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18世纪开始,陆续有部分俄罗斯人迁入中国,中国的俄罗斯族便是他们的后裔,他们不仅带来了异域的文化,同时也把俄罗斯音乐传入了中国。本文从俄罗斯民族中早期音乐文化的兴起、演变与发展,研讨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在相互传承与借鉴的过程中,进行融合与共同的发展。在互相融合的过程中,民族的部分在被同化的同时,也会从对方吸取到适合本民族音乐发展的一些有利因素而丰富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地积累适合自身发展的因素,对自身进行完善与丰富,从而使音乐文化得到繁荣与进步。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族 音乐文化 演变 发展 俄罗斯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在这个民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起,在音乐风格、形式及内容题材方面,既保留了俄罗斯本民族原有的特色,又经历着不断的演变与发展。简单的说,如果想寻找俄罗斯传统音乐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就必须对音乐文化的兴起与传播进行深度的探析,才能够从根源上探其缘由。 一 中国的俄罗斯民族中早期音乐的兴起 中国的俄罗斯民族最初是在18世纪从俄国迁来中国。之后一直到20世纪以后,仍然有许多的俄罗斯人相继迁入。在中国定居的俄罗斯族多从事修理业、运输业、商业、手工业,以及农业、园艺、养殖业等。俄罗斯族是跨境民族,其主体部分在俄罗斯共和国境内。俄罗斯族在中国是人口较少的民族,20世纪90年代大约有一万三千多人,且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尔泰、乌鲁木齐等地,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俄罗斯人定居在黑龙江东北部以及内蒙等地,虽然人口分散,但是俄罗斯族文化却在这些地方生根发芽,尤其是俄罗斯民族音乐更是带来了一股异域的清新与活力,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相互补充又相互发展,音乐如同纽带一样把不同民族的人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中国俄罗斯族人民,其传统文化与居住于俄罗斯境内的主体部分一脉相承,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当朋友在一起相聚时,总要用民族特有的音乐和舞蹈来活跃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青年们喜爱拉起手风琴,悠扬的琴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他们和着琴声跳起舞、唱起歌,即使是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时候,那特有的俄罗斯族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也自然地组合起来。有二部、三部甚至四部同声合唱或混声合唱,也常采用一领众合的形式。 俄语本身就如音乐一般动听,再加上乐器配以节奏,演唱出来的歌曲更加优美和自然,充满了律动感。俄罗斯民歌合唱的各声部是自由组合,即兴地唱出各声部的旋律,声部的平衡也是由演唱者随时进行调整的。他们(或她们)配合默契,通常要连续演唱多首,直至兴尽方休。 二 中俄民族融合促进并传播了俄罗斯音乐文化 俄罗斯民族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他们本民族的民间音乐以及歌舞,也带来了各种的西洋乐器,中俄民族的音乐融合自此打开了新的篇章,这种融合不仅丰富和娱乐了生活,同时也把俄罗斯音乐文化传播到了华夏这片大地。在歌曲的类型上俄罗斯民间音乐有很多种区分,这与其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不仅反映在婚丧嫁娶的仪式上,也反映在谈情说爱的抒情上,还反映在家长里短的叙事上…… 仪式歌曲与抒情歌曲有着很大的区别。仪式歌曲多半是从婚丧嫁娶的习俗中演变而来的,歌曲的基调与所发生的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迎娶新娘是欢快而喜庆的节奏;逝去故人则带着忧伤与悲痛的曲调。抒情歌曲所演唱的多半是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旋律动听而且优美,不但载歌载舞,有时还有领唱、伴唱与合唱,形式多样加之即兴的舞蹈,在愉快的氛围中展现抒情歌曲的魅力。叙事歌曲多半在劳动之中产生,唱出了人们收货时候的喜悦,让人们在歌声里一扫辛劳与疲惫。 全曲歌词共有10段,高音声部采用了富于俄罗斯民歌特色的自然小调音低音声部则采用了旋律小调音阶。歌曲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尤其是渔夫的小儿子凄美伤感的爱情悲剧尤为让人伤怀。开始为一人领唱,字第二句起为二部合唱,表达了庄重、肃穆的色彩。音乐情调深沉含蓄。又如《送别》,这是在哥哥被捕入狱时,兄弟二人告别时唱的歌。采用的是独唱的形式,表达了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族人民悲惨的命运。 叙事歌曲,是指一曲多词的民歌,通常少至五六段,多至数十段歌词,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儿子战死在疆场》、《被遗弃的少女》、《崎岖的阿尔泰山路》等。叙事歌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以合唱为主,音乐充满了庄严和肃穆。如《一个果园绿丛丛》就是领唱与齐唱歌曲。第一句由一人领唱,齐唱自第二句加入。内容描述战争中负伤的士兵回到家园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曲调朴实无华。此外,如《山楂树》、《红莓花开》等,也是脍炙人口的歌曲,一直被俄罗斯人传唱。 俄罗斯族的歌舞音乐也丰富多样,曲调简洁,结构具有方整性。节奏明快,节拍以2/4拍为主。唱词内容既有诙谐的,也有讽刺或风趣的,等等。有时还采用对唱的形式,如《妈妈,我爱上了飞行员》就是一首欢快的俄罗斯舞曲,这首歌产生在新疆地区俄罗斯族,歌词表达了一位少女对富饶祖国的无比热爱,由中国俄罗斯族填入了热爱中国富饶的山河的歌词。 