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ZBD03 VS俄罗斯BMD[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玩过射击游戏大作《使命召唤》之“现代战争2”的军迷想必对游戏中俄罗斯空降部队突袭北美桥段的场面印象深刻,在刺耳的防空警报声中,那铺天盖地的安-124和俄罗斯伞兵,把天幕仿佛装点成了红色的黎明。但美中不足的是,俄罗斯空降部队所使用的装甲突击力量仅仅是BTR系列装甲车。要知道,从镰刀铁锤旗飘扬的时代到现在虎视眈眈的双头鹰,BMD系列伞兵战车(又名空降战车)才是那只带降落伞的“北极熊”最可怕的利益。在世界武器发展史上,像苏/俄这样重视伞兵装甲武器的国家并不多见,不过现在,这种武器发展的名单上又多了中国的名字。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ZBD05伞兵战车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发展历程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此,中国伞兵部队开始有了自己的装甲武装,发起大规模空降战役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这里,我们就来看看目前世界上两种新型的伞兵战车――中国ZBD05与俄罗斯BMD-3,目睹一下“巨龙”和“白熊”是如何由天空降下钢铁死神的吧!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中国空降兵迎来重装时代
  
  1954年,天安门广场上第一次出现了空降兵的身影,从此,我国的伞兵部队开始为人津津乐道。实际上,中国空降部队成立的时间是在1950年9月17日――几乎与共和国同龄。当时的空降部队,基本就是能搭乘飞机的轻步兵,“步兵加跳伞”这一俗语再好不过地勾勒出了这个新生兵种当时的面貌。随后,在各种军事任务、武装演习乃至抗震救灾中,空降兵部队都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但是,在世界空降部队纷纷重装化的时候,中国由于经过了“文革”时期,装备逐渐与国外形成了“代差”,在北方的苏联开始大规模换装BMD系列伞兵战车的同时,我国的空降兵尚未拥有自己的装甲突击武器。尤其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的时候,如果我国伞兵能够装备伞兵战车的话,就可以绕开随时准备南下的红色铁流,在敌人兵力集结相对薄弱的后方,狠狠扎上一刀。在强烈的需求之下,我国开始发展自己的第一代伞兵战车,即后来的WZ141履带式伞兵战车。
  在1975年4月的装甲兵装备发展座谈会上,军方首先提出了这样的设想:针对苏联的坦克集群大纵深突击,我国应当重点发展体积小、重量轻、机动速度快的坦克,建立一支装备超轻型伞兵战车的空中“铁甲骑兵”部队,机动到敌坦克背后,以车载反坦克武器重点打击敌乘坐装甲车的机械化步兵,破坏其步坦协同,打乱其进攻节奏,减损其进攻锐势;必要时,也可以使用车载反坦克导弹等有效歼击敌坦克,直接削弱敌人的装甲攻势。这次会议也确定了WZ141的基本特征――“小,轻、快”,随后的几次会议最终确定了项目分工和工程立项。1977年12月,第一辆样车最终下线了。
  但几见过WZ141真面目的人,第一感觉就是它那极其后现代的外观,中国人讲究传统,而中国的武器设计也一向是中规中矩,既不同于“杨基”――武器设计几乎都来自好莱坞的狂想与奔放,也不比灌高了伏特加的“伊万”――武器装备基本就是傻大黑粗,但处于那个年代的WZ141,其外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潮”到了极点――在炮塔两侧各有1门105毫米无后坐力炮,而每门炮的上方还各有1具“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发射架,配合动感十足的底盘,看上去更像是一辆科幻电影中的战车。实际上,WZ141已经偏离了“空降坦克”这一概念,它的武器配置和整体架构跟坦克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但又和一股的履带式战车不同――它的武器系统并未安装在炮塔内,这种另类的战车如果能够量产,想必也能在世界武器发展史上留下着墨浓重的一笔!不过令人遗憾的是,WZ141最终未能量产,这也使得中国的军事迷们又少了一个可以回味的经典。实际上,WZ141的下马是必然的――只要看看它的武器配置就明白了,全部都是以反坦克和反装甲为主,这也是由当时的国家大环境和安全形势所决定的,而且WZ141本身的技术虽有不少创新,但总体相对世界空降战车发展较为落后,于是在1980年的试验结束后,WZ141最终没能进入解放军空降兵的装备序列。
  中国关于伞兵战车的第一次摸索就这样告终,不过为空降装甲力量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国家大发展的同时国家的安全形势也越来越复杂,空降兵为应对随时突发的安全紧急事态,需要新型伞兵战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资金、技术和需求三者都充分满足的情况下,我国新型伞兵战车的研发与装备工作开始了。2004-2017年,一个前所未见的编号出现在许多军事论坛上,境外军事媒体也纷纷对其进行报道,这就是当年被盛传一时的ZLC-2000伞兵战车。它曾经一度被外界揣测为BMD-4“瓜园”Y的中国山寨版,但从日后披露的各种图片看,它与BMD-4实在相去甚远,反而更加类似BMD-3。当然,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我们都知道了它军内正式编号为ZBD03。ZBD03的出现,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部队“重装时代”的序幕。
  
