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人眼中的外部世界[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中图分类号:K512.6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008―096112017)01―0092―04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2017年5月3-21日,俄罗斯科学院历史探讨所资深探讨员亚历山大・弗拉基米洛维奇・格鲁别夫应吉林大学东北亚探讨院之邀,前来讲学。格氏围绕苏联史讲学九次,本文仅略述其中对于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人外部世界认识的变化方面的内容。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原本贫困落后的苏俄雪上加霜,此时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言,最迫切的任务是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早在1918年列宁就强调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向西方学习,俄语专业论文,并指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铁路/美国技术、托拉斯组织、教育=社会主义”。毫无疑问,在这场向西方先进国家取经的浪潮中,美国成为苏联学习的楷模。政府专门组织工程师赴美国实习,仿效美国生产组织形式,与福特汽车企业展开合作并在美国专家帮助下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这时苏联人眼中的美国是世界的工厂、银行和商品仓库,美国人勇于开拓进取。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两国不断接触,俄罗斯人开始对国内外两种制度进行对比:社会主义相形见绌,崇洋之情逐渐滋生。布尔什维克恐惧感与之俱来。因此,从20年代末期起,官方宣传口径发生转变:赞美和夸大苏联成绩,贬低歪曲西方国家形象。
  官方宣传。经济上,借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机,报道资本主义国家的负面新闻:西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相比之下苏联则一片欣欣向荣。事实上,危机期间苏联粮食生产连续减产,直到1933年才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第一个五年计划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其存在的失误和隐患不容忽视。世界经济危机结束后,官方宣传依然如故,如1937年苏联政府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仍将继续,而苏联工农业将蓬勃发展;甚至自豪地宣布,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前,苏联工业技术水平就已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文化上,一改20年代初期的谦逊形象,赞扬苏联在戏剧、电影、音乐、文学、教育和医学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大部分青年人认为已没有向国外学习的必要。政府还夸大苏联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实际上30年代即便在欧洲事务上苏联也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只是随着德意法西斯势力的增长,情况才有所改变。但苏联政府认为苏联已成为社会主义超级大国,有能力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决定性作用。
  军事上,苏联低估国外军队实力,认为苏联军事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苏联士兵在文化教育和政治觉悟上优于一切国家;过分强调阶级和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影响。苏联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多次提及西方军队资产阶级意识浓厚,士兵缺乏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热情,没有为祖国利益牺牲的精神;夸大西方国家的革命情绪,虚构反法西斯战线已经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政府对德军武器装备缺乏全方位、客观的略论和官方的虚假宣传,对红军备战产生消极作用,官兵普遍认为战胜对手并非难事。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造成苏军严重失利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通常情况下,相关于普通大众而言,政治精英更有远见,但在苏联却是另一番景象。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家领导层的党员多为职业革命者,长期革命活动使其形成思维定势:世界非黑即白,根本没有其他色彩。而那些曾侨居国外、了解西方的布尔什维克精英和国内战争年代提拔的高素质政治领导人,却很快被排挤出领导核心。同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相比,受过人文、法学、经济教育的干部比例明显降低,大部分党员接受的是技术、军事和党务教育。1930年6月中央书记处批准成立的外交人民委员部工作人员培训班的要求是:候选人党龄不低于十年,最好是工人出身、曾经担任过党和苏维埃州级领导,是否懂外语根本不重要。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他本人作为政治局委员和乌克兰一把手对国外情况根本不关心。高层领导人中只有莫洛托夫和西方国家代表有所接触,但他同外国人的交往也十分困难,下层领导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政治精英对外部世界的扭曲认识后果严重,在1939―1941年国际政治危机时苏联政府无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其外交政策一再失误,自食苦果。尽管自20年代末期官方限制国外信息传人后,知识分子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不畅,一些有识之士仍对国际局势洞察秋毫,只是阐述国外问题时谨小慎微,只能照搬党的文献《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国家领导人近期发言,不敢越雷池一步。对普通百姓而言,在那个是非混淆的年代,讲述西方真实状况意味着离经叛道,不会得到好果子吃。而且随着苏联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西方在民众中的形象更是大打折扣。