俄罗斯族最善长用手风琴来表达音乐中的情感,手风琴也是俄罗斯音乐中最为主要的一种乐器,与之相配合的不但有钢琴、小提琴、吉他、三角琴,还有曼多林等乐器,这些乐器既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俄罗斯人民通常可以用不同的手法演绎出和弦,在曼多林的八根弦上弹奏出柔和清亮的音色;手风琴那富于变化的旋律、小提琴的凄美、钢琴的明快、吉他的轻柔,等等这些乐曲,伴随着动人的舞蹈,交织成独具特色的俄罗斯族华彩乐章,让民间音乐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俄语论文,把这个民族特有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乐曲充分展现演奏者的技巧和变奏的才能。器乐演奏常在热闹的晚会中与歌舞及合唱穿插进行,使晚会更加丰富多彩。 三 中俄民族融合促进了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俄罗斯族在长期生活中,与当地的各族人民结下友好的情谊,和当地居民通婚,学习各族人民的语言和民歌,并把俄罗斯族民间歌曲填上其他少数民族的歌词,有时一首歌曲中混合使用俄语和维吾尔语或汉语。俄罗斯族青年和当地青年们一起联欢时,这种混合不同民族语言的民歌,愈加受到各族青年的喜爱。这种民歌为数不少,它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 中国俄罗斯族民间歌手有克歇尼、亚阔利叶夫娜、列娜、格拉宾尼阔娃、涅力亚等。她们从青年时代起就酷爱歌唱,现在她们常常聚在一起,演唱古老的俄罗斯族多声部民歌,跳起俄罗斯族歌舞。中国的俄罗斯族流动性很强,与中国多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很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尤其以东北、内蒙、新疆居多,他们学习当地的语言,适应那里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把音乐传播到了这些地方,一直流传至今。俄罗斯人是从17世纪开始从俄国迁居中国的。他们常用的语言是俄语,通过多年的民族融合,俄罗斯族人除讲俄语外,大都会说汉语,也有不少人兼通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俄罗斯族人信仰东正教。城市中的俄罗斯人多数从事个体经营,以小手工业为主。居住在农村、牧区的俄罗斯人则主要从事园艺和养蜂,也有从事渔猎或以经营水磨为生的。在这种新的环境中,俄罗斯族不但保持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在音乐中融入了中国民间音乐的精髓,两者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音乐形式,俄罗斯歌舞走进了中国的家庭,同时也丰富了她们原本的生活,这种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每当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俄罗斯族都会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和抒发她们的情感。例如,西方传统的复活节、圣乔治节都有其特有的歌曲和舞蹈,这类歌曲的节奏一般比较明快,演唱时还配合一些动作,如跳跃、以木杖击地等。俄罗斯族的婚礼很隆重。迎亲时,俄语专业论文,男方家里的亲朋好友们一路歌唱着,一路欢笑着,在音乐的伴随下来到女方的家里。大家围坐桌旁,边吃边唱婚礼歌。新娘离开娘家之前,亲友们则唱惜别歌。歌曲里充满了对甜美爱情的赞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同时也有对两位新人的祝福。爱情是叙事歌曲一个永恒的题材,故事分为多个段落,用分节歌的形式来演绎。 短歌,俄语称“泼列别夫卡”,它是即兴歌曲中的一种,欢快灵动的曲调,传达出幽默风趣的情怀,在欢快的舞蹈中,人们有说有唱。还有一种被称为“楚什都士卡”的民歌,性质和短歌相近,是从短歌中分离出来的,可译为“对歌”。它的歌词为短小的、单诗节的对句诗,一般为四行。歌词即兴编唱,可以独唱,也可以是对唱、齐唱。用手风琴或三角琴伴奏。 在俄罗斯族人演唱、演奏这些曲调时,他们想到的首先是和声进行。如在其他民族的人看来《在桥下》由两个乐句构成,但俄罗斯人却认为它是由一个和声序进反复两次构成的。又如,俄罗斯族民歌《这山长满红樱桃》的旋律也是从和声进行中演化出来的,每个和弦均持续两小节,这种纵向的、和声的音乐思维方式,在中国为俄罗斯人所特有。它是俄罗斯族民间固有的还是主调音乐兴起之后,在专业和声音乐的作用下产生的,值得进一步探究。 俄罗斯族有用汉语或用俄、汉两种语言的词汇组合成的歌词来演唱的民歌,还在这种类型的民歌中应用"摇声"和音腔,这种情况在俄国民间音乐中是没有的。由于俄罗斯族移居中国的时间不算太长,因此,虽然已经产生了不同于俄国民间音乐的著作,但尚未形成有别于俄国民间音乐的风格。俄罗斯族民间音乐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 综上所述,中国俄罗斯族音乐文化在漫长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中,不断演变与发展,在互取所长之间不但促进了民族间音乐的繁荣与兴盛,而且对音乐文化也起到了推广与促进的影响,这种民族间的音乐融合,体现了民族音乐海纳百川的学习姿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俄罗斯族音乐文化的兴盛与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音乐文化随历史进步的一种标志。 注:本文系文化厅艺术规划课题:俄罗斯族民间音乐及民歌个案探讨,立项编号:2017D075。 参考文献: [1] 俄罗斯族简史编写组:《俄罗斯族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 杜亚雄:《中国俄罗斯族的民间音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3] 王曾婉等:《俄罗斯族音乐》,《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 [4] 波・少布:《黑龙江民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5]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6] 王铭铭:《文化变迁与现代性的思考》,《民俗探讨》,1998年第1期。 [7] 冯伯阳、石光伟:《中国萨满音乐的社会价值略论》,《中国音乐》,1998年第4期。 [8] 洛秦:《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述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9] 朱舟:《叶伯和〈中国音乐史〉述评》,《音乐探究》,1988年第1期。 [10] 郑锦扬:《音乐史学美学论 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刘博,牡丹江师范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