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俄罗斯族朋友一起欢度美好时光[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节日里俄罗斯族人穿戴很讲究,姑娘们穿上色彩绚丽的连衣裙,小伙子身穿高领花边衬衣,妇女们身披色彩艳丽的大方巾(披肩),中年男士穿上传统的制服外套,下身穿马裤,脚蹬皮靴或皮鞋,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俄罗斯族传统的服饰风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些节日早已演化为民族的传统节日了。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俄罗斯族的帕斯喀节
  帕斯喀节是中国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族人的传统节日,也是东正教对于耶稣复活的宗教节日。
  “帕斯喀”一词来源于犹太人的希伯莱语,有跨越、摆脱的意思。按着宗教的说法,耶稣是为了拯救人类受苦难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后而复活,使人们摆脱了恶魔和奴役,还赋予了人类生命和幸福。因此,俄罗斯东正教徒把复活节称为节中之节,比较隆重,是俄罗斯族的第二大节日(第一大节日为圣诞节),并将节日的一周作为光明的一周进行庆祝和娱乐。
  据统计,新疆的俄罗斯族约有1.2万人,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新疆的俄罗斯族是从沙皇俄国时代开始,不断迁居新疆的俄罗斯族人,清咸丰元年(1851年),《中俄伊塔通商章程》签订后,就开始有俄罗斯族人进入新疆塔城、伊犁、乌鲁木齐等地生活。俄国“十月革命”后,1920年2月和10月白俄溃军1.2万余人,难民(包括苏联的乌克兰人、白俄罗斯族人、哈萨克斯坦人等)6000余人进人塔城、额敏、乌苏等地。一部分落籍塔城市,20世纪30年代,一批华侨因前苏联发生灾荒,先后分三批携带俄罗斯族家眷入境,加入中国籍。1935年盛世才把俄罗斯族定为“归化族”,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归化族”这一旧中国带有歧视性的称谓,恢复了俄罗斯族的族称。随着俄罗斯族的迁人,帕斯喀节也带进了新疆。文化大革命中帕斯喀节随之停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贯彻,1983年帕斯喀节重新恢复,在乌鲁木齐、伊犁、塔城和阿尔泰等地的俄罗斯族同胞又开始过帕斯喀节。
  帕斯喀节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是按着古老的俄历来计算的,最早在每一年的4月4日,最迟在5月6日,一般在农历春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无论哪年的复活节都在星期天。星期天含有休息的意思,所以俄罗斯族这一天一般不参加工作或劳务,但帮助别人干活可以除外。节日持续一周(现一般为三天)。
  帕斯喀节前一周(星期四洁净日之前),俄罗斯族家庭要把家里粉刷一新,家里的一切物品都要擦洗干净。然后主妇们开始做口味不同、形状各异的面点,主要有库里奇、(塔式蛋糕)帕斯喀(用奶油、奶酪、鸡蛋等作的食品)、比切尼(点心)、蛋糕、列巴、布鲁齐嘎(小面包)等食品。在节日里,帕斯喀、库里奇除了敬神外,也是开斋时让人们享用的食品,洗礼过的库里奇要在节日第10天的“父母节”时上坟后再食用。帕斯喀节前一天,人们开始作彩蛋(把鸡蛋染成红、黄、绿等颜色)。传说古时人们把鸡蛋视为宇宙的象征,把红色的鸡蛋比喻成是耶稣的血染成的,奉神过的彩蛋可以防灾、防火等说法。总之,彩蛋象征喜庆、吉祥。还要在节日期间做慈善活动,为贫困、残疾或生病的人捐款捐物。在食品中有3样食品是不可缺少的,即帕斯喀(用去汁酸奶、奶皮、奶油、鸡蛋、糖做成长方形灵柩状的食品)、库里奇(圆柱形的塔式面包,上面还要用奶油、巧克力、砂糖等进行装饰)、彩蛋(煮熟的鸡蛋染成五颜六色)。这3种食品都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寓意着耶稣的复活和对耶稣的悼念。帕斯喀节清晨大家互相祝福,见面互施亲吻礼,孩子们拿着彩蛋在草地上滚着玩耍,并用鸡蛋的尖端相互碰撞。客人们来时也用这种鸡蛋款待(故当地的各族人民也称帕斯喀节为“鸡蛋节”)。
