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512.6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008―096112017)01―0092―04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俄罗斯人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战争后期数百万军民走出国门、跨过东欧、打到德国和奥地利,在与当地居民的接触中,在同英美盟国部队的交往中,他们第一次了解了真实的西方,看到了欧洲的富裕生活,耳濡目染了那里的科技进步,意识到苏联与欧洲的差距。令人难以忘记的不单单是物质生活,西方开明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令苏军官兵大开眼界。国内外生活的反差在前线军人中滋生了一种思变的情绪,战争胜利后这些从前线复原的军人又把上述思想情绪带到了后方。军队内部和社会上的变革情绪令斯大林感到不安,很快他便拉响了意识形态的警钟,再次进行洗脑,但西方生活的画面已无法从大众意识中抹去。 赫鲁晓夫执政后,在和平旗帜指引下,苏联逐步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对外政策和策略,国际交往方面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国家领导人经常出访,苏联公民同外国人的接触也开始增多,苏联社会正悄然向世界开放。西方社会信息逐步向苏联渗透:意大利不再是墨索里尼和法西斯的代名词,英国闻名遐迩的不仅仅是丘吉尔,还有足球。然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摧残后,人们对战争心存戒备,不同的是与上世纪20―30年代相比,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苏联人眼中的头号敌人。尽管至改革前苏联在国际交往中不乏剑拔弩张之时,但仍然有所克制。 三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一个从否定自身价值、全盘西方化到肯定自我、重新审视西方、强调俄罗斯特色的复杂进程。情感钟摆的摆动使俄罗斯人在西方化与反西方化、欧洲一大西洋国家还是欧亚国家的探究中,进行着艰难的抉择。俄罗斯正在经历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心路历程。 西方化。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与世界接触进入一个新阶段: 首先,西方的形象和地位发生转变,俄罗斯人眼中的西方不再是“罪恶”的代名词,而是人间天堂。阐述西方问题时不再报忧不报喜,大众传媒热情洋溢地揭露苏联时期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实之词,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被“苏联爱国主义”压制的西方化思想显露出来。 其次,苏联时期在国外常驻被视为特权,而今出国不再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对护照的审查彻底简化,任何人都有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权利。90年代中期开始了大规模出国浪潮,出国的目的不仅仅是购物和旅游,而是赚钱。俄罗斯人或是出国打工,或是从事边境贸易,俄罗斯产品在罗马尼亚、波兰、捷克、土耳其、中国等地拥有一定的市场。由于对西方了解不够,民众经常把“西方”和“国外”混淆。在俄罗斯人眼中,日本汽车、韩国电脑都是西方的象征,这是俄罗斯长期以来自我孤立的结果。 第三,与苏联时期不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敞开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大门:俄语中融入大量外来词汇,外国书籍、展览会、电影越来越多,许多频道转播的电影2/3是西方影片,并出现了一大批按照西方文化模式制作的新节目,苏联时期的文化艺术形式受到冷落,评论员口中的迂腐、教训口吻消失,更多的是调侃语气;城市建筑大都模仿西方的样子装潢,商业公司名称很少带有苏联色彩,各种酒店开始仿照西方模式改称为酒吧,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受到青睐;传统父称逐渐被全欧洲通用的名字/姓氏组合取代,信件书写采用国际标准,最先书写收件人姓名,这种变化体现了家长意识的终结,表明独立自主的个人成为社会第一要素;英语知识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英语词典、教科书、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遍及所有书店和书摊,不同层次的语言培训班方兴未艾,出国热使更多的人掌握了日常英语,而且随着外来词汇增多,英语的垄断地位发生动摇,很多高薪职位对语言的要求不再单一。 第四,变化的不仅仅是文化方式,价值观也在变化。苏联时期,在群众意识中只有生产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才是真正的劳动,如今银行、商业、金融成为人们的新宠。苏联解体后,数百万工人、工程师和设计师涌入商业和服务领域,俄罗斯人不再建造反映大国雄威的火箭,而是转向满足生活资料的生产。工作目的是有价值的劳动,成功的标准不再取决于领导,而是消费者。俄罗斯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的言谈举止充满了洋味儿。 寻找自我。随着与西方交流的加强,人们发现西方的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欧美发达国家中也有失业和乞讨者,俄罗斯人眼中的西方不再是人间的天堂,它正在失去神秘色彩。抛弃传统实行西方化导致社会分化、经济衰退、不可遏制的腐败。对欧美单方面让步、大规模裁军导致以军事实力为基础的俄罗斯大国地位一步步下降。寄希望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换取它们的支持,甘做美国的小伙伴,失去了根基的俄罗斯外交只能步步退却,国家日益陷入困境。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双无形的手在作怪,西方利用了俄罗斯的赢弱,科索沃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保护人权”的幌子,无视南联盟主权,大力干涉南联盟内政的举动,使俄罗斯人看到西方人权的实质,同时也证实了俄罗斯人长久以来的担忧:一个进攻性的、野心勃勃的大西洋联盟继续对步步退缩的莫斯科及其欧洲盟友怀有不可告人的战略企图。人们不再相信西方、不再喜欢按照西方模式生活,舞台剧中的美国人常被描绘成一个傻子。苏联情结开始复苏,经典老歌和影片受到青睐,反西方情结油然而生。1995―2003年,在“依罗斯与西欧关系”问卷调查中,对双方关系持否定态度者从4.2%上升到20.6%。这种变化在对待美国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期对美国持否定态度的居民比例由9%上升至55.7%。与此同时,出现了坚定的反西方人士,他们指责西方,揭露大西洋主义者的阴谋,强调必须抵制西方,但又没有做好放弃西方的准备。 俄罗斯的路标在何方?在此情景下欧亚思想再次进发,这一派人士从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并踞其中心位置这一地缘政治的事实出发,认为俄罗斯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东西方文明的撞击点和结合部,是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唯一桥梁,因而也就承担着聚合两种文明的地缘使命和文化使命。所以俄罗斯人是兼窬欧洲人和亚洲人潜质的欧亚人,俄罗斯亦是在东西方都发挥重要影响的欧亚国家,因此俄罗斯不能盲目追随西方,而应寻找和坚持自己的道路。强调俄罗斯在继续关注欧洲的同时,应加大对亚洲的关注度,确保欧亚政策的双向平衡。2017年进行的题为“俄罗斯在世界地位”的调查表中,38%的被调查者认为,从19世纪开始俄罗斯的命运就同欧洲紧密联系在一起,俄罗斯是欧洲一部分,俄语论文范文,欧洲和俄罗斯是一个共同体;45%的被调查者认为俄罗斯是欧亚国家,俄罗斯未来利益在亚洲。俄罗斯正在重新认识世界和自我,正在逐步修正对东西方文明的观念,在国家前途问题上不再单纯靠向哪一方,而是更多地关注民族利益。 谈到中国,格鲁别夫指出,首先映入俄罗斯人眼帘的是经济快速增长、国家蓬勃发展、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勤劳勇敢。近年来,到俄罗斯打工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俄罗斯商店中的中国商品琳琅满目,中国的公司和企业在俄罗斯的财产日益增长。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俄罗斯与中国应建立怎样的关系?2017年4月进行的“中俄关系近况与未来”的社会调查中,66%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是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和同盟者,对两国关系持肯定态度;21%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是俄罗斯的对手,是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者;只有4%的人认为中国是俄罗斯的敌对者。在中俄未来关系发展问题上,大部分俄罗斯人认为两国关系整体上是积极的,认为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国会获益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