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形形色色用钱砸出社会关注度的举动背后,有个概念,叫做“新俄罗斯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如果有人突然拦住你,说要给你1万~15万卢布。代价么?当然是要的:或者喝尿,或者脱光衣服走一圈。 你会怎么办? 为了多少钱,愿意接受耻辱? 不久前俄罗斯一个16岁小伙乔治・马木林为了“看看人们到底为了多少钱,愿意接受耻辱”,就在莫斯科公共场合做了这样的试验。马木林看上去不高,却是富且帅。他的爷爷是远东哈巴洛夫斯克富商、地产和传媒大亨伊戈尔・涅克柳多夫。据俄罗斯媒体估计,涅克柳多夫的产业多达1500亿卢布,乔治・马木林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三代”,在莫斯科求学。 他一开始并不成功。但后来一个年轻的女子同意了,在拿钱后,仅穿着内裤在公园走了一小圈。 而在一个池塘边,一个中年男子在马木林钞票的诱惑下停下来,跟着他走到僻静处。乔治・马木林当着那男子的面。对着一个杯子尿尿。然后那男子接过杯子,喝了一口,一口气喷到地上,随后忍了忍,然后仰头把这杯尿咕噜咕噜一饮而尽。 在一个公园林荫道上,男主角向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中年男子提出了类似要求。结果对方二话不说,站起来就给了小伙子一拳。马木林被打翻在地,落荒而逃。 马木林把这些视频剪辑之后发布到网上,获得了大量的点击,也引发了很多评论,在网上轰轰烈烈了一把。虽然是偷拍,不过马木林把视频做了技术处理,俄语论文,把那些拿钱的人的脸都用马赛克遮盖得严严实实。 金钱决定一切? 乍一看,这是有钱闲得慌烧的,是为了显富,是为了寻开心。不过,马木林本人不认为这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他打算做一个系列,名字叫“金钱决定一切”,这个视频是第一部。这名“富三代”呼吁大家订阅他的频道,持续关注续集。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俄罗斯人参与了对这个事件的讨论,包括一些社会名流。 俄罗斯联邦英雄、宇航员亚历山大・拉祖特金对事件的双方提出了批评:“我也不知道那些同意他过分要求的人是生活在什么状况下。但从本质上来讲,这些人是为了钱抛弃自尊接受侮辱。”他继续追问说:“当然主要的错在马木林,是他先出来挑衅的。他父母怎么把小孩教成了这样?” 共青团真理电台主持人叶莲娜・汉加的理解就是:“这个年轻人在小时候遭遇的挫折太少了。如果这些钱是他自己赚来的,俄语专业论文,他就不会花在这么无聊的事情上。” 事实上,就算钱是自己赚的,俄罗斯的有钱人照样任性。 比如俄罗斯社交网站Vkontakte创始人帕维尔・杜罗夫,年纪与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相仿。Vkontakte目前是俄罗斯最大的社交网站,同时也是俄罗斯访问量排名第四的网站。杜罗夫个人财富已经超过2.5亿美元,其自我定位是“单身、自由主义者,崇拜史蒂夫・乔布斯和切・格瓦拉”。 2017年5月的一个周末,他曾在办公室用面额为5000卢布的纸钞折纸飞机,然后从办公室的窗户把飞机抛出窗外。他的做法引发了楼下的一片混乱,按照那会儿的汇率,5000卢布约合160美元。 后来杜罗夫停止了这一行为。他解释说,因为看到“人们都变成了动物。”此后,杜罗夫依旧是无数人的偶像。 都是“新俄罗斯人”惹的祸? 在这些形形色色用钱砸出社会关注度的举动的背后,有个概念,叫做“新俄罗斯人”。 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立即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转轨。私有化是激进转轨改革方法的核心内容,为构建新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一个私有者阶层。结果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一批俄罗斯人利用俄政局混乱、经济处于转型期制度不完善,通过各种手段致富:有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把国有资产据为己有;有的人依靠权贵进行投机、一夜暴富;也有人凭借独特的经济眼光发家致富。这些人被统称为“新俄罗斯人”。 另一方面,在各种经济危机中,老百姓日益贫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俄罗斯社会民怨极大。以下的话颇具代表性:“我们没有看到新富翁中有几个是自己创业的,相反,我们看到,在俄罗斯的发财之道主要是靠国家权力结构中的腐败、蛮横无理、道德败坏和滥用职权。” 新俄罗斯人们通过种种独特的资本积累方式,完成了资本积累过程。 而大部分“新俄罗斯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消费和生活方式上,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有钱任性的一面。 比如有的人收入的绝大部分没有用于国内生产,而是把大量的美元投向西方,这种现象阻碍了本已资金匮乏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在海外购买体育俱乐部,比如阿布拉莫维奇到英国购买了切尔西俱乐部。有的人希望进一步作用政治,比如别列佐夫斯基,最后身死异乡。 在社会两极分化的情况下,底层民众仇富心态增长,而社会的风气也变得更加“金钱化”。有人就评价,马木林以及那些出现在他视频中的年轻人成长在充斥着真人秀、情色片段的年代,视频下面的“点赞”改变了他们的审美和品位,一切都变得异常简单和肤浅:用尽各种办法震惊别人。同时,“钱总是好东西”这个看法已经深深根植于年轻人的脑袋里。马木林和他朋友的所作所为是社会“傻瓜疗法”的自然结果。 在这一阶段,一些新富的人也已经逐渐适应了自身的定位,尝试把自己的财富和社会舆论做一些平衡,譬如培养下一代。 家庭心理学家安娜・希特洛娃对此有所探讨,她认为马木林的行为并不是单纯因为家庭富裕,因为即便同是条件优渥的家庭也可能在某些地方不一样。有钱的家长其实面临着另外一个严重问题――他们往往输送给下一代过多内容。他们会给小孩请一堆老师,试图最大化地开发儿女潜力。此外,这些爸妈会更多地跟小孩谈到金钱,并会以自己作为例子,向小孩传达努力工作的重要性。 莫斯科国际货币协会会长阿列克谢・马蒙托夫听到马木林事件的时候非常震惊:“这个孩子以后某一天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比羞愧的。不过不要以为俄罗斯所有有钱人的小孩都这样。我认识许多‘富二代’,他们都有健康的价值观,关注健康和知识,视野开阔,不会轻视不如自己富有的人。” 听到消息后,马木林的爷爷涅克柳多夫怒了,宣称要把孙子从莫斯科带回哈巴洛夫斯克重新教育。 (吉恩荐自《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