  节日的第一个晚上,家里彻夜通明,长者要给儿童礼物,青年人要到德高望重的老人家请安祝福,同龄人互相问候,主人拿出丰盛的佳肴招待客人。在节日持续的日子里,俄语论文范文,人们相邀聚会,欢聚畅饮。拉起手风琴,弹起三角琴,跳起步履矫健、节奏明快、情绪激昂、舞姿优美的踢踏舞和节奏舒缓、姿态高雅的瓦里斯(三步舞)、恰尔达什(宫廷舞),唱起传统的无伴奏即兴混声合唱,气氛非常热烈。
  傍晚,俄罗斯族男女青年手挽手,成群结队徜徉在街头巷尾,拉着手风琴唱歌跳舞,挨个到每个人家中去玩耍,尽情狂欢。院落宽敞的人家,还要搭起秋千(这种秋千是四绳索的),少男少女们一边荡着秋千,一边唱着俄罗斯族民歌,体现了俄罗斯族青年人浪漫的情怀。还有的人家把自家的四轮马车装扮一新(轮子是木制的),给马戴上大红花,家人或朋友们坐上马车一路歌声、一路欢笑,走家串户,互相拜节或驾着马车去郊外野餐,节日期间充满团结、热烈、友爱、和谐的气氛。
  节日里,俄罗斯族人穿戴很讲究,姑娘们穿上色彩绚丽的连衣裙,小伙子身穿高领花边衬衣,妇女们身披色彩艳丽的大方巾(披肩),中年男士穿上传统的制服外套,下身穿马裤,脚蹬皮靴或皮鞋,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俄罗斯族传统的服饰风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些节日早已演化为民族的传统节日了。
  节日的餐桌上非常丰富,有各式各样的“比切尼”(点心)、蛋糕、烤鹅、干果和“什喀拉特”(巧克力糖)等,在餐桌的中央摆放着帕斯喀、库里奇象征节日的食品,俄语论文网站,桌旁摆着彩色鸡蛋,琳琅满目,五颜六色,香气扑鼻。客人人席后,除了喝茶吃糕点外,还要玩碰鸡蛋的游戏,每人持一个鸡蛋,相互碰鸡蛋,若将对方的鸡蛋击破,寓意着会带来好运,令人开心。
  在庆祝节日的形式上,有全家进行庆祝的,也有大家集资在一起庆祝的,无论哪种形式,人们都会拉起手风琴、巴扬,弹起巴拉拉伊喀(三角琴)、吉塔尔(七弦琴),跳起踢踏舞,唱起传统的俄罗斯族民歌,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地欢乐,尽情地歌唱,直到深夜。
  在塔城听俄罗斯族的歌曲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乌鲁木齐认识了塔城的俄罗斯族文化协会的会长瓦列金,他的汉族名字叫兰松山。这位76岁的老人长着一对蓝眼睛,黄灰的头发,俄罗斯族的味很足,走起路来像一阵风,据说他在塔城还开着一辆三轮摩托满街跑,从外表上看,很难相信他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他为人热情,一见面就邀请我到塔城做客,没想到我在3月中旬真的来到了塔城。
  塔城是新疆俄罗斯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人口有2700多人,城市中还有一些俄罗斯式的建筑,过去曾有东方莫斯科的美称。新疆的俄罗斯族主要是以19世纪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前后迁来的较多。19世纪至20世纪初又有一些俄罗斯族商人和农民陆续来到新疆的伊犁、塔城等地的乡村,建立了俄罗斯族的居民点。长期以来,他们同新疆的其他各民族友好相处,为建设新疆,发展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瓦列金会长住在塔城公园后面的文化街小巷里,这一带过去有很多俄罗斯族人居住。他家有个小院子,共有四间房,只有他和妻子阿达尼娜·米哈伊夫娜,孩子们都不在身旁。