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爱情史诗中的俄罗斯[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1945-)是俄罗斯著名导演,被誉为俄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99年导演的《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获得了俄罗斯1999年国家奖金,它引发的长时间的争论成为俄罗斯社会及文化界最重要的事件。导演通过描述一段跨国恋情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特魅力,表达了自己深深的爱国情怀。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爱情;命运;俄罗斯;传统文明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爱情:十年的期盼与渴望
  影片讲述了1885年,美国女子珍受命去迷惑俄罗斯上层人物获取一笔贷款,却于火车上与士官生安德烈·托尔斯泰相遇,暗生情愫,但是他们最终没有结合。安德烈·托尔斯泰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十年后珍去西伯利亚寻找安德烈,却最终和他擦肩而过。
  莫斯科给与珍妮美好爱情的开始,但是这段爱情却没有快乐的结局,取而代之的是安德烈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做苦力。这时导演对不同人物的刻画则显出其神来之笔。珍妮不知所措,顶撞将军,闯进安德烈的家中和他母亲对话,去监狱看安德烈却不知道自己对他是什么身份。矛盾,悔恨,悲伤纠葛在一起,珍妮痛苦得不能自已。而作为安德烈挚友的军官生们,冲进车站寻找着安德烈,焦急的眼神,紧绷的脸,突然大家开始一起唱《费加罗的婚礼》,歌剧的美和现实的凄凉是多么残酷的对比。在火车厢的狭缝之中安德烈听见了朋友们的歌声。他大唱着歌曲作出回应。莫扎特的音乐在车站里萦绕,车厢里拥挤的人群,车站上孤零零的几个军官生,车窗里面无表情的犯人,站台上站得笔直的军人,清晨的浓雾飘了过来,火车喘着粗气冒着白烟……导演的镜头里一切是美的那么凄凉,一挥手,大家就是永远相隔了。命运的无奈感和分别的悲伤就在这样一幅画面中溢了出来。没有过多的语言,没有过多的特写,画面就像是用感情涂抹的,它融在画面里面,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内敛……
  长长的镜头陈述了一段贯穿十年的故事,长长的镜头摇过了两个人火热的青春,长长的镜头下原本生机的俄罗斯西伯利亚森林变得冷峻。
  安德烈,在热情开朗的性格中隐藏着倔强。他不畏权贵,他追逐真爱,他热爱沙皇热爱祖国。他为了珍可以与朋友决斗,可以在将军面前向他们共同的爱人表白,可以当众鞭打位高权重的情敌,可以背负罪名甘愿流放。安德烈那高昂的头告诉世人他有多么的倔强,多么的高傲不可侵犯。他的眼睛里揉不得一粒沙,即使在没人的情况下也要坚持“鹤立”。这是怎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男子!年轻的代价是远离故土,是忍受苦役与饥寒,是与爱人一生的分离。爱情就是牵引两个人的魔力,如果没有这份倔强就少了一份感动,世间永远也不缺少伟大的爱情。
  在生命和爱情面前没有值得与值不得,俄语毕业论文,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理所应当。也许身在西伯利亚的安德烈也曾幻想过珍妮能不顾一切的来找他,但是这份幻想抵不过北冰洋吹来的寒风,抵不过终日劳累过后的寂寞,露娅的到来一定温暖了他那快要冻僵的心。可是十年后的那一天,那个飞驰的背影,那声声的驱赶,唤醒了他心中永远的痛。那张英俊阳光的面孔已经满布沧桑,安德烈平静的点上一支烟,看着自己一生最爱的女人最后一次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这时的安德烈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他终于得到了答案,珍是爱他的,是那么的爱他。只是时间上错了位。距离非但不能冲淡两人的爱情反而使他们更坚信对方是自己此生唯一的真爱,也许还会期待来生的相遇。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高兴与落寂并存的感觉,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品尝,况且又是面对自己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爱情。“即使我们相见又能怎样?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即使我们相爱又怎样,世人会允许我们在一起吗?”一个历经世事自己称寡妇的女子,一个未经世事单纯乐观的军校士官,就连珍都会说,我是那种你妈妈会叫你小心提防的女人。两人先是在身份和心理上有距离,进而安德烈被流放,珍回到美国,两人又是在空间上形成很大的距离。但是这并未阻止他们相爱。也许真的是相见不如怀念吧!
