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俄罗斯是我的能量来源[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1945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出生在一个声名显赫的文学艺术世家。他的外曾祖父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画家、巡回画派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之一,与列宾齐名。父亲谢尔盖·米哈尔科夫是著名作家,苏联、俄罗斯的国歌词作者。母亲娜塔丽亚·冈恰洛夫斯卡亚是诗人、作家。哥哥安德烈·冈恰洛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也是著名导演,曾执导过《恋人曲》、《西伯利亚叙事曲》等佳作。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米哈尔科夫从小就对表演有浓厚的兴趣,先后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话剧院演员班和史楚金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当他还是一个学生时,就已经在格奥尔基·达涅里亚的《我漫步在莫斯科》(1963年)等影片中扮演角色。后来,他又考入莫斯科电影学院,师从著名电影导演米哈伊尔·罗姆,学习导演课程。
  在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敌中有我,我中有敌》(1974年)诞生之前,米哈尔科夫已经在20多部影片中露过面。虽然米哈尔科夫执导的电影都没有进入中国院线公映,但即便没看过他执导的电影,中国观众也可能看过他出演的电影。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风靡中国的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和《残酷的罗曼史》中,米哈尔科夫都出演了重要角色。他扮演的列车员安德烈和富商巴拉托夫给中国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而在《敌中有我,我中有敌》这部处女作中,米哈尔科夫又展现了他作为电影导演的才华。他用美国西部片的形式表现了一个以20世纪20年代苏联内战为背景的革命题材故事,俄语论文,被评论界认为是十分大胆且具有创新精神的。
  首次为米哈尔科夫赢得国际声誉的是其第二部故事片《爱情的奴隶》(1976年)。他凭借此片获得了德黑兰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两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得主杰克·尼克尔森看完此片后,曾将自己的一张照片赠送给米哈尔科夫,赠言是:“送给影片《爱情的奴隶》的导演,我已成为该片的奴隶。”此后,米哈尔科夫又凭借《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1977年)、《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79年)两部名著改编著作,进一步扩大了其电影在西方的作用力。
  米哈尔科夫电影生涯中首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出现在1987年。根据契诃夫著作《带哈巴狗的女人》改编的电影《黑眼睛》,第一次把米哈尔科夫带到了“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现场。意大利影星马尔切洛·马斯特罗亚尼凭该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也得到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
  之后,米哈尔科夫组建“3T”电影企业继续电影之旅。1991年,他来到中国的内蒙古草原,拍摄了影片《蒙古精神》(也译作《套马杆》)。影片通过苏联一位货运司机在内蒙古草原与牧民接触的经历,表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蒙古精神》荣获最佳影片金狮奖。
  1991年底,原苏联解体,政治的变革给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993年,米哈尔科夫的纪录片《安娜:6-18岁》获得第三届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奖。这部纪录片,米哈尔科夫拍了13年。从1980年起,他就开始用拍电影时剩下的胶片偷偷拍下女儿安娜成长的过程(这在当时是被禁止的),片中穿插了大量时政资料片片断,展现了13年间苏联、俄罗斯政治风云的变换,表现了历史对个人的作用,同时也表达了一位俄国精英知识分子对苏联意识形态的强烈反思。
  类似的反思在米哈尔科夫的《烈日灼人》(1994年,也译作《毒太阳》)中也有深刻的体现。这部著作可以说是米哈尔科夫知名度最高的一部著作。影片以上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专政时期为背景,描写了红军英雄克托夫遭诬陷被迫害的事件。有影评人评价说,“《烈日灼人》同时属于爱情片、喜剧片和情节片,它也可以被称为惊悚片,或只是一部欧洲式的历史片。人们甚至可以把它归为一个夏日午后个人生活的伤心史及其爱情故事:两个情敌为他们所爱的同一个女人竞争”,但与此同时,它又以“悲怆的基调向观众展示了人在时代变迁中所显露的坚强与脆弱”。
  《烈日灼人》为米哈尔科夫赢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两座大奖。影片在加拿大和美国获得了超过两亿美元的票房,这也为刚刚起步的俄罗斯电影事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曾有报道说,1994年,米哈尔科夫曾宣称《烈日灼人》可能是他最后一部电影,因为他计划参与总统竞选。虽然后来,人们并没有在总统竞选的名单上见到他的名字,但他真的出现在了克里姆林宫。那是在1998年,他执导的《西伯利亚理发师》成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在克里姆林宫举行首映礼的电影。
  这部史诗著作被称为“俄罗斯版《乱世佳人》、西伯利亚的《泰坦尼克号》”。米哈尔科夫说:“我企业付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努力制作了一部世纪之交俄罗斯的全景式故事片。影片讲述一个年轻的军校士官生经历了爱情、嫉妒、背叛、竞争、决斗等各种磨难,但仍保持对祖国的爱及根深蒂固的尊严,这是当代人已基本丧失且有待恢复的品质。”
  当全世界为这部影片拍手叫好,为影片所展现的俄罗斯精神着迷时,俄罗斯评论界却出现了另一种声音。有影评人认为,这部电影是对美国的一种单方面的示好,或者说,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大片”;也有人认为影片的政治性压倒了艺术性,对俄罗斯的描绘过于理想化。由该片引发的长时间辩论成为了当年俄罗斯文化界最重要的事件。对此,米哈尔科夫低调应对,为避免人们曲解其创作初衷,他没有将影片送往任何国际影展参赛。
  《西伯利亚理发师》引起热议的同年(1998年),米哈尔科夫当选为俄罗斯电影协会主席。此后,他不仅从事电影创作,还积极致力于推动国内文化事业发展,为振兴本国电影产业做了许多工作。大概是忙于各种社会事务,从1999年后,米哈尔科夫一直没有新的电影计划,他偶尔在媒体面前提及有意拍摄《烈日灼人》的续集,但始终不见动静。直至2017年,新片《十二怒汉》亮相威尼斯电影节,世界又重新见识了这位大师的风采。
  《十二怒汉》改编自1957年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同名影片。这是一部研讨美国陪审员制度与法学正义的经典之作。米哈尔科夫将它成功地移植到了当代俄罗斯,影片被认为是“俄罗斯价值观在世界传播的成功案例”。
  “俄罗斯是我的能量来源。如果人们对我的著作感兴趣,那是因为我的世界观是俄罗斯式的世界观。”米哈尔科夫如是说,而令他惋惜的是,俄语论文网站,“年轻人不太了解历史。我想要拍一部电影,告诉人们发生在(二战)战争东线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于是,2017年,米哈尔科夫终于拍摄了《烈日灼人》的续集,但反响不如预期的热烈。
  在尼基塔·米哈尔科夫30多年的电影生涯中,他涉及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从西部片到情节片,从改编著作到室内剧,从纪录片到史诗片。他探究了很多具有普世价值的主题,例如个人对他人、对祖国、对社会、对历史应负的责任。他的电影涵盖了从19世纪至今的多个历史时期。他不仅在电影领域自编自导自演,屡获大奖,同时也在公共领域扮演多种角色。在他60岁生日时,俄国总统普京还亲自去他家祝贺,并授予他“对祖国贡献二级勋章”。
  至今,评论家们仍始终如一地赞叹米哈尔科夫影片中非凡的视觉美感和绘画特质,但总结其电影成功的原因,或许还是在于“关于观众,他不是迎合,而是尊重;不是教谕,而是交流”(潘源语)。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