我们一见面,他就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塔城俄罗斯族文化发展的一些情况。他说,他正在办俄罗斯族夜校,给俄罗斯族青年人上课,教他们识俄文字母,另外还在筹办一个俄罗斯乐队,专门演奏俄罗斯族歌曲,当地政府非常支持他们,还拨了专款,让他们做演出服装。他还十分激动地告诉我,今年的俄罗斯族年,他们要把乐队办好,到各地演出,为增进民族间的友谊作出贡献。当他介绍到筹办俄罗斯乐队时,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我问:“乐队办的怎样了?”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今晚7点你来验收。”我笑了笑说:“验收不敢,欣赏和学习还可以。”
  俄罗斯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几乎人人都会唱会跳,而且许多人的家里都有乐器。平时,一些人聚在一起,拉起手风琴,唱起传统的俄罗斯族歌曲,跳起阿津诺什嘎(踢踏舞)或是恰尔达什(宫廷舞)作为娱乐。晚上19时,我们准时来到了会长的客厅,硕大的圆桌上已摆满了既有俄罗斯族风味又有汉族和哈萨克族风味的各种菜肴,旁边还摆了许多白酒,看样子是让宾主边吃边喝边听边唱共娱乐,这种十足的塔城俄罗斯族同胞的热情待客方式,使我们非常感动。为了让我们能欣赏到高水平的俄罗斯族音乐,他把俄罗斯族的巴扬(纽扣式手风琴)、曼达林、吉他等乐器都找来了,把塔城地区的演奏高手也都请来了,如今年58岁的塔城地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甲孜(达斡尔族),66岁的锡伯族吉他高手永庆,锡伯族手风琴演奏家萨斯克,塔城市文化馆52岁的曼托尔演奏手池成泉(汉族)等。这些人虽然不是俄罗斯族,但他们是从小就和俄罗斯族朋友一起玩大的,不仅学会了俄罗斯族语言,还学会了俄罗斯族歌曲、舞蹈及几种俄罗斯族乐器的演奏,甚至连俄罗斯族的苏甫、比拉什给、喀特列特、合列巴等风味饮食也非常喜爱。他们彼此交谈时,有时用汉语,有时用俄语,有时还用哈萨克语,哪种语言最能准确快捷地表达主题就用那种语言,新疆多民族文化融合现象在塔城最能体现出来。虽然他们不是一个民族,但是从他们的相处中可以看出,他们毫无拘束,配合默契,就像一家人一样。与其说他们演奏的是俄罗斯族歌曲,还不如说是用俄罗斯族乐器演奏的一首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歌曲。
  十多位客人坐定之后,身穿深色高领,腰间扎宽皮带俄式外套的瓦列金一下子显得年轻、精神多了,他端起了俄罗斯的“沃特卡”(酒)向大家祝福,接着音乐酒会开始了。第一首曲子是快节奏的“阿津诺什嘎”舞曲。“阿津诺什嘎”是俄罗斯族人最喜欢的踢踏舞舞曲,共有好几首,是人们在节日、婚礼和喜庆的时候,必定要演奏的曲子,由于旋律快,所以给人轻松的快感,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要起舞。没想到在塔城行署工作多年,又搞过边贸,当过翻译的会长瓦列金自己娴熟地拉起了巴扬(俄式手风琴),甲孜弹起了曼德林,永庆弹起了吉他,萨斯克拉起了手风琴,池成泉弹起了曼托尔,几种乐器合在一起,那美妙的旋律使人激动不已。过了一会儿他们又互换乐器,演奏起了较为抒情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纺织姑娘》《喀秋莎》等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在中国的大地上流传,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听起来仍然感到十分亲切。随着那熟悉而又动听的旋律,我们也不由得唱起了这些经久不衰的俄罗斯族歌曲。瓦列金会长一会儿演奏,一会儿又招呼我们喝酒吃菜,忙得不亦乐乎,过了一会儿,他把70岁的夫人阿达尼娜·米哈伊夫娜请出来为我们演唱一首俄罗斯族的爱情歌曲《我有过错吗》,瓦列金会长亲自和同伴们一起伴奏,没想到70岁的老人歌喉仍然那样甜美动人,她用流利的俄语唱出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对小伙子的爱情,歌声一落,就得到大家热烈的掌声。在演奏了许多俄罗斯族歌曲之后,琴手们又演奏了一首塔塔尔族的歌曲《吉尔拉》。《吉尔拉》是在新疆流行很广的塔塔尔族歌曲,曲调明快,节奏性强。琴手们在演奏这首曲子时非常投入,他们边弹边唱,最后大家一起唱了起来,有人还吹起了口哨,有人还用桌子上的铁勺子打节拍,几乎人人在舞在动,把音乐酒会推向了高潮。
