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取得的短暂胜利往往不能持久。当车臣年轻一代战士成长起来的时候,大概就是和平景象消失的日子。2017年3月29日,平静果然被打破。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2017年4月16日,俄罗斯车臣共和国首府格罗兹尼喜气洋洋。城市主干道“普京大街”修饰一新,写着“拉姆赞――格罗兹尼人民感谢您”字样的大标语和其他横幅悬挂在大街两侧。标语上的“拉姆赞”全名为拉姆赞•卡德罗夫,是车臣共和国现任总统、俄罗斯总理普京最信任的政治伙伴。在格罗兹尼,拉姆赞的形象到处都是,你可以在新楼房的外墙上、在办公室的墙壁上、在电视屏幕里轻易看到他那张蓄满胡须、长满皱纹的威严面孔,一双不大的眼睛炯炯有神。他是车臣前总统艾哈迈德•卡德罗夫的儿子,在老卡德罗夫被炸身亡(2004年)之后渐渐走到车臣政治舞台的中心,今年只有33岁。 凭着与莫斯科的密切关系和强硬手腕,拉姆赞•卡德罗夫迅速把经历过两次战争的车臣共和国调上新轨道。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以后,通过北高加索地区(车臣包括在内)策动的恐怖袭击暂时陷入低潮。偶尔一次爆炸或者列车出轨,都因为距离遥远而难以触动莫斯科人的神经。车臣,俄罗斯大地上这块最不安稳的领土,似乎已经走到发展的转折点。2017年4月16日这一天,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法令,废除车臣地区长达10年的“反恐行动状态”,拉姆赞•卡德罗夫兴奋地把它形容成“胜利的一天”,他说:“我给车臣人带来了和平。” 取消“反恐行动状态”,意味着夜里不再有宵禁,路上不再设哨卡;老百姓不必再担心军警突然闯进家里到处搜查,今后可以期冀经济逐渐复苏,社会慢慢太平。4月16日,虽然警察仍然背着AK-47步枪上街巡逻,但是公路边的检查站已经悄悄消失,兴奋的市民走上街头,摁响汽车喇叭传递自己的喜悦。 但是,在熟悉当地局势的法国学者托马•戈马尔眼里,车臣近年难得的平静似乎说明不了什么:“它只是双方多年角力之后筋疲力尽、一起停下喘息的必然阶段。军事上取得的短暂胜利往往不能持久。我不敢说这种和平能维持多久,当车臣年轻一代战士成长起来的时候,大概就是和平景象消失的日子。”2017年3月29日,平静果然被打破。 莫斯科的血色清晨 始建于1935年的莫斯科地铁,堪称俄罗斯首都最便捷的交通动脉。12条线路,180座车站,总长度298.8公里,地铁系统覆盖了这座城市大部分面积,成了上班族最信赖的交通工具,每天超过700万人穿行在地下,繁忙程度仅次于东京。 然而,这座城市和它的地下铁道也曾是世界最不安全的地方。从2002年到2004年,恐怖分子多次选择这座城市下手,他们劫持过参加音乐会的听众,也在地铁实施过自杀式袭击;2004年8月23日,两架从莫斯科起飞的航班接连坠落,89条生命瞬间消失……这些,都和车臣恐怖分子密不可分。相比世界任何一座城市,莫斯科更有加强反恐防范的理由。 遗憾的是,巨大的客流压力让莫斯科地铁不堪重负,俄罗斯人天生的“乐观”情绪也潜移默化地作用着地铁安检的水平。2004年莫斯科频繁遭遇恐怖袭击,地铁安保水平开始升级,每座车站都有警察昼夜巡逻,偶尔还有警犬协助嗅探爆炸物。不过直到今天,莫斯科地铁进站口一般不设安全检查仪器,只有发现行迹可疑的乘客,才有安检人员上前抽检。一位刚从莫斯科回来的中国学者说,他看见乘客背着包在地铁站畅行无阻,因为最近几年没有发生大事故,莫斯科地铁的安检方法“变得非常松懈”。 3月29日这一天,松懈的安检程序终于受到惩罚。莫斯科时间7点56分,在市中心的卢比扬卡地铁站,突然响起巨大的爆炸声。仅仅过了40多分钟,令人心悸的爆炸声又在该站西南方向的文化公园地铁站响起。莫斯科人在这一刻猛然惊醒,自从2004年8月连续发生三起自杀式袭击,导致44人死亡、上百人受伤以后,莫斯科地铁已经整整六年太平无事。如今,恐怖分子的血腥阴影重新笼罩在莫斯科上空。 发生爆炸的时间和地点,事先经过仔细推算。这天是星期一,早上8点左右是莫斯科上班族的早高峰,地铁站无疑是最拥挤的地方;而这一天恰好又是俄罗斯东正教传统“大礼拜”的第一天(东正教一年12个宗教大节日之一,纪念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基督教习惯称“圣周”),选择在这一天实施打击,无疑具有更深的宗教意义;第一次爆炸的地方卢比扬卡是两条地铁的换乘点,人流密集,地面上则是苏联“克格勃”总部、现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总部所在地,与权力中心克里姆林宫近在咫尺。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恐怖分子显然有备而来。 “这样规模的连环爆炸,需要很多人准备很长时间才行。”爆炸发生不久,当地反恐专家立即做出判断。今年2月15日,车臣分裂武装头目乌马罗夫公开发出威胁,警告将把袭击“扩大到高加索以外的地方”,他通过一家伊斯兰网站发布录像,声称“复仇的鲜血继续流淌,它将不止在我们的城市里流淌,也将在你们的城市里流淌。”录像带在森林里拍摄,乌马罗夫对天发誓:“假如俄罗斯人觉得这场战争只在电视新闻里、或者在远远的高加索的大山里存在,那我们就有义务提醒他们:我们已经兵临城下。” 4月4日,莫斯科地铁两名自杀式袭击者身份相继确定。文化公园站爆炸嫌疑人首先被锁定为年仅17岁的贾涅特•阿卜杜拉赫马诺娃(出生在高加索的达吉斯坦共和国);卢比扬卡站爆炸嫌疑人、20岁的马里亚姆•沙里波娃(出生在车臣共和国)的身份迟一天被锁定。她们的丈夫都是车臣分裂武装成员,最近都在政府反恐行动中毙命。正如反恐专家所预料,袭击者是来自高加索的“黑寡妇”,平均年龄只有18.5岁。 车臣年轻一代战士,真的已经来了? 发展背后的虚弱 直到3月29日莫斯科地铁发生爆炸前,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仍然对高加索充满信心。今年1月19日他签署命令,把包括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在内的北高加索地区划做“北高加索联邦区”,熟悉经济事务的亚历山大•赫洛波宁成为联邦区的全权代表。开设工厂,修建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启动投资项目,成为联邦政府的重头戏。在车臣共和国,拉姆赞•卡德罗夫总统紧紧跟着“梅普组合”的新思路。 自从取消“反恐行动状态”,格罗兹尼的变化让外国记者目不暇接。两次车臣战争过后,格罗兹尼瓦砾成堆,“就像1944年的斯大林格勒一样惨不忍睹”。不过,几个月后格罗兹尼开始变了模样。机场修葺一新,每天有两到三次航班前往莫斯科。在市中心,街道两侧的建筑物已经重新粉刷,成衣店、咖啡店、理发馆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漂亮的花环挂在门口,透出经济复苏的喜气。再看大街上的居民,许多人手里都拿着手机,俄罗斯规模最大的两家电信运营商正为新市场明争暗斗。一名政府官员说:“人们已经不再害怕,他们到了晚上也敢走出家门。” 重建中,拉姆赞•卡德罗夫这个人物不能不提。在西方记者的报道中,车臣总统拉姆赞•卡德罗夫是个难以捉摸的铁腕人物。他收集名牌汽车,豢养猛兽,也喜欢追逐漂亮女人。他和普京总理关系密切,不断从莫斯科拿到优惠政策的同时,又让自己在当地说一不二。他会当着大家的面把涉嫌腐败的部长当场撤职,或者指着一幢大楼把它划给孤儿院。尽管西方人权专家对拉姆赞的政治作风诟病已久,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车臣人的尊敬”。 不过,经济复苏谈何容易?即使在格罗兹尼,战争痕迹在市中心以外的地方依然明显。许多建筑物的墙壁上残留着弹孔,薄铁皮围墙把最残破的地方隔离出行人的视线。走出格罗兹尼,战争造成的荒凉更加明显。当地的统计数字说,两次车臣战争让这里损失了30万人(车臣总人口近130万,俄罗斯官方数据认为战争中损失了大约10万人),许多家庭残缺不全。“从格罗兹尼出发一个半小时,我们进入寒冷的高加索山脉,小村庄在浓浓的山雾里时隐时现,我们把车停在赛义提家门前。”结束“反恐行动状态”以后,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来到车臣:“2003年,她家屋顶被空袭时产生的气浪掀翻,政府答应赔偿,也签了协议,但是一直没有兑现。直到今天,她家一些窗户还露着洞。”
靠着房前屋后的一点土地,赛义提勉强生活,她养了几头牛,却不敢把它们赶到山上放牧:“如果你上山,政府就会怀疑你通匪。”事实上,她的好几个邻居已经因为这个原因而遭到警察的突然搜查。几年前,村里通了电,手机信号也延伸进来,但是在荒凉的大山里,拿着手机和谁谈生意呢?直到今天,赛义提屋里都没有通自来水,她需要天天到小溪边提水。高加索山脉的冬天,早来晚走,寒气刺骨。 这就是发展背后隐藏的虚弱。长达10年的战争为车臣共和国“贡献”了3万名孤儿、1.9万名残疾人,失业率徘徊在70%到80%之间,“整个民族贫困交加,心情沉郁”。“反恐行动状态”虽然解除,恐怖主义根源仍然存在。在车臣共和国周边,伊斯兰极端势力仍然活跃在印古什和达吉斯坦的崇山峻岭,随时都可能沿着崎岖的小路潜伏出击。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尘埃未落,达吉斯坦共和国又遭到自杀式炸弹袭击(3月31日),12人死亡,车臣分裂武装分子首领乌马罗夫宣称对此负责。 