  上世纪20-30年代,苏联社会还弥漫着战争情结,政府从未间断过对于国家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的宣传。从各级党的文件到各种教科书字里行间无不渗透这样的信息:“世界强国派代表来苏联是为了卧底、摸情况、制定对策,以便对付我们!”一再强调战争不可避免是这一时期苏联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任何国际事件都可能被视为战争的口实。1925年德国总统选举便在苏联引起轩然大波,苏联就是下一个德国,布尔什维克将被取代的传言不胫而走。莫洛托夫甚至专程组织、动员农民,鼓励农民积极投入“战争”。1926年英俄关系恶化后,政府宣传紧锣密鼓:布哈林和伏罗希洛夫在1927年1月第十五次莫斯科党代会上指出“同帝国主义国家的战争一触即发”,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也呼吁民众做好战争准备,并将7月10―17日定为全苏防御周。在官方意识形态引导下,民众天真地认为,一旦战争爆发他们不会孤军作战,“西欧无产阶级将会支援我们”。这一时期,英法美日等强国被列为苏联政府的假想对手。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国家领导人认为,德国尚未从战后动荡中恢复过来,不能对苏联构成威胁。他们对德国亲苏力量寄予厚望,甚至觉得即便德国发动反苏战争也是受英美的胁迫。只是在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权和1935年实行军事总动员后,苏联才把德国视为最大的军事威胁。
  监控信息、限制国内外交往。苏联政府透过有色的玻璃窗向大众展示了一个歪曲的世界,它是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呢?众所周知,报刊是苏联人了解世界的窗口,有鉴于此,政府严格限制国外报刊流入,一改20年代初期宽松政策,削减科研机关订购国外书刊的预算并大量销毁进口书刊,1938年价值25万金卢布的10%的进口图书被销毁,1939年从国外进口的4.4万份报纸和杂志被禁止公开使用,1.75万份被销毁。政府还监控国内图书出版,根据规定,凡包含反对苏维埃政权、泄露国家军事机密、煽动社会反动思潮和色情内容的出版物决不允许发行。
  从限制、监视与国外的交往方面来看,首先,与国外亲属保持联系的苏联公民通信受到暗中检查,赞扬资本主义的信件都被没收,一一记录收发

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并提交给国家安全总局备案。具有海外关系常被当作“污点”,作用升学和提职。其次,严格限制走出国门:出国手续繁琐,除须提交各种证件外,还要有两名苏联公民的担保。1928年补充规定,联共(布)党员出国须获得党小组、区委、州委、共和国中央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委员会的同意。因此,只有极少数“政治可靠”的苏联公民能够出国,而且一般都是公差。再次,外国人进入苏联受到严格限制,来苏的旅行者要有专门翻译人员24小时陪同,并向政府相关机构详细汇报其行程;不允许苏联人随意和外国人接触,外交部官员也不例外。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俄罗斯人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战争后期数百万军民走出国门、跨过东欧、打到德国和奥地利,在与当地居民的接触中,在同英美盟国部队的交往中,他们第一次了解了真实的西方,看到了欧洲的富裕生活,耳濡目染了那里的科技进步,意识到苏联与欧洲的差距。令人难以忘记的不单单是物质生活,西方开明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令苏军官兵大开眼界。国内外生活的反差在前线军人中滋生了一种思变的情绪,战争胜利后这些从前线复原的军人又把上述思想情绪带到了后方。军队内部和社会上的变革情绪令斯大林感到不安,很快他便拉响了意识形态的警钟,再次进行洗脑,但西方生活的画面已无法从大众意识中抹去。
  赫鲁晓夫执政后,在和平旗帜指引下,苏联逐步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对外政策和策略,国际交往方面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国家领导人经常出访,苏联公民同外国人的接触也开始增多,苏联社会正悄然向世界开放。西方社会信息逐步向苏联渗透:意大利不再是墨索里尼和法西斯的代名词,英国闻名遐迩的不仅仅是丘吉尔,还有足球。然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摧残后,人们对战争心存戒备,不同的是与上世纪20―30年代相比,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苏联人眼中的头号敌人。尽管至改革前苏联在国际交往中不乏剑拔弩张之时,但仍然有所克制。
  
  三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一个从否定自身价值、全盘西方化到肯定自我、重新审视西方、强调俄罗斯特色的复杂进程。情感钟摆的摆动使俄罗斯人在西方化与反西方化、欧洲一大西洋国家还是欧亚国家的探究中,进行着艰难的抉择。俄罗斯正在经历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心路历程。
  西方化。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与世界接触进入一个新阶段:
  首先,西方的形象和地位发生转变,俄罗斯人眼中的西方不再是“罪恶”的代名词,而是人间天堂。阐述西方问题时不再报忧不报喜,大众传媒热情洋溢地揭露苏联时期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实之词,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被“苏联爱国主义”压制的西方化思想显露出来。