  爱情是美好的互相吸引,能够让相爱的人只因为最初的爱恋追寻不断,跨越生死;爱情可以是细水长流的积淀,更刺激的是电光火石间激情的碰撞,爆发的一瞬间足以让所有灿烂的颜色都为之暗淡;爱情不只是一瞬间,更在于熬过了漫长岁月的消磨而历久弥新。
  20世纪的最后十年关于普通的俄罗斯民众来说恐怕是灾难性的,前苏联分裂,共产党倒台,休克疗法失败,叶利钦炮轰议会,车臣内战,北约轰炸南联盟,寡头控制国家经济,,俄罗斯正遭受一场前所未有惨烈的飓风的侵袭,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使得这个在世人眼力无比伟大的国度每一天都在忍受煎熬。现实生活的沉重使观众转到通俗轻松的娱乐片中去寻找暂时的慰籍,“充斥俄罗斯银幕的却是一些在美国国内没有人看的不入流的低劣影片,这些影片一般都是向贫穷的非洲国家输出的。”“一些只图赢利的本国制片商也投资拍摄三四流的美国片的仿制品,于是,大量俄罗斯影片中也都是枪杀格斗、色情裸露等镜头”。(1)然而,米哈尔科夫的著作却能立足近况,表现最真是的俄罗斯历史,影片中用大量笔墨描摹了导演理想中的沙俄。也被一些业界人士批评为“用美化自己国家的方式来讨好西方大国”,和中国电影届的“后殖民地化”有相近之处。华丽的场景巨额的投资,有人讽刺这是一部穿着好莱坞外衣的俄国电影。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仍要感谢导演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唤起了我们心中对爱情的信仰。亦要感谢导演给我们一个了解沙俄,了解善良可爱的俄罗斯民族的机会。导演沿着爱情的方向插入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不失为匠心独具。
  二、俄罗斯:传统文明与西方价值观的抗衡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借助一个美国女人的视角,展示出19世纪末俄罗斯中上层社会的生活,表现了工业文明给俄罗斯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展示了俄罗斯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洋溢着爱国热情。俄罗斯《电影艺术》杂志评价道:“在俄罗斯经济全面崩溃的情况下,米哈尔科夫能够拍出好莱坞式的大片,显示出了他的勇气和魄力。”(2)   电影的名字是《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似乎取自博马舍的著名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所不同的是《塞》剧喜剧色彩更浓郁些。男主角托尔斯泰热爱歌剧,而他所擅长的正是《塞》剧的姊妹篇《费加罗的婚礼》,电影中,托尔斯泰一共三次演唱了《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著名唱段《你不要再做情郎》,让人觉得“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应当和托尔斯泰演绎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有些许联系,然而,影片的最后,人们得知,所谓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竟是怪兽一般的伐木机。导演的意图就此彰显:俄罗斯人应当也已经吸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不然,托尔斯泰何以能够如此精彩地演绎费加罗?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时刻保持对西方工业主义侵袭的警惕,不能让“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这样的怪兽任意肆虐俄罗斯的土地。米哈尔科夫藉此不仅在想象中完成了对俄罗斯丰碑的再造,(影片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885年,刚好是十月革命以前),更完成了与西方文明交融的精神胜利。米哈尔科夫也将一个对于命运、情感的个人叙事和对于国家、社会的历史叙事缝合起来,俄罗斯的灵堂里终于供起了祖宗的灵位。一个对于制度的神话破灭后,一个对于民族的神话诞生了。
  影片多次在1905与1885两个时间内切换,作为故事的一条线索贯穿影片的始终,通过对比表现出两个时间两个国度的两个人的命运。电影是以珍妮的回忆开始,却按照故事的时间一一诉说。但中间会有些许片段回到现在珍妮的儿子身上。两者时间和性格上的对比呼应,则更加显现了俄罗斯与美国文化的异同。托尔斯泰是个善良的人,就算火车要开了,他仍然坚持付钱给卖面包圈的老人;而在混战之中他看见了一个犯人,第一个反应不是用枪指着他,而是睁大诚实的眼睛询问原因;对面朋友对珍妮的调笑,不管是出于爱情还是出于对妇女的尊重,他义正言辞的制止了;他唱起“费加罗的婚礼”时欢乐而轻快,富有学识;被罚站鹤立时,他没有因为长官的劝说而侥幸放下腿来,而是有自己的坚持和准则;而关于将军向珍妮求婚时,他却不管上司的威严,而勇敢的表达自己的爱情。可以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具有鲜明俄罗斯特色的优秀军官。而关于20年后拥有一半俄罗斯血统的珍妮的儿子来说,虽然在美国长大,但骨子里俄罗斯人的血液则赋予了更多的品格。带着面具的他不肯向长官低头,就连睡觉时本来可以偷偷取下来的他都因为自己的准则不会去做,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有自己的坚守。出于对莫扎特的喜爱,他的儿子为自己的美国军官演奏了莫扎特的音乐,美妙的音乐让长官也不得不承认莫扎特有些伟大。珍妮的儿子跟他的父亲一样有学识热爱音乐。而在最后,珍妮的儿子用自己的行动让教官大声喊出“我爱莫扎特”。在一些评论家看来,这暗含了对美国文化的赞扬,更显示了沙俄统治时期政治的黑暗,人民命运的悲惨。