  BMD家族的辉煌
  
  自图哈切夫斯基推出大纵深突击理论之后,苏联就一直极为重视空降兵的发展。但在1941~1945年的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空降部队要么被作为精锐步兵使用,要么因为没有足够的运输机而未能发挥应有的影响。相比德军在克里特岛的空降,以及西线盟军的诺曼底登陆,苏军的空降兵几乎毫无建树。二战后,苏联一跃而成为了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员,在那个“镰刀铁锤”和“星条旗”平分地球的时代,两大集团都开始谋求军事力量上的压倒性优势,而那些红色的空降兵们,则迎来了
  自上至下分别是俄罗斯BMD-1、BMD-2、BMD-3和BMD一4伞兵战车事业的第二个春天。
  1969年,空降突击武器的发展被提上了日程。此时的苏联陆军已经开始装备BMP-1步兵战车,于是,苏联的武器设计师干脆贯彻了“拿来主义”,将BMP-1来了一个大“缩水”,采用了便于空降的紧凑型底盘,然后将新型战车命名为BMD-1。1970年,BMD-l开始装备苏联空降部队,1973年11月BMD-1首次在莫斯科阅兵式上展出。
  由于BMD-1炮塔和武器系统几乎原封不动直接照搬自BMP-1,所有BMP-1武器系统产生的问题也在BMD-1上重现了一遍,如主炮威力欠佳等,但最要命的设计还是出在步兵的搭载上,由于底盘紧凑,加之发动机转为了后置,BMD-1并没有BMP-1的尾舱门,而是将乘员出入口设在了载员室的上方。这样,在枪林弹雨中,空降兵们上下车都要先爬上伞兵战车的车体后方,大大增加了危险系数,也使得作战时上下车相对比较吃力。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俄语论文,但BMD-1毕竟开创了空降突击战车的先河。好在BMD-1在日后的阿富汗等战场表现可圈可点,按“伊万”们

的一贯传统,后继型号自然是指日可待了。很快,BMD家族又迎来了一位新的兄弟――BMD-2。1988年,BMD-2正式亮相,次年开始装备苏联空降部队。单看起来,BMD-2的性能相当出色,不过十分耐人寻味的是,在BMD-2装备部队不久,BMD家族的第三个“孩子”就紧跟“二哥”的脚步入役――BMD-3于1990年进入空降部队服役!
  实际上,BMD-2在BMD-1的基础上改进了炮塔和武器系统,而BMD-3则延续了BMD-2武器系统的同时,还具备一个全新设计的底盘。BMD-3的真正出彩之处,不是可怕的火力系统,而是其极为先进的投放方式。之前的BMD-1/2一般只能进行普通空降(后期的BMD-2可以使用火箭反推系统空降),而BMD-3则完全可以使用PRSM915火箭反推系统或PBS950气囊式投放系统进行空降作战,换言之,由“人车一起”空降变为了“人车一体”空降,空降部队可以直接搭载进战车,降落之后迅速发起攻击。而不必首先在战车空降区域集结后,再搭乘伞兵战车作战,极大地缩短了空降作战的发起时间,使空降作战的突然性大大提高。
  有了优秀的火力、绝佳的投放方式与机动性,BMD-3应该可以让俄罗斯人满意了PE?不!2004年9月,在莫斯科陆军国际防务展览会上,BMD家族最新的一个成员面世了――这就是BMD-4“瓜园”Y。虽然BMD-4是一个全新的编号,但它基本上还是对BMD-3改进而成。正因为是这样,在正式命名为BMD-4之前,它的代号为BMD-3M。BMD-4几乎可以用“生猛”来形容,新型通用战斗模块使全车的战斗力提高了1.5倍。据悉,BMD-4主要配备空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继续书写BMD家族的辉煌。
  
