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萨米人传统物质文化[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萨米人是北欧的土著民族,也是跨界民族。俄罗斯的萨米人主要分布在科拉半岛,他们在这里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他们的文化高度适应极北严酷的自然条件,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萨米人;物质文化;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K51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4-0059-04
  
  萨米人是北欧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挪威(3万人)、瑞典(1.7万人)、芬兰(5 000人)、俄罗斯(2 000人)。
  俄罗斯萨米人约80%居住在摩尔曼斯克州的科拉半岛上。20世纪初,科拉萨米人全部是农村居民,而20世纪末他们中几乎40%生活在城市里,其中很多人受过中等专业教育或高等教育,在非传统经济部门中工作。
  在近数百年时间里,由于居住地之间空间相互交错,萨米人与其他民族交往密切。他们与俄罗斯人交往已有八个世纪,与卡累利阿人交往时间也很长。此外,在科拉半岛西南部早就居住着芬兰人,19世纪末一批养鹿科米―伊热梅茨人和涅涅茨人从伯朝拉河地区迁到半岛东部,萨米人与他们也有较密切的交往。而现在半岛上的居民绝大部分是外来移民,主要是俄罗斯人,还有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鞑靼人等。
  作为北欧的土著民族,萨米人祖先占有比现在分布区广阔得多的地域,后来随着俄罗斯人、卡累利阿人、芬兰人、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进入,萨米人逐渐被排挤到极北地区。从保存下来的萨米人远祖所固有的特征来看,萨米人的人种类型是独特的。从语言来看,一般认为萨米语属于芬兰―乌戈尔语族波罗的―芬兰语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萨米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明显不同于他们的北欧邻人,也有别于外乌拉尔的生活在相似的自然条件下、有着相似生活方式的民族。
  萨米人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文化,是在各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其中自然环境,尤其是北极严酷的气候条件起了重要影响。作为民族,萨米人是在科拉半岛北部、卡累利阿、芬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片广大土地上形成的。这片土地的颇大部分处于北极圈内,是气候和动植物界极为特殊的地区。现在萨米人占有的土地,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在北欧国家,主要属森林冻土带和冻土带,包括山地冻土带。在生态上,北大西洋沿岸是特殊的地区。对萨米人物质文化的探讨表明,它主要由森林带成分和冻土带成分构成,前者在东部地区、后者在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萨米人传统物质文化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达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萨米人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保持了古代经济―文化类型的特点。这是一种捕鱼、养鹿和狩猎相结合的类型。狩猎对象主要是陆地动物野鹿,后来也猎取毛皮兽;沿海地区萨米人会猎捕海兽,俄语论文网站,如环斑海豹、髯海豹、格陵兰海豹等。与渔猎经济相适应,萨米人过着半游牧生活。