这是整个世界德育的发展趋势。同时,俄罗斯国家的德育不但顺应了国际大趋势,而且还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并力求两者的平衡发展。
  可见,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价值观在俄罗斯已经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发展走向,这既是俄罗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选择,又是俄罗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际德育发展大趋势的要求。
  三、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的结合之势更加凸显
  纵观俄罗斯历史可知,俄罗斯德育的教育措施经历了一个由单一逐渐走向综合的过程:由沙皇时期的宗教教化到苏联时期的课堂灌输,再到苏联解体后的以补充教育为主的课外活动教育,以至今日的强调学校、家庭、教会和社会的结合。但显与隐的结合却一直是俄罗斯德育的传统,因为作为隐性德育的代表――补充教育无论何时一直留存,只是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如十月革命前是重隐,到了苏联时期就强调突出显性德育。而如今的俄罗斯德育一直在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和最佳比例,更加注重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更加强调这种综合的教育。比如,在《2017-2017年俄罗斯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纲要》中就有明确规定:当前教育的“重点是整合学校、家庭和(协会)公共机构联合教育活动中心等教育机构的工作”。可见,当今的俄罗斯德育的教育措施是逐渐走向了显性教育和渗透教育的综合化。
  具体来说,这种综合化在不同领域的教育中均有体现。
  从学校教育来说,俄罗斯各级学校不仅开设了专门的公民课、祖国学、生态学等显性德育课程,同时新的学校课程标准中还将德育目标融入俄语、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等各类课程之中,并对各学科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德育要求。如要求俄语教学中要体现民族精神、道德和文化价值,使学生认识到俄语的民族特点,培养爱国主义者;要求社会人文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形成人道主义世界观、民族认同、公民责任感以及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等情感。
  而俄罗斯特色的德育措施――补充教育也是显与隐结合。所谓补充教育,“亦即课外教育或课外活动,是一个把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客观地结合成一个统一过程的范畴,其优越性在于增强儿童利用课余时间的主动性,丰富教育领域和教育活动的种类,使作业具有适合不同年龄、职业的特点。而所谓补充教育机构,就是那些承载着德育内容,以组织学生活动,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的课外活动场所。它以“发展儿童的学习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个人和专业的自主学习,使他们能够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里,养成健康

的生活方式”为宗旨;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和儿童个人的学习需要,并为他们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为目标;以“支持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为其优先任务之一。在俄罗斯,这种机构多达十余种类型,如中心、宫、家、俱乐部、儿童工作室、站、儿童公园、学校、博物馆、健康――教育夏令营等。
  在俄罗斯,无论是沙俄时期、苏联时期还是今日,补充教育一直是俄罗斯教育领域的特色。它一直被赋予与基础教育平起平坐的地位,呈现经久不衰的增长趋势:这既体现在俄罗斯社会补充教育机构数量的不断增长上,又体现在国家对补充教育寄予厚望上。
  20世纪90年代中期,补充教育被认为是建立整个新德育体系的社会基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2002年,俄罗斯有近2万个补充教育机构,其中8900个是德育系统的。而现在俄罗斯已将补充教育机构扩展到市和地区等层次,已经拥有9000多个德育系统的补充教育机构,并且得到学校和学生们的广泛认可和喜爱,形成了学校、学生都积极参与的氛围。例如,莫斯科市国立第1148普通学校目前共有25个课外活动小组和俱乐部,有90%的学生参加其活动。学校还每年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护和平模式――和平学校系列项目、国际志愿者日活动、春天行动“善事”(以生态为主题)、“祖国――全俄罗斯”活动(公民行动)等等,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公民意识。事实上,这得益于俄罗斯政府对补充教育机构的重视。它以政策文件的形式规定要继续“增加补充教育机构的数量,明确它们的责任,确定它们的权利并给予必要的奖励”。俄政府要将这种机构加以扩展,从而建立一个相互联系的补充教育网络。
  俄罗斯政府赋予补充教育机构以重要地位,并寄予厚望。俄罗斯教育部颁布了《2002-2017年儿童补充教育系统发展的主管部门计划》。在《1999-2001年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纲要》中以专门的一节指出要加强补充教育在教育中的影响。《纲要》认为,补充教育机构为解决现代教育体系问题提供了重要机会,它提供给学习者更多可自由选择的教育项目。补充教育有助于建立俄罗斯文化和教育机构所在区域民族文化的真正互动。然后,又在《2001-2004年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要扩展补充教育,建立补充教育网络。在《2017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中指出:学校、社会、家庭与儿童和青年补充教育机构之间的互动合作,是形成学生的责任和法学意识,精神和文化品位,主动、独立、宽容性格,适应劳动力市场能力的最有效的形式。