  性能比较
  
  火力性能 ZBD03的主武器系统是1门30毫米机关炮,备弹400发,辅助武器系统则是1挺86式7.62毫米并列机枪,备弹1000发。此外,炮塔上部还安装有1具“红箭”750型反坦克导弹发射架,能够发射“红箭”73C反坦克导弹(备弹4枚),具备动对动作战和夜间作战能力。
  而BMD-3的武器系统则要豪华得多,除2A42型30毫米机关炮与7.62毫米并列机枪、5.45毫米车体机枪外,还有1具30毫米榴弹发射器以及AT-4/5反坦克导弹。单从火力的多样性来说,BMD-3明显更胜一筹。
  机动性能ZBD03气冷式发动机功率为350马力,公路最大时速7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500千米,机动性相当优异。在两栖浮渡时,由于采用履带滑水方式推进,最大水上速度大于6千米/小时。BMD-3配备的2V06型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则达到了450马力,公路最大时速同样为70千米/小时(这是由于车身相对较重)。BMD-3在两栖浮渡时采用的则是喷水推进的方式,水上最大速度达到了10千米/小时。整体来看,BMD-3的水上机动能力更强一些,但考虑到ZBD03采用是履带滑水,相信ZBD03安装喷水推进系统后机动能力会更强。
  防护性能ZBD03的车重较轻,仅为9吨左右,所以防护性上要逊色一筹,它能抵御12.7毫米机枪弹和7.62毫米子弹,关于破片榴弹的防护性也较好,但关于大口径穿甲弹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不过伞兵战车的设计初衷不是正面对抗坦克,所以设计指标没有那么高也是合情合理的。炮塔两侧还有两组6门84式76毫米电动弹药发射器,一般施放烟幕弹,但也可以发射榴霰弹以应对抵近的步兵。车内有灭火抑爆和三防装置。
  BMD-3的装甲为钢装甲全焊接结构,可以正面防御12.7毫米机枪和7.62毫米子弹,三防装置同样是标配,并且安装了车内自动灭火装置,炮塔两侧另有两套81毫米的烟雾发射器,能够有效地将自己置身于烟雾的保护之下。可以看出,两者的防护性能大体相当。
  载员能力ZBD03的驾驶舱在车旨左侧,动力舱则位于车首右侧,战斗室则位于车体中央,车组成员3人,载员4人,极端情况下能够搭载的兵员不详。ZBD03的乘员分布与BMD系列完全不同,驾驶室1人(驾驶员),车长位于驾驶员后方,单人炮塔则由1名炮手操作。由于动力舱位于车首部分,所以在车体后部安装了尾舱门,这也是中国装甲车的一贯特色。
  而BMD-3的动力舱则在车体的后部,在动力舱和驾驶室之间才是乘员的战斗室,除驾驶员、车长和炮长3名车组成员和5名空降兵外,极端条件下还可以再多搭载5名成员。其中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驾驶员左右后侧各有2名载员。车长位于双人炮塔内部右侧,炮长位于双人炮塔内部左侧。其余载员位于载员舱内。作战时,驾驶员驾驶战车,车长统筹指挥,炮长负责以火炮/并列机枪射击,以及控制和发射反坦克导弹。其它载员可利用载员舱的射击孔向外射击。
  从以上可以看出,BMD-3的载员舱将空间容纳到了极限,但因为动力舱后置,没有尾舱门,战术环境下登车与下车作战就比较危险,而ZBD03由于采用了动力舱前置,后部的空间应该有较大盈余,而且上下车作战时较为方便。
  空降性能ZBD03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将国家战略空运能力考虑在内了,因为我国大飞机缺乏,所以基本是以运-8作为空降平台而设计的,要求一架运-8能够搭载2辆ZBD03。立足于现实进行装备发展,在空降系统上,我军开发了类似俄罗斯PBS系统的空降装备,但目前从媒体公开报道看,只是“人车一起”而不是“人车一体”,因为军方认为人车一体既不安全也无必要,在非极端环境下,无需让官兵们乘车空降。
  BMD-3的运载平台相对要求较高,一次能搭载3辆BMD-3的伊尔一76重型运输机才是适合它的平台。在装备新型液压气动悬挂装置和陆架PBS950气囊式投放系统之后,俄军于1998年8月实施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伞兵战车满员载人空投试验,这种“人车一体”式的空降,无疑能够大大提高BMD-3的作战能力。
  