在阵痛中挣扎 不但高加索地区正在忍受经济凋敝的痛苦,整个俄罗斯也在阵痛中挣扎。 201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俄罗斯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困难。一家报纸编辑写道:“有一天我们早上起床,突然发现什么都变了,就像一场龙卷风刚刚袭击过这里。”工人开始失业,物价开始上涨,商人无比怀念过去几年的幸福时光:“钱就像从天上掉下来似的,现在天上已经不再掉钱了。”许多地方官员则只好含糊其辞:“我们正在制订新的方法,努力保护就业,恢复经济。” 2017年,经济状况仍然没有明显改善。从去年开始,花钱大手大脚的俄罗斯人开始频繁光顾银行。最新报告发现,俄罗斯老百姓2017年全年储蓄额达到7.464亿卢布(约合2488万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579亿,增幅达到惊人的26.8%,是居民储蓄额增长最快的一年。今年1月1日,俄罗斯各大银行普遍下调卢布存款利率,但是老百姓存款热情丝毫不减,储蓄额还在平稳上升。存钱多了,消费自然少了。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2月中旬的民意调查发现,46%的人开始缩减购买衣服鞋帽的开支,52%的人减少了去娱乐场所的次数,46%的人甚至取消了今年的旅游计划。2月份,莫斯科各大商场进入传统的换季打折,许多商品降到半价甚至三折,然而慷慨出手者廖廖无几。 不出手,是因为对经济走势心里没底。还是来自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的数字,高达71%的受访者认为俄罗斯经济“仍然没有走出谷底”。他们说,从今年1月开始,电费、交通、通讯、生活必需品价格轮番上调,就是自己的工资原地踏步。面对这些,老百姓自然对经济复苏多了几分怀疑,少了几分自信。当地报纸评论说,“适度存钱以备不时之需”,看来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老百姓的主要生活方式”。 老百姓节衣缩食,却没有作用经济寡头聚敛财富。2月中旬,俄罗斯《财经》杂志公布最新一期俄罗斯“富豪排行榜”,身价超过10亿美元的俄罗斯新贵2017年底还只有49人,2017年底已经猛增到77人。更让老百姓心中不爽的是,当他们腰包一天天瘪下去的时候,新贵们的保险箱却日渐充盈。富豪榜上排名前十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1393亿美元,差不多比一年前翻了一倍(2017年底为759亿美元)。俄罗斯联邦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也证实:“10%最富有的俄罗斯人”掌握着全国31%的财富,而“10%最贫困的俄罗斯人”却只拥有1.9%的财富,俄罗斯的贫富差距达到17倍。 金融危机爆发前,一直存在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财富分配不均,还有民族矛盾、地区分裂这些老问题,暂时被强劲的石油经济所掩盖。当国家经济出现困难,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下降的时候,积聚多年的经济和社会矛盾便有了释放的土壤。2017年,俄罗斯GDP下降8%。今年年初,大街上开始出现反对普京的大游行,老百姓宣泄自己的不满,也为西方媒体盛传的“普京经济学”开始崩溃、“梅普组合”出现裂痕提供了“证据”。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让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变得不再简单。 4月2日,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嫌疑人身份尚未锁定、连环爆炸问号重重的时候,俄罗斯总理普京已经离开莫斯科,来到委内瑞拉和查韦斯总统握手言欢。在短短一天的闪电式访问中,俄罗斯与委内瑞拉签署了31项双边协议,涉及能源、核能、航天、军事、贸易多个领域。普京通过这些协议承诺,帮助委内瑞拉发展航天工业、投资建立汽车工厂;查韦斯则掏出大把美元,从俄罗斯购买拉达汽车、民用飞机和武器。看似忙里偷空的一招“闲棋”,却是大有深意:梅德韦杰夫留在国内处理善后,普京为拉动经济在国外奔波,“梅普组合”心照不宣,配合默契,反恐大计,经济为本。 ,俄语论文范文,俄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