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与冷战后俄罗斯政治变迁[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俄语论文题目,他的一生伴随着苏联的兴亡与俄罗斯的崛起。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新的俄罗斯走上了一条曲折前行的发展道路。1994年,在叶利钦政府的再三邀请下,蜚声国际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持不同政见者的代表――索尔仁尼琴又回到了俄罗斯,开始了其晚年的政治生涯。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一、新生的俄罗斯――索氏晚年的政治舞台
  新俄罗斯诞生之初,作为总统的叶利钦便寻求在西方国家的协助下尽快实现俄罗斯社会向完全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并于1992年在国内强力推行迅速建立资本主义经济的休克疗法。
  事实证明,休克疗法使物价暴涨、生产压缩,人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这一经济领域改革的巨大失败直接导致了大量反对声音的出现。在改革推出前,休克疗法便受到了以经济学院士阿巴尔金为代表的温和派的诘难,而休克疗法失败后,温和民主派转化为中间反对派,他们借此之际,大力提倡走渐进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改革路线。
  而共产党与民族主义的联盟也在酝酿之中。1992年,民族主义者开始与共产党人组成了爱国主义 的“红-褐色联盟”。在1995年杜马选举中,俄共成为了俄杜马的领导者。但由于1993年10月叶利钦 “炮打白宫”,俄罗斯杜马已成总统 “附庸”,难有作为。就此,俄共,这个反对派领导者的宏图大志成为一纸空谈。
  在休克疗法失败且致国力衰退的阴影下,俄罗斯各个政治派别此时的首要目标便是集中领导权,推行自身主张。为达此目标,各派别相互攻讦,使政局陷入前所未有的僵局之中,严重阻碍了新俄罗斯的发展。此时此境,上至国家领导者下至百姓,都期盼一位“引路人”的出现。而在当时,流亡美国的索尔仁尼琴,因其对俄罗斯传统和大俄罗斯梦的坚守,逐渐获得俄罗斯人民的认同,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二、归国前后――从受欢迎到被冷漠
  索尔仁尼琴的回国是一种必然,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48%的俄罗斯人希望他回国担任总统。1994年5月27日,在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邀请下,索尔仁尼琴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
  归国初期,索尔仁尼琴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俄罗斯人民称其为“俄罗斯的精神引路人”,而回国后,索尔仁尼琴也相继推出了其政论三部曲:《我们怎样安置俄罗斯》、《二十世纪末的俄罗斯问题》、《倾塌的俄罗斯》,这承载了索氏毕生的政治理念。
  至此,索尔仁尼琴,这个伟大的思想者,似乎受到了各个政治团体和人民大众的认可。但人们对索氏的崇拜,政治团体对索氏支持的渴求也就在此时戛然而止了,报纸上对索尔仁尼琴的报道越来越少,各个政治势力的领袖对索尔仁尼琴这面旗帜的兴趣也愈发淡薄,民众则对索氏的长篇大论不知所措,这位伟大的作家几乎是在一夜间发现自己已是孓然一生了。从归国前的“精神引路人”到归国后“孤独的背影”,一起一落,不可不谓之迅速,而要解释这一现象,还得由索尔仁尼琴的政治主张开始。
  早在彼得大帝改革时,围绕国家改革方式讨论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便诞生了。索尔仁尼琴,这位被诺贝尔奖所青睐的俄国作家,便是斯拉夫派的代表者。在他这里,俄语论文网站,斯拉夫派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升华为新斯拉夫主义,而这也是他归国前后迥异处境的根源。
  在索氏看来,俄罗斯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以下几准则:
  1.改革,要自下而上地推行。
  索氏认为,俄罗斯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文化,深深扎根于俄罗斯的广大人民之中。因此,国家机器不能自行设计其运转的图纸而应由百姓参与其中,而一次卓有成效的改革应由人民发起,也就是自下而上的推行。
  2.日常政治生活,要以人民为主导。
  在这里, “以人民为主导”不同于西方的民主,而是自治。索氏认为,西方的民主因受金钱和政党的操纵失去了民主的本意,于此,俄罗斯的民主应从小处着手,即小范围民主。
  3.国家构造,要考虑民族传统。
  索氏坚信,俄罗斯的政治最终必须适应于俄罗斯传统,而俄罗斯传统就是人民自治,道德优先。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索尔仁尼琴新斯拉夫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便是人民主权,人民自治则为其基本准则,其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然而,这一理念却与转型时期俄罗斯的政治需求以及政治领袖们的根本利益截然相反。在转型时期,国家所需要的是一个有力的领导者来引导人民的需求并根据人民的呼声结合国家的发展方向来制定一国的纲要,俄罗斯更是如此,正如亨廷顿所说“现代化要求具有变革能力的权威”。但索尔仁尼琴却要求将改革的方向盘放到人民手中,这无疑是将集中的权力分散化了。而关于俄罗斯这样一个人口过亿的大国而言,若要在权力下放的情况下求得民意的统一,方向的一致便更是难上加难了。
  对转型时期国内政治派别领导人来说,其根本目的便是用尽一切办法集中权力以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而推动国家发展。而这一诉求又一次与索尔仁尼琴的主张相矛盾。索氏认为,无论改革还是国家治理,都应以村社式的人民自治为主线,而这无疑是想夺去上层政治集团的国家领导权。
  就此而言,定没有一个政治团体会想再宣称:“索尔仁尼琴――是我们的人!”了。
  三、结语
  索氏的政治思想和改革方案最终并未成为一国之计,但不可否认,新斯拉夫思想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转型国家发展道路的角度和措施。
  2017年8月3日,俄罗斯文豪索尔仁尼琴逝世,这位深深爱着俄罗斯大地却又猛烈批判着俄国政府的“持不同政见者”走完了其传奇的一生。在其晚年回国后的岁月中,俄国政治跌宕起伏,变幻莫测,而索氏的命运也与之紧密相连。透过他,我们可以摸索俄国的政治变迁;而透过俄国的政治变迁,我们亦可以窥见索氏的一生。斯人已逝,但政治仍将继续。索尔仁尼琴的思想已成为一种符号,被永久地标注在俄国政治历史的曲谱中,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作者简介:宋晓钗(1990--),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7级本科生,探讨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