  目标与任务
  
  从以上对比不难看出,ZBD03和BMD-3相比,逊色了些许,毕竟当年的装甲帝国在数十年冷战中的技术积累不可小觑。俄罗斯已发展了BMD系列伞兵战车,而我军的伞兵战车之路才刚刚起步。
  ZBD03是否能完成我国现阶段的战术任务呢?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苏联伞兵战车的发展思路。冷战无疑是最好的刺激,在图哈切夫斯基思路指引下,苏军总参谋部的首要目标,俄语论文题目,就是将压倒性的钢铁洪流一路推过铁幕的边界,快速粉碎敌人的装甲力量,而伞兵战车的出现,使红军可以在敌人后方形成快速的装甲突击力量。最初,大口径火炮成为了当时步兵/伞兵战车的第一标配,从BMP-1到BMD-1概莫例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兵种装

备分工的明确,装甲战车的打击目标除了敌方的装甲力量之外,开始越来越多元化,这就是为什么不管东西两大阵营,步兵战车很少搭载大口径火炮,主要武器系统都是机关炮加导弹(BMP-3可能是唯一的例外)的原因。这一思路也直接反映到伞兵战车上,所以从BMD-2开始,机关炮开始被空降兵们所青睐。
  在经历了阿富汗和车臣战争后,俄军开始了自己的转型,与先前庞大的苏军不同,俄罗斯日益重视空降兵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而随之即来的则是伞兵战车更加变本加厉的火力输出。而庞大的空中运输梯队――苏联遗留给俄罗斯的遗产之一,则保证了在发展空降装备时,“伊万”们可以不遗余力。比起苏联时代,俄罗斯的新式陆地武器装备都无一例外地将城市作战列为了考核的“标杆”,但伞兵战车与步兵战车不同,对整个武器系统的重量和尺寸都有明确的限制,所以俄罗斯伞兵战车的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火力配置齐全,车内空间压缩到最低,在不牺牲主要性能的前提下再逐步提高防护能力。而且,关于俄罗斯来说,重要的一点是,俄军的空降兵不可能执行长距离转场并机降(限于国土纵深),况且俄军的理想要求是“降落即攻击”,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太注重战车内部的舒适程度。火力强内部挤――俄罗斯的伞兵战车的这一特色是由国情和现实双重因素决定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的伞兵战车发展。起初,中国的伞兵战车发展思路类似于苏联,开始研制WZ141时,我国一再强调的是反坦克与反装甲的能力,不然也不会将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和双“红箭”73发射架安在炮塔上,这与一般伞兵战车的任务几乎是截然相反的,可以说,WZ141更加类似于空降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结果,其最终与中国空降兵失之交臂。
  关于我国而言,在现今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动用大规模空降力量的周边地区是台海地区和西南边陲,一旦这两个地区需要解放军武力介入,在重型运输机缺乏的情况下,只能立足现有装备谋打赢,于是能够被运8飞机搭载就成为了新式伞兵战车的重要设计指标。再加上要保证远距离长时间作战对官兵不造成任何作用,如此的战术需求反馈到装备上,就形成了伞兵战车的中国特色――重量较轻、尺寸较大。虽然ZDB03是严格按照运8运输机来设计的,但一旦我国自产的重型运输机列装之后,完全可以对其进行改进。所以,从现有情况看,现在的ZBD03很可能是“基准型”,未来解放军将以此为基础,在不断改进的情况下,开发出一个伞兵战车车族。另一种可能性则是以ZBD03为基础,重新设计一款适合大型运输机的较重型伞兵战车。
  
  尾声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我军的空降兵部队终于摆脱了“光脚板”,换上了“铁脚板”,开始了机械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当然,比起国外发展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同行,差距还是显而易见。但在今天的中国,这种差距并非是不可逾越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国产大飞机呼啸蓝天的时候,新型的伞兵战车会带着一朵朵伞花从机舱里奔腾而出,成为从天幕降下的咆哮雷霆。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