  可见,曾经作为隐形德育代表的补充教育也逐渐增加了显性的教育方式,而且其地位不断加强,其社会作用力和民众喜爱接受率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预示了补充教育在俄罗斯德育中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隐性的宗教教育与显性的世俗教育的结合
  俄罗斯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后的混乱、迷茫后,宗教教育又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开始从单纯的神坛走向世俗,以世俗化的生存方式逐渐参与到教育领域中来。因此,在俄罗斯呈现出一种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结合之势。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宗教的主要功能――道德教化功能与世俗的道德教育相结合就必然成为德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俄罗斯民族――就其类型和精神结构而言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这是俄罗斯著名学者别尔嘉耶夫的判断。俄国自从988年“受洗”之后,东正教就像一颗种子在俄国这片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逐步蔓延到俄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意识之中。而且俄罗斯当局也明确承认了东正教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前总统叶利钦对此持肯定态度:“我对东正教及其历史、道德、仁慈的传统,以及它对俄罗斯精神生活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敬意。今天,俄罗斯东正教会在这些领域所起的影响与日俱增。我们有责任使教会重新恢复其权利。”普京执政后也曾强调:“恢复那些被称做俄罗斯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价值观;东正教在俄国历史上起着特殊影响,它不仅是每个信徒的道德原则,而且也是全体人民和国家不屈不挠的精神核心。以博爱思想、良好戒律、宽容和正义为本,东正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俄国文明的特征,千百年来,它永恒的真理时刻支撑着人民,给他们以希望,帮他们获得信念。在进入第三个千年的今天,它也将为祖国的精神和道德的复活做出贡献。”
  可见,无论是俄罗斯当局,还是社会民众都希望传统宗教的复兴,希望东正教再次发挥社会整合与道德教化、团结社会与凝聚民心的影响。因此,在新世纪里出现了东正教教育回归教育领域,俄语专业论文,与学校等的世俗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1999年,俄罗斯大牧首阿列克谢和教育部长签署了以“承认东正教在俄罗斯历史、文化和精神信仰形成中的影响”为题的共同协议,并指出了相互影响的主要领域。
  紧接着,在2001-2003年,俄罗斯联邦各州、边疆区、共和国教育部门纷纷与所在教区签署了道德教育合作协议。
  2002年11月,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下发文件,明确规定中小学各年级都要开设东正教文化课。这一规定在2003年得到国家杜马教育与科学委员会的承认。
  2017年夏季,普京总统在网络会议上指出:在学校应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宗教史课程。这种课应该由世俗教师根据教育科学部指定教材来讲授。这可以使孩子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其他民族及其传统,使他们对待“邻居”的态度会向好的方面转变。
  2017年底,以“东正教在当代教育中的地位”为主题的圆桌会议召开,会议不但形成了《对于神学教育、精神一道德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决议》,而且通过了在中学和大学进行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决议》中规定:要把作为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东正教作为恢复俄罗斯社会道德状况和重建俄罗斯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重要因素;在世俗教育机构中大规模培养神职人员;开设东正教文化课程,并单独在课程中设立有关精神道德文化的教学计划;在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体现出道德教育的成分;倡议定期举办“大学道德教育”校际学术会议等。
  2017年,教育部正式签署了承诺国家和各级宗教组织机构为儿童提供宗教教育机会的文件。
  俄罗斯文化发展与东正教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不可否认的。“在俄罗斯,无论你走到哪里,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教堂的洋葱头尖顶,各地旅游的主要项目也首先是教堂。”东正教已渗透到社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教义和伦理学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随着东正教会对教育的逐步介入,东正教必将与世俗教育相融合,共同承担起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
  [责任编辑:初祥]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