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萨米人生活在定居公社类型的地域性村庄中,在科拉半岛这样的村庄有17个。大多数村庄都有夏季和冬季两个住地。此外,每个家庭都有几处住地,分秋季和春季住处。所有的经营地(牧鹿场、捕鱼场、狩猎地块)在村庄之间分配,这项制度被严格遵守。在半岛有限的空间条件下,该制度保证了各村庄在经营地利用上的平等权利,也有利于经营地的合理利用,防止资源枯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拉萨米人从事的基本行业是养鹿和捕鱼,这两项工作平均提供其全部收入的2/3。由于当地动物资源渐趋枯竭,狩猎的规模已很小,只提供萨米人全部收入的10%左右。在20世纪初,萨米人工作种类增加,如在铁路和伐木部门工作或为地质勘探队做向导等,在非传统行业工作的收入达到全部收入的25%~30%。
  科拉萨米人传统经济年度是被严格规定的,一年被分成八个工作季,在各个工作季里须按计划劳作,俄语论文范文,总的目标在于保障经济的综合性和各种经济活动方式的有效结合。按出工数量和耗费时间,养鹿业在所有行业中占第一位。实际上萨米人全年都在从事养鹿业。从鹿群规模、牧场承受能力、牧鹿犬的利用等方面来看,萨米人养鹿业对科拉半岛自然条件有非凡的适应性,对萨米人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决定性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萨米人的鹿群都不大。1926年,在极圈附近60%多养鹿者的鹿群规模不超过50头,平均为20~30头。所养的鹿主要用于驮运,也宰杀一部分,鹿肉做食物,鹿皮可用来缝制衣服和覆盖帐篷(在较早时期鹿肉和鹿皮靠狩猎野鹿获取)。此外,家鹿还可在狩猎时用做“诱饵”。养鹿人易地放牧主要在南北方向上进行,迁移距离一般不超过200公里。
  冬季放牧时间约为四个半月(11月下半月至3月),在半岛的森林地带和森林冻土带上放牧,距冬季村庄较近。在这段时间里,萨米人比较安逸,因为鹿移动的速度相当慢,每天约两公里。鹿群很分散,牧人的任务主要是掌握鹿群移动的方向、防狼和不使自己的鹿群与邻人鹿群相混。萨米人认为,这种“散”放的方式非常有利于苔藓(鹿的食物)的保护。冬季里,萨米人相当多的时间是在村庄里度过的。除养鹿外,他们还在湖上凿冰捕鱼,猎取毛皮兽、柳雷鸟、野鹿(1月19日以后)。东部村庄(伊奥坎、卢姆博夫、波诺伊、索诺夫)的萨米人从2月到4月与邻近的俄罗斯人一起参加“冰群狩猎”――从岸边的浮冰群上猎捕格陵兰海豹。
  
  俄罗斯萨米人传统物质文化3月中旬鹿群走出森林向北迁移,在4月初或中旬到达位于沿海地区的夏季牧场。5月6―7日母鹿开始产崽,对此,半岛西部和东部的萨米人采取的方式不同。在西部地区(莫托夫、基利金地区),养鹿业对萨米人已不太重要。到达夏季村庄后,萨米人放开鹿,任其自由活动,他们开始捕鱼。给幼鹿打烙印推迟到秋天进行。在东部地区(捷尔斯克兴等地区),养鹿业是萨米人的主业,对他们来说,鹿产崽是十分重要的事。预产期间,牧人要一直守在孕鹿附近,须用又长又粗的绳子把孕鹿拴在大石头上,且每天都要换新地方。这时其他鹿可自由活动。幼鹿出生第二天或第三天,即给它打上烙印。打上烙印后,幼鹿随母鹿自由活动,这样可以更好地照看母鹿和幼鹿,亦可防止母鹿抛弃幼鹿。著名科拉萨米人探讨者B.B.恰尔诺卢斯基认为,这种产崽护理方式表明萨米人对鹿驯化的程度相当高,当然这种产崽护理方式只能在鹿群规模不大的情况下施行。
  夏天,直到9月末,鹿在沿海地区牧场自由地、尽情地吃着苔藓。除鹿群外,萨米人还有少量训练有素的雄鹿,利用它们驮运。这类鹿单独放养,一般在夏天把它们放在沿海的海岛上,因此也称其为岛鹿。
  萨米人在夏季可从养鹿业中脱身。他们只须在8月初去牧场照看一下三个月大的幼鹿,这时幼鹿的毛皮最适合做衣服。夏天自由放牧是萨米人养鹿业的特点之一。这样,萨米人可以在夏天脱身去专事捕鱼。捕鱼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萨米人很著名的行业,构成其收入的重要部分。他们在湖里捕捞白鲑、河鲈、狗鱼等;在大河入海口捕鲑鱼。此外,萨米人还在海边猎捕环斑海豹和髯海豹。
  夏天,鹿的自由放牧持续三个半月,到10月中旬。萨米人认为,夏天自由放牧能使鹿更好地增肥。B.B.恰尔诺卢斯基指出,鹿在自由放牧情况下,由于不是集中在一起密集地移动,而是分散甚至单独行进,较少踏坏苔藓,而生长缓慢的苔藓被踏坏后需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另外,他认为在萨米人的宗教观念中似乎有某种禁忌,即在夏天禁止限制鹿的自由。