  达斡尔族的甲孜告诉我们,他最近创作了一首达斡尔歌曲《美好的祝愿》要献给大家,他的话音一落,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甲孜深情地唱出了自己对家乡和人民的热爱和祝福,也表达了对各族人民的美好祝福。
  夜深了,我们告别了主人,但塔城俄罗斯族人那种热情和他们动听的俄罗斯族歌曲至今在我心中回荡。
  葳拉请我吃俄罗斯族风味美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饮食和饮食习俗,新疆俄罗斯族也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丰富多彩的饮食和独特的饮食习俗。记得在解放初期,乌鲁木齐的俄罗斯族人很多,他们的美食在市场上见得到,到俄罗斯族人家里,主人常常用俄罗斯族的饭菜招待客人。后来,随着俄罗斯族人的减少和外来文化的进入,要吃到他们正宗的盛宴已很难了。一是在市场上难以见到,二是许多年轻人已不会做了,许多俄罗斯族传统风味的饮食已濒临消失。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碰到了70多岁的葳拉,这位热情好客的新疆俄罗斯族老太太,先是滔滔不绝地给我介绍了许多俄罗斯族的名吃,后来又答应亲自下厨为我露两手。
  这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我如约来到她家,她家住在乌鲁木齐市吐鲁番路,房子并不算宽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非常干净。我到她家的时候,家里已来了一些和她同龄的俄罗斯族老人。老人们一边欣赏VCD中的俄罗斯族歌曲,一边嗑着瓜子,喝着茶,谈笑风生。俄罗斯族人性格开朗,老人们在一起也和年轻人一样,爱说爱笑,毫无拘束,特别是有了好吃的,大家显得特别高兴。女主人葳拉从小生活在新疆,年轻时跟母亲学会了做俄罗斯族饭菜,后来参加了工作,没时间做饭,全靠母亲做饭,母亲去世后,她担起了做饭的重担。现在她已退休,不过,又在一家外资汽配企业找了份俄文翻译的工作,她的汉语和俄语都讲得十分地道,经常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俄罗斯的彼得堡、莫斯科等地出差,工作甚忙,但她的身体却很好。见朋友们都来了,葳拉十分高兴,特意穿上一件蓝底白花的“布拉吉”(连衣裙),围上了围裙,还抹上了口红,头发也卷起来了,显得更加年轻。如果是不知道她年龄的人,会以为她顶多也就50岁。   客厅的右侧摆放了一张圆桌,桌上铺上了漂亮的桌布,上面摆上了俄式的沙拉(里面有土豆、胡萝卜、香菜、午餐肉)、格斯力阿古列茨(腌制的酸黄瓜)、玛力诺维依帕米多尔(腌制的酸西红柿)、嘎勒巴萨(熟马肠子),另外,还有从俄罗斯带来的鱼罐头,自己做的蘑菇鸡肉、凉拌牛肉和炸的土豆条。每个座位前还摆放了高脚酒杯,桌子的一侧还放了一瓶鲁列特(红葡萄酒)。主人请我们入席,我们坐定后,我特别注意到,在我们面前没有筷子,餐具是不锈钢的叉子和勺子,这是主人用正宗的、传统的俄罗斯族式方式来招待我们,从餐具、食谱上让我们体验真正的俄罗斯族的风味。说实在的,俄式的饭菜已有多年未碰过,这里的每道菜都是我喜欢吃的,面对这种热情的招待,真是有说不出的惬意。
