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萨米人是北欧的土著民族,也是跨界民族。俄罗斯的萨米人主要分布在科拉半岛,他们在这里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他们的文化高度适应极北严酷的自然条件,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萨米人传统的养鹿体制保持到19世纪末,即养鹿的科米―伊热梅茨人和涅涅茨人到来之前。他们是从伯朝拉河地区迁移到科拉半岛的,是严重的兽疫迫使他们远走他乡的。科米―伊热梅茨人借用涅涅茨人的养鹿体制,这种体制与萨米人的完全不同。他们从事的是以生产畜产品为目的的大规模的养鹿业,须一年四季不分昼夜地看护鹿。于是,在科拉冻土带上两种养鹿体制发生冲突,优势自然在经济效益更大的外来体制一边。苏联时期集体农庄的组建,从根本上确立了涅涅茨人的养鹿体制。这样就破坏了萨米人赖以生存的科拉冻土带的生态平衡,使他们走上了失去千百年来创造的传统文化的道路。 为适应半游牧的生活方式,萨米人创造了若干种住所样式。在萨米人所有群体中都流行一种最古老的住所,即一种叫做“韦扎”的帐篷。它有用木杆搭成的骨架,在其上覆盖树皮和草皮。每根长约两米的四根粗木杆构成韦扎骨架的基础,插入预定的帐篷四角的地里,两根木杆上端交叉,一对木杆平行于另一对。在这些木杆上端打透孔,五根横杆穿过这些孔。为坚固起见,在骨架两对基本木杆之间沿侧面用一根或两根横杆连接。韦扎的盖由倾斜摆放的一根挨一根的木杆构成,上铺桦树皮、松树皮、云杉皮和草皮。帐篷顶上有排烟孔。韦扎外形呈平截头四面棱锥体。 韦扎是不能带走的建筑物。19世纪,韦扎主要建在春季和秋季捕鱼的地方,也建在夏季村庄里。在更远的时代,韦扎是惟一固定的住所,包括冬季住所。在19世纪,韦扎是地上的建筑物,而在此前它是半地下的。考古学家在科拉半岛北岸发掘新石器时期村落遗址时发现了半地下的住所,其居民是现代萨米人的祖先。这种类型的住所也在居住在现在的卡累利阿、芬兰森林地区的森林萨米人的祖先那里流行。 对在极北地区生活的萨米人来说,韦扎是特别好的住所。在韦扎的中央建有炉灶,在寒冷的季节,炉灶里的火昼夜不停地燃烧。炉灶被用来取暖、照明、烤衣服(把衣服挂在悬在炉灶上方的横杆上)和做饭。在火炉周围砌上大石块。火炉上方悬挂几条末端有钩的链子,把锅和茶壶挂在钩上。固定这些链子有几种措施,其中最通行的是帐篷骨架中央处固定有挂钩,链子挂在钩上即可。炉灶左右是睡觉的铺位。炉灶后面,对着入口处是“洁净的地方”,那里摆放着圣像、避邪物、器皿、食物。这块“洁净的地方”被用侧立的木板与其他空间隔开。“洁净的地方”与一系列禁忌和宗教仪式有关,萨米人对它的尊敬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减弱。 韦扎的门一般朝南,用木板做成,合页用铁、皮革、兽角等制作。门向外开,因有一定倾斜度而能自动关门,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为防风,常在门外挂上用麻布或粗帆布做的门帘。有时在门前用几根木杆搭起窝棚,覆盖干树枝;有时用雪堆起类似门斗的东西。这一切很好地防止了住在韦扎里的人挨冻。 韦扎不仅可做住房,还可做经济设施。例如,在洛沃泽尔捕鱼地,萨米人把韦扎用作保存鱼的库房。他们在韦扎里挖坑,把鱼放在里面。在坑里存放过程中,鱼产生一种萨米人喜欢的特殊气味。现在,各地的韦扎都退出使用了。 除固定的韦扎外,萨米人自古以来就流行一种叫做“库瓦克斯”的骨架活动房。库瓦克斯的骨架由长约三米的木杆构成,把木杆按圆形树立,在顶端会聚。木杆的数量不等(12~25根),根据预计的库瓦克斯的面积(按住人数量确定)来决定用木杆数量。在建库瓦克斯时,先立三根木杆,顶端用绳子捆在一起,然后把其余木杆搭上。外面盖上麻袋布或粗帆布,用绳子将其固定在骨架上。上面有排烟孔。库瓦克斯内部布局与韦扎相同。在中央也建有炉灶,炉灶两边是睡觉的地方,炉灶后面也是“洁净的地方”。库瓦克斯是很轻便和舒适的活动房,它的建立和搬运都较简单。有时在运送途中需过夜时,可临时搭建半个库瓦克斯,即使用一半的木杆,搭成半圆形。必要时,在这种半个库瓦克斯前面安设炉灶,在炉灶旁边立一木杆,其上端有弯曲,把锅挂在上面,正在火的上方。