  夏天过后的一个半月(10月至11月上半月)对萨米人来说是紧张、忙碌的,而且这时只能从事养鹿业。下第一场雪的时候,要去把散放的鹿找回来,集合到一起。首先到岛上把单独放养的雄性役鹿(岛鹿)集合起来,赶回村庄。然后去冻土带找寻鹿。用套索捕住一些鹿,通常是雄鹿。再靠铃铛以及特殊的喉音吸引其余的鹿,逐渐集结成群。有时也利用狗来赶鹿到集合点。把鹿集结起来后,按主人把鹿分开。然后开始向半岛纵深处的冬季牧场转移。一般在11月中旬养鹿者到达冬季村庄。这样就结束了全年经济活动周期。

  可见,萨米人养鹿业有如下特点:在多数时间里把鹿散放,不大量聚集,牧鹿者通常步行,冬季滑雪而不用雪橇。这样有利于保护苔藓,防止踏坏、压坏它。
  萨米人传统的养鹿体制保持到19世纪末,即养鹿的科米―伊热梅茨人和涅涅茨人到来之前。他们是从伯朝拉河地区迁移到科拉半岛的,是严重的兽疫迫使他们远走他乡的。科米―伊热梅茨人借用涅涅茨人的养鹿体制,这种体制与萨米人的完全不同。他们从事的是以生产畜产品为目的的大规模的养鹿业,须一年四季不分昼夜地看护鹿。于是,在科拉冻土带上两种养鹿体制发生冲突,优势自然在经济效益更大的外来体制一边。苏联时期集体农庄的组建,从根本上确立了涅涅茨人的养鹿体制。这样就破坏了萨米人赖以生存的科拉冻土带的生态平衡,使他们走上了失去千百年来创造的传统文化的道路。
  为适应半游牧的生活方式,萨米人创造了若干种住所样式。在萨米人所有群体中都流行一种最古老的住所,即一种叫做“韦扎”的帐篷。它有用木杆搭成的骨架,在其上覆盖树皮和草皮。每根长约两米的四根粗木杆构成韦扎骨架的基础,插入预定的帐篷四角的地里,两根木杆上端交叉,一对木杆平行于另一对。在这些木杆上端打透孔,五根横杆穿过这些孔。为坚固起见,在骨架两对基本木杆之间沿侧面用一根或两根横杆连接。韦扎的盖由倾斜摆放的一根挨一根的木杆构成,上铺桦树皮、松树皮、云杉皮和草皮。帐篷顶上有排烟孔。韦扎外形呈平截头四面棱锥体。
  韦扎是不能带走的建筑物。19世纪,韦扎主要建在春季和秋季捕鱼的地方,也建在夏季村庄里。在更远的时代,韦扎是惟一固定的住所,包括冬季住所。在19世纪,韦扎是地上的建筑物,而在此前它是半地下的。考古学家在科拉半岛北岸发掘新石器时期村落遗址时发现了半地下的住所,其居民是现代萨米人的祖先。这种类型的住所也在居住在现在的卡累利阿、芬兰森林地区的森林萨米人的祖先那里流行。
  对在极北地区生活的萨米人来说,韦扎是特别好的住所。在韦扎的中央建有炉灶,在寒冷的季节,炉灶里的火昼夜不停地燃烧。炉灶被用来取暖、照明、烤衣服(把衣服挂在悬在炉灶上方的横杆上)和做饭。在火炉周围砌上大石块。火炉上方悬挂几条末端有钩的链子,把锅和茶壶挂在钩上。固定这些链子有几种措施,其中最通行的是帐篷骨架中央处固定有挂钩,链子挂在钩上即可。炉灶左右是睡觉的铺位。炉灶后面,对着入口处是“洁净的地方”,那里摆放着圣像、避邪物、器皿、食物。这块“洁净的地方”被用侧立的木板与其他空间隔开。“洁净的地方”与一系列禁忌和宗教仪式有关,萨米人对它的尊敬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减弱。
  韦扎的门一般朝南,用木板做成,合页用铁、皮革、兽角等制作。门向外开,因有一定倾斜度而能自动关门,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为防风,常在门外挂上用麻布或粗帆布做的门帘。有时在门前用几根木杆搭起窝棚,覆盖干树枝;有时用雪堆起类似门斗的东西。这一切很好地防止了住在韦扎里的人挨冻。
  韦扎不仅可做住房,还可做经济设施。例如,在洛沃泽尔捕鱼地,萨米人把韦扎用作保存鱼的库房。他们在韦扎里挖坑,把鱼放在里面。在坑里存放过程中,鱼产生一种萨米人喜欢的特殊气味。现在,各地的韦扎都退出使用了。
  除固定的韦扎外,萨米人自古以来就流行一种叫做“库瓦克斯”的骨架活动房。库瓦克斯的骨架由长约三米的木杆构成,把木杆按圆形树立,在顶端会聚。木杆的数量不等(12~25根),根据预计的库瓦克斯的面积(按住人数量确定)来决定用木杆数量。在建库瓦克斯时,先立三根木杆,顶端用绳子捆在一起,然后把其余木杆搭上。外面盖上麻袋布或粗帆布,用绳子将其固定在骨架上。上面有排烟孔。库瓦克斯内部布局与韦扎相同。在中央也建有炉灶,炉灶两边是睡觉的地方,炉灶后面也是“洁净的地方”。库瓦克斯是很轻便和舒适的活动房,它的建立和搬运都较简单。有时在运送途中需过夜时,可临时搭建半个库瓦克斯,即使用一半的木杆,搭成半圆形。必要时,在这种半个库瓦克斯前面安设炉灶,在炉灶旁边立一木杆,其上端有弯曲,把锅挂在上面,正在火的上方。至今,库瓦克斯还被养鹿人、猎人、渔人用作移动房。