  影片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传统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影响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在俄罗斯精神中,俄语论文范文,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3)在片中,珍(珍本身就是一个金钱、西方资本主义、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符号)是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代表,米哈尔科夫采用了非常巧妙的叙事策略,他让珍妮从为利益出发引诱将军转变为为了真爱向安德烈投怀送抱(珍妮:“我是自愿的,是我愿意的。”)但是最终还是爱上了西伯利亚的安德烈,这一隐含的意思即是:传统俄罗斯对于爱情、道德、责任的美德终于战胜了西方的惟利是图的价值观,俄罗斯的历史是不朽的,即使在利益至上的文明面前依然是有生命力的、强大的。
  俄罗斯的双头鹰国徽,表现出俄罗斯一头盯着西方,一头望着东方的特点。然而,这样的特点给俄罗斯带来的只能是尴尬:很明显,东方中、日、印不会将俄罗斯视为同类;而西方诸国也对俄罗斯心态异常复杂。这部《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告诉人们,俄罗斯人还是倾向于西方文明的,比如:沙俄大公喜爱《费加罗的婚礼》,军校的将军会说法语、德语,军校聘任的地理老师用英文授课,讲欧洲地理……那么,西方人又是怎么对待俄罗斯人的呢?从电影中得到的答案是:利用。疯子一般的美国发明家为了得到大公的赞助,从美国请来专业的诈骗高手,用美人计欺骗可爱得有些弱智的军校将军。最终,发明家得到了钱和砍伐西伯利亚森林的权利,而将军人财两空。发明家开着他的怪兽般的伐木机,放声大笑,横冲直撞,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只得抱头鼠窜。这种情节的编排值得深思。这里的发明家是否意在隐射西方诸国:在需要俄罗斯的时候,他们可以赔笑送礼,如同奴才;在攫取俄罗斯利益的时候,他们可以耀武扬威,好比怪兽。
  电影中处处充满了对比,俄罗斯人认为自己属于西方,而西方人却只是贪图俄罗斯的金钱和资源。美国少妇华贵动人,却是个诈骗犯;俄罗斯姑娘粗犷圆润,却能陪主人公共度苦难……20世纪末的俄罗斯一直思考着自身与西方的关系,一方面,俄罗斯自认为是西方世界的一份子;另一方面,西方诸国认为“尔乃蛮夷”;俄罗斯欲加入西方而不得,只能“独善其身”。这部电影展现了俄罗斯的这种矛盾状态。
  三、结语
  影片以宏伟的气势再现了俄罗斯帝国曾有的辉煌,并借助一个美国女人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极富有表现力的画面造型、敏锐流畅的剪辑处理、幽默动人的场面、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史诗般的宏伟气势,使影片艺术性和娱乐性融于一体,给观众一种强烈的思想和灵魂的震憾。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这部电影让我们感受了俄罗斯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也让我们感受了一首深刻的爱情史诗。这与这部电影的导演米哈尔科夫的卓越艺术素养和优秀导演才能是分不开的。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是当代俄罗斯电影文化的象征人物,作为一名杰出电影艺术家,他有着深重的悲天悯人情怀,以及过人的艺术胆略和气魄,这些体现在影片中,就形成了既恢弘浩然、气势磅礴,又精雕细刻、细腻入微的电影风格。此外,艺术技巧的广泛借鉴,思想内涵的深入开掘,更使他的电影个性鲜明。可以说深厚博大的俄罗斯文化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能量之源,不凡的家世使他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所以他的电影注重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下研讨人性和人生,解析心灵和感悟生活;所以他的电影注重电影画面语言的美感,从中呈现出一种对俄罗斯浓浓的爱国情怀;所以他的电影注重以深沉情感和朦胧诗意影响于观众的感官和感性的认识,引发观众对其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的艺术追求和独特见解的理性思考。米哈尔科夫是在用自己独特的电影语汇向世界讲述俄罗斯,呈现俄罗斯电影的风采,展示俄罗斯民族的魅力。
  注释:
  (1)参见戴光晰《困境中挣扎的今日俄罗斯电影》,《百科知识》1998第4期第47页。
  (2)参见志芳《引发的争论》,《当代电影》2000第5期第41页。
  (3)参见(俄)尼古拉·亚历山大罗维奇·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戴光晰,人性之光普照银幕――苏联俄罗斯影片鉴赏[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
  [2](匈牙利)西拉第·阿科什.作为商品的俄罗斯,或俄罗斯商业电影的新样板--重提《西伯利亚理发师》[J].世界电影,2003(3).
  [3]吴晓都.《西伯利亚理发师》:俄国文化符号的电影版本--远眺俄罗斯(之一)[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2).
  [4]何岸.我就是这样执着--《西伯利亚理发师》[J],电影评介,2001(12).
  [5]百度百科.西伯利亚的理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42533.htm.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