  其次,苏联时期在国外常驻被视为特权,而今出国不再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对护照的审查彻底简化,任何人都有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权利。90年代中期开始了大规模出国浪潮,出国的目的不仅仅是购物和旅游,而是赚钱。俄罗斯人或是出国打工,或是从事边境贸易,俄罗斯产品在罗马尼亚、波兰、捷克、土耳其、中国等地拥有一定的市场。由于对西方了解不够,民众经常把“西方”和“国外”混淆。在俄罗斯人眼中,日本汽车、韩国电脑都是西方的象征,这是俄罗斯长期以来自我孤立的结果。
  第三,与苏联时期不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敞开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大门:俄语中融入大量外来词汇,外国书籍、展览会、电影越来越多,许多频道转播的电影2/3是西方影片,并出现了一大批按照西方文化模式制作的新节目,苏联时期的文化艺术形式受到冷落,评论员口中的迂腐、教训口吻消失,更多的是调侃语气;城市建筑大都模仿西方的样子装潢,商业公司名称很少带有苏联色彩,各种酒店开始仿照西方模式改称为酒吧,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受到青睐;传统父称逐渐被全欧洲通用的名字/姓氏组合取代,信件书写采用国际标准,最先书写收件人姓名,这种变化体现了家长意识的终结,表明独立自主的个人成为社会第一要素;英语知识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英语词典、教科书、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遍及所有书店和书摊,不同层次的语言培训班方兴未艾,出国热使更多的人掌握了日常英语,而且随着外来词汇增多,英语的垄断地位发生动摇,很多高薪职位对语言的要求不再单一。
  第四,变化的不仅仅是文化方式,价值观也在变化。苏联时期,在群众意识中只有生产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才是真正的劳动,如今银行、商业、金融成为人们的新宠。苏联解体后,数百万工人、工程师和设计师涌入商业和服务领域,俄罗斯人不再建造反映大国雄威的火箭,而是转向满足生活资料的生产。工作目的是有价值的劳动,成功的标准不再取决于领导,而是消费者。俄罗斯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的言谈举止充满了洋味儿。
  寻找自我。随着与西方交流的加强,人们发现西方的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欧美发达国家中也有失业和乞讨者,俄罗斯人眼中的西方不再是人间的天堂,它正在失去神秘色彩。抛弃传统实行西方化导致社会分化、经济衰退、不可遏制的腐败。对欧美单方面让步、大规模裁军导致以军事实力为基础的俄罗斯大国地位一步步下降。寄希望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换取它们的支持,甘做美国的小伙伴,失去了根基的俄罗斯外交只能步步退却,国家日益陷入困境。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双无形的手在作怪,西方利用了俄罗斯的赢弱,科索沃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保护人权”的幌子,无视南联盟主权,大力干涉南联盟内政的举动,使俄罗斯人看到西方人权的实质,同时也证实了俄罗斯人长久以来的担忧:一个进攻性的、野心勃勃的大西洋联盟继续对步步退缩的莫斯科及其欧洲盟友怀有不可告人的战略企图。人们不再相信西方、不再喜欢按照西方模式生活,舞台剧中的美国人常被描绘成一个傻子。苏联情结开始复苏,经典老歌和影片受到青睐,反西方情结油然而生。1995―2003年,在“依罗斯与西欧关系”问卷调查中,对双方关系持否定态度者从4.2%上升到20.6%。这种变化在对待美国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期对美国持否定态度的居民比例由9%上升至55.7%。与此同时,出现了坚定的反西方人士,他们指责西方,揭露大西洋主义者的阴谋,强调必须抵制西方,但又没有做好放弃西方的准备。
  俄罗斯的路标在何方?在此情景下欧亚思想再次进发,这一派人士从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并踞其中心位置这一地缘政治的事实出发,认为俄罗斯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东西方文明的撞击点和结合部,是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唯一桥梁,因而也就承担着聚合两种文明的地缘使命和文化使命。所以俄罗斯人是兼窬欧洲人和亚洲人潜质的欧亚人,俄罗斯亦是在东西方都发挥重要影响的欧亚国家,因此俄罗斯不能盲目追随西方,而应寻找和坚持自己的道路。强调俄罗斯在继续关注欧洲的同时,应加大对亚洲的关注度,确保欧亚政策的双向平衡。2017年进行的题为“俄罗斯在世界地位”的调查表中,38%的被调查者认为,从19世纪开始俄罗斯的命运就同欧洲紧密联系在一起,俄罗斯是欧洲一部分,俄语论文范文,欧洲和俄罗斯是一个共同体;45%的被调查者认为俄罗斯是欧亚国家,俄罗斯未来利益在亚洲。俄罗斯正在重新认识世界和自我,正在逐步修正对东西方文明的观念,在国家前途问题上不再单纯靠向哪一方,而是更多地关注民族利益。
  谈到中国,格鲁别夫指出,首先映入俄罗斯人眼帘的是经济快速增长、国家蓬勃发展、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勤劳勇敢。近年来,到俄罗斯打工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俄罗斯商店中的中国商品琳琅满目,中国的公司和企业在俄罗斯的财产日益增长。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俄罗斯与中国应建立怎样的关系?2017年4月进行的“中俄关系近况与未来”的社会调查中,66%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是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和同盟者,对两国关系持肯定态度;21%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是俄罗斯的对手,是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者;只有4%的人认为中国是俄罗斯的敌对者。在中俄未来关系发展问题上,大部分俄罗斯人认为两国关系整体上是积极的,认为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国会获益更多。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