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克・利芬称,这部对于“一战”百年文献的作品《沙皇俄国的末日:向“一战”与革命进军》,目的是把俄罗斯放在这场战争的历史“应有的位置,也就是它的核心”。当然,这场战争也被证明位于俄罗斯历史的核心,为这个国家带来其后的革命、独裁、压迫与更多战争。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利芬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英国学者,专门探讨沙皇时期的俄国。他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一战”其实是关乎俄罗斯与德国在东欧与中欧就领土、地位及作用进行的一系列斗争,其中乌克兰的命运扮演了关键角色。最后,俄罗斯与德国成了输家,在其后的和平之中双方都没有扮演建设性角色,并为第二次冲突埋下伏笔。 在一般西方人的印象里,俄语论文网站,俄罗斯是个反动的独裁政府,由于误入歧途的斯拉夫民族主义,跌跌撞撞地发起了一场自杀式的战争。利芬对这个观点做出了批评。他认为,虽然有着这方面的因素,但俄罗斯也是一个帝国,是发展中的强大经济体,刚刚起步的公民社会与颇具作用力的媒体经常鼓动国家主义热情。与此同时,俄罗斯的贵族精英极具能力,在世界形势极度复杂和快速变化的20世纪初,他们要为涉及俄罗斯国家利益的正当问题而斟酌。 在利芬的叙事中,这场战争的首要原因是“由奥斯曼帝国与奥匈帝国的衰落所引起的利益、恐惧与野心的冲突”。这些冲突所诱发的危机只能靠着崛起的德国与俄罗斯的合作才有可能得到解决。但在当时,圣彼得堡要攫取黑海海峡,以此获得通往黑海港口的通路;要对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维持亲斯拉夫的“使命”;要维持庞大内陆帝国的开销;一方面恐惧德国崛起的势力,一方面又要与它保持动态平衡的关系。这种情况下,与德国合作并不容易,形势并不清晰。“俄罗斯所面临的选择非常艰难,圣彼得堡就外交政策展开过高效而理性的讨论”,利芬写道。 关于那场大灾难前夕欧洲各国的谋略与激情的描述,会令人想到当今局势,特别是乌克兰的命运,在那本书中被描述为关键问题,而书中的两个主角――俄罗斯与德国如今又位于欧洲政治的中心。利芬承认这种历史的回响,但他也指出,默克尔领导下的德国与德皇威廉二世领导下的德国有着极大不同,普京的俄罗斯也不再是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俄罗斯――“乌克兰不再是俄罗斯皇权的关键,而欧洲也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但在利芬笔下,俄罗斯政策与政治背后的力量――弥赛亚主义加民族自卑感、倒退势力加上卓越的才华与巨大的财富、广大的土地与拥有极大权力的领导人,这一切在普京治下的俄罗斯仍然具有一席之地。 利芬认为,亚洲也有令人不安之处。本书的最后一页,他写道,自己是在日本山地的家中构思并写作这本书的,但在东亚,地缘政治边缘政策的种种危险与甚嚣尘上的民族主义“并不是令人愉悦的体验”,俄语毕业论文,只希望违和感就是这个时代最糟的事情吧。 (谢尔盖・施梅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