  直到20世纪头几十年,萨米人仍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奇特的适应性和非凡的耐力。许多对于萨米人的作品都指出,萨米人滑雪速度甚至超过了野兽的奔跑速度;萨米人在冬季的冻土带上能准确地判定方位和辨别地点。多次在科拉萨米人中考察的恰尔诺卢斯基指出,萨米人有独特的视觉记忆并能辨别一个地方的最细小特征(在地平线上森林的轮廓、冻土带的波状地形等)。恰尔诺卢斯基在半岛东部地区萨米人的库罗普捷夫村结识一位盲人,他能在冬天独自去找鹿群。有一位萨米人说:“我闭上眼睛也认得路,我根据轻轻晃动的感觉和地面的高低不平就能确定滑雪的方向。”萨米人对自己居住的地方了如指掌。他们把道路分成四种:帕利格斯――小路;凯纳――相邻居民点之间的冬季道路,夏天留有明显的痕迹;罗奥塔――走的人多的冬季道路;谢卡斯――新的道路,沿第一个痕迹走的。
  在路途中,萨米人确定前进方向的措施很多:按风向(他们把风向分成八种);按天空中的星星(主要按北极星和大熊星座);按太阳、月亮;按海上天空的颜色(如果沿海岸行走的话);按树皮的颜色,等等。如果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就让萨满走在前面。各种形状的大石头也成为萨米人的“指路者”。
  萨米人是具有超常耐力的善走者。他们能一天连续不休息地行走45~50公里。萨米人把在路上放慢脚步当作一种休息,而无须停下来。夏天沿着不易分辨出来的小路迁移时,为不偏离小路,就得掌握高超的辨别方向的技能和十分熟悉当地地形。夏季步行迁移时,萨米人一般不在途中露宿。如果不得不在路上过夜,则在石头和苔藓之间的干的地方或在大石块旁边安置下来,而且必须点上篝火。如果需要带上许多物品和食品(如8月去牧场宰杀三个月的幼鹿,为取其皮做衣服),则须带上驮载的鹿。和其他养鹿民族的驮鞍相比,它的驮鞍极简单,把两块松木或云杉的弓形小木板搭在鹿的背上,其中一块木板的稍厚的松球形的端部插入另一块木板相应的孔里,这样两块板上端就连接上了;而下端用皮条连接,皮条从鹿的腹部通过。驮子挂在木板凸出的上端。为防止磨坏鹿背,在驮鞍下垫一块鹿皮或粗帆布。物品装在专门的驮袋里,驮袋通常用麂皮缝制。现在,萨米人在夏季沿冻土带迁移时,有时仍然使用这种古老的驮鞍。
  总之,萨米人在开发和利用科拉半岛自然资源过程中创造出高度完善的适应极北严酷条件的物质文化。萨米人传统的经济―文化类型、生活方式和行为原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萨米人十分珍视他们的周边环境,竭力完好地保存苔藓地带,那是养鹿业与他们自己兴旺的基础。他们也同样关心水体中鱼类资源的储备,保护当地的植物群。
  [根据《西伯利亚民族学文集》第6卷(莫斯科,1993年)的材料编译]
  
  The Traditional Material Culture of Russian Samians
  CHU Xiang
  (Russian Institute,H.P.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arbin 150018,China)
  Abstract:Samians are a native ethnic group in the northern Europe and also a trans-border group.Russian Samian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t Kola Peninsula where they have created a unique material and spirit culture.Their culture highly adapts to the harsh natural conditions in the polar region,reflecting the unity of the people and the nature.
  Key words:Samianm;material culture;Russia
  [责任编辑:王 超]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