至今,库瓦克斯还被养鹿人、猎人、渔人用作移动房。 直到20世纪头几十年,萨米人仍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奇特的适应性和非凡的耐力。许多对于萨米人的作品都指出,萨米人滑雪速度甚至超过了野兽的奔跑速度;萨米人在冬季的冻土带上能准确地判定方位和辨别地点。多次在科拉萨米人中考察的恰尔诺卢斯基指出,萨米人有独特的视觉记忆并能辨别一个地方的最细小特征(在地平线上森林的轮廓、冻土带的波状地形等)。恰尔诺卢斯基在半岛东部地区萨米人的库罗普捷夫村结识一位盲人,他能在冬天独自去找鹿群。有一位萨米人说:“我闭上眼睛也认得路,我根据轻轻晃动的感觉和地面的高低不平就能确定滑雪的方向。”萨米人对自己居住的地方了如指掌。他们把道路分成四种:帕利格斯――小路;凯纳――相邻居民点之间的冬季道路,夏天留有明显的痕迹;罗奥塔――走的人多的冬季道路;谢卡斯――新的道路,沿第一个痕迹走的。 在路途中,萨米人确定前进方向的措施很多:按风向(他们把风向分成八种);按天空中的星星(主要按北极星和大熊星座);按太阳、月亮;按海上天空的颜色(如果沿海岸行走的话);按树皮的颜色,等等。如果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就让萨满走在前面。各种形状的大石头也成为萨米人的“指路者”。 萨米人是具有超常耐力的善走者。他们能一天连续不休息地行走45~50公里。萨米人把在路上放慢脚步当作一种休息,而无须停下来。夏天沿着不易分辨出来的小路迁移时,为不偏离小路,就得掌握高超的辨别方向的技能和十分熟悉当地地形。夏季步行迁移时,萨米人一般不在途中露宿。如果不得不在路上过夜,则在石头和苔藓之间的干的地方或在大石块旁边安置下来,而且必须点上篝火。如果需要带上许多物品和食品(如8月去牧场宰杀三个月的幼鹿,为取其皮做衣服),则须带上驮载的鹿。和其他养鹿民族的驮鞍相比,它的驮鞍极简单,把两块松木或云杉的弓形小木板搭在鹿的背上,其中一块木板的稍厚的松球形的端部插入另一块木板相应的孔里,这样两块板上端就连接上了;而下端用皮条连接,皮条从鹿的腹部通过。驮子挂在木板凸出的上端。为防止磨坏鹿背,在驮鞍下垫一块鹿皮或粗帆布。物品装在专门的驮袋里,驮袋通常用麂皮缝制。现在,萨米人在夏季沿冻土带迁移时,有时仍然使用这种古老的驮鞍。 总之,萨米人在开发和利用科拉半岛自然资源过程中创造出高度完善的适应极北严酷条件的物质文化。萨米人传统的经济―文化类型、生活方式和行为原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萨米人十分珍视他们的周边环境,竭力完好地保存苔藓地带,那是养鹿业与他们自己兴旺的基础。他们也同样关心水体中鱼类资源的储备,保护当地的植物群。 [根据《西伯利亚民族学文集》第6卷(莫斯科,1993年)的材料编译] The Traditional Material Culture of Russian Samians CHU Xiang (Russian Institute,H.P.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arbin 150018,China) Abstract:Samians are a native ethnic group in the northern Europe and also a trans-border group.Russian Samian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t Kola Peninsula where they have created a unique material and spirit culture.Their culture highly adapts to the harsh natural conditions in the polar region,reflecting the unity of the people and the nature. Key words:Samianm;material culture;Russia [责任编辑:王 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