  主人面对这些菜肴告诉我们,按照俄罗斯族的习惯,招待客人的第一道程序是先喝酒、吃菜,相互祝福。于是我们按着主人的习俗,先是相互碰杯为德鲁日巴(友谊)、孜达罗威(健康)祝酒。席间,女主人指着那盘玛力诺维依帕米多尔(腌制的酸西红柿)对我们说:“这是瓦莲带来的。”接着,她又指了指我对面坐的一位俄罗斯族老太太介绍说:“是她亲自腌制的,她是我们乌鲁木齐俄罗斯族人中,腌制这种西红柿的专家。”瓦莲不好意思地说:“什么专家,我不过喜欢吃,喜欢腌罢了。”接着,瓦莲又说:“腌这种西红柿可以是熟透的红西红柿,也可以是还未熟的绿西红柿,要求用新鲜的茴香来腌,为了腌这种西红柿,我每年都种一点茴香,自给自足。大家想吃可以到我那里去。来,大家先尝一尝。”于是,我们纷纷拿起叉子,叉向那嫣红的西红柿。这种西红柿已变得柔软,但肉汁饱满,味微酸、微咸,又保持了西红柿的清香,真是清爽可口,回味无穷。记得小时候曾吃过这种西红柿,今天再次品尝记忆中的那种味道倍感亲切。主人不停地向我们祝酒,我们也不停地碰杯,不停地品尝着各种菜肴,时而用俄语,时而用汉语,气氛显得十分亲切和热烈。
  不一会儿,主人又从厨房里端出了比拉什给(土豆泥馅的油煎菱形包子),卡特列特(牛排烧土豆),上面还放有拉甫洛维列斯(桂树叶),据说只有放这种树叶味道才会香。另外还有瓦什罗维尼比力尼(外形似春卷,用鸡蛋、面摊饼,把熟肉馅和豆芽菜放在里面,然后卷起来,包成春卷形,再在锅里煎)。女主人一边上菜,一边给我们介绍说,这是他们俄罗斯族人招待客人的第二道程序,现在上的这些都是俄罗斯族的名馔,欢迎大家尝尝,有的是饭,有的是菜,有的是饭菜合一,味道各有不同。如比拉什给的馅是用土豆泥和碎洋葱炒过后,再包在包子里,虽然是素馅,但味道却很好,别有一番风味。再如卡特列特中的牛排,选的是精瘦肉,用面包渣和蛋清搅拌,成形后,再放在锅里用油煎,最后再和土豆一起红烧。我们边听主人介绍,边品尝这些咸淡适宜,香气扑鼻的美味佳肴。这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老大娘告诉我,做这些饭很麻烦,特别是要做得好吃,更麻烦,每道工序都得认真,选料还得上乘,稍有疏忽,味道就会变了。我们吃着这些可口的佳肴,不断地夸奖女主人葳拉的手艺。葳拉谦虚地说:“好长时间没做这些饭了,手艺已经生疏,欢迎大家提出意见,以后改进,今天凑合着吃吧。”说实在的,葳拉今年已是70多岁的高龄了,还能做出这样可口的饭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既佩服她的手艺,也佩服她的身体,于是,我们都举起酒杯为她的孜达罗威(健康)干杯!
  我们喝完酒,吃完饭,主人很快把桌子上的饭菜收拾干净了,我以为,这次俄罗斯族风味聚餐就此结束了,哪想到,女主人把桌子擦干净,接着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比切尼(饼干)、布勒齐卡(小面包)、合列巴(面包)、斯米丹(发酵的奶皮子)、斯维什尼玛斯拉(奶油)、妙特(蜂蜜)、瓦列尼(果酱)还有什喀拉特(巧克力糖)等食品全都端上来了。葳拉说:“这是第三道程序,刚才吃的都是油腻的东西,现在喝点茶,吃点点心,清淡一点。”接着,主人又为我们倒上了玛拉果恰依(奶茶)。我们喝着奶茶,吃着甜点,还不时欣赏着VCD里播放的《毡靴》《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俄罗斯族歌曲,许多人还用俄语随声唱了起来,那歌声,那旋律在屋里回荡着,快乐的气氛十分感人。
  随着乐曲的响起,伴着主人的热情招待,人们兴奋起来。女主人说第四道程序要开始了,那就是放开嗓子唱起来,挪动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跳起来。葳拉告诉我:“人老不老,不在脸上,而是在心上,如果心老了,就是20岁,人也老了。生活就是快乐,不会快乐的人,也不会工作。来吧,唱吧!跳吧!”
  俄罗斯族是一个热情好客且开朗的民族,他们从来不向生活低头,他们总是以饱满的热情,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和生活。而我今天所经历的一幕幕,正是俄罗斯族人性格真实的写照。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