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合作与交流:盛开在阿拉伯世界的奇葩[阿拉伯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阿拉伯语论文 责任编辑:艾米尔更新时间:2017-06-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2001年5月,首期阿拉伯国家经济管理官员研修班在北京举办,来自13个阿拉伯国家的学员们下飞机后,首先提出的要求竟是要到同仁堂等药店参观购物。在北京前门同仁堂药店,众多学员对中国中医药的了解甚至痴迷的程度,令许多店员和在场的人吃惊而难忘。尽管许多药品没有附带英、阿拉伯文说明书,但这二十多名(司、处级官员)学员们,仅凭售货员的简单解释和陪同译员的简单翻译,就毫不犹豫地购买了价值昂贵的中药,如蜂王浆、抗感泡腾片、霍香正气片、强肾药、壮阳药、减肥药等,每个人都是满载而归。离开同仁堂中药店,在学员们的强烈要求下,研修班又为这些来自的阿拉伯学员们安排了一次中医讲座,特邀请中医大夫讲解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中药的治病机理。在上海参观期间,一些阿拉伯学员又在南京路、淮海路中药店内购买了许多减肥茶、保健茶等美容保健食品。陪同的译员注意到,学员们在购买中药时,几乎人人都要询问其中是否含有化学物质,他们需要的是百分之百的纯中草药,而不需要任何含有化学物质的复合药。仅从这小小的花絮就可以看出,中医中药之花已经绚烂缤纷地盛开在当今的阿拉伯世界,不仅成为了阿拉伯各国医药界、医疗卫生界的“灵感源泉”;更成了阿拉伯患者热衷于购买的“灵丹妙药”。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近25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大批中医中草药专家相继前往阿拉伯世界各国,通过中医药等有效的治疗方式为当地人民治病除患,并在医疗实践中,循序渐进地传播中医药理念,用我国的中医中药治愈了数以万计的阿拉伯病人。如今,直接造福于人类社会的传统科学―――中国中医药(天然药物、针灸、气功)在21世纪中,已愈加受到阿拉伯各国患者们的欢迎。据摩洛哥近期出版的阿拉伯医学周刊报道,近年来,亚洲大陆的中国传统中医中药,相继进入阿拉伯医药市场,除对阿拉伯地区的许多常见病、慢性病有明显疗效外,还能治疗许多西方医学束手无策的疾病,并对一些现代疑难病症和药源性疾病也有其独特的疗效。在目前22个阿拉伯国家中,几乎都开设了数量不等的中国中医诊所和中草药店。许多阿拉伯国家每年还从中国进口上万美元的中药材。1988年,阿联酋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治疗中心,对中医中药探讨、治疗费用逐年增加。目前,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门、突尼斯、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也相继与中国有关医疗卫生部门商讨引进中国中医中药专家,到这些国家的大学、医院、医疗探讨中心去讲学、授课、治病,以培养本国的中医中药人才。据统计,现有近100多名阿拉伯留学生在北京、广州、上海、西安等大城市的中医院校学习中国的中医中草药知识,并接受各种中医中药治病的临床实践。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国宝,是中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非常有潜力的资源和最优秀的文化品牌之一。随着全球‘回归自然’浪潮的兴起,人们对化学药品副影响的认识更进一步加深,中药的优势和特色日益被世人所重视,这为中国入世后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契机。”这是三九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赵新先多次强调的看法。自创业起,该集团就立下了“振兴中药,走向世界”的宏愿。历经十几年的拼搏,三九集团在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三九人的实践表明,通过艰苦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开拓,中医药终会迎来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市场大展宏图的一天。
  据估计,西亚、北非对中国药品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2003―2017年,中东地区对药品的需求量将增加50%,销售额将达到数十亿美元。据统计,目前在阿拉伯国家中,沙特阿拉伯、也门两国对药品的需求量增长最快,今后平均每年可能增长14.6%,其次是阿联酋,为12.1%,利比亚10.5%,卡塔尔10%,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药品需求每年约平均增长6―9.7%。其中,沙特阿拉伯是中国药品的大市场,2002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其次是卡塔尔、科威特、巴林和阿联酋。阿拉伯医药专家们预测,21世纪,阿拉伯世界已兴起中国中医药热,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中医中药的潜在大市场,具有3亿多人口的阿拉伯世界,如今出现了一个运用中国中医中药治病的新纪元。
  现代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各国进行的药用植物交流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纵观古代我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药用植物交流活动,亦是源远流长,如火如荼。
  我国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官方或民间友好交往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中阿人民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通过海上往来,通过文化、宗教遗迹物产、药用植物的交流与贸易往来,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中阿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自古至今,草药不仅是人类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优良饮料、香料和保健食品的上等原料,更是连结中国和阿拉伯乃至世界各国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相互交往的友谊纽带。据中阿史书记载,我国古代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药用植物交流,主要是通过商品贸易、使节互访、学者旅行以及宗教传播等途径进行的。远在汉武帝时期,我国最早出使西域的探险家张骞曾两度到达过今天的亚洲西部,其中包括阿富汗和伊朗等地,从此打开了中国通往西亚阿拉伯国家友好交流的大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除带有牛羊、钱币、陶瓷、火药、指南针、罗盘、印刷术和丝织品外,还带了作为觐见拜会当地官员、酋长的礼品和途中备用的中草药。张骞到达西域各国后,曾把带去的各种礼品和中草药送给当地酋长。当张骞完成使命准备回国时,所在国的官员、酋长回赠的礼品中有胡妥、大蒜、石榴、核桃、苜宿、葡萄、蚕豆、马匹等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植物、牲畜和药材。这是通过官方途径进行中阿药用植物交流有据可考的最早史实。自宋朝以后,阿拉伯人入了中国籍,并逐渐把姓名中国化,例如,阿卜杜拉改作“蒲”;穆罕默德变成了“马”;而蔬菜瓜果、药用植物入了中国籍并改名换姓的,就更是不胜枚举了。在宋代,由于当时中国北方战乱较多,西北陆路交通受阻,南方各港便成了主要的外贸窗口。因此,中阿药用植物的交流,也主要依靠海路。1973年我国在泉州附近海域发掘出的一艘南宋福建造的大型海船,其中装载的物资有香料、没药、肉桂、芦荟、丁香、番红花等阿拉伯药用植物。这说明,当时的药用交流在中阿贸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元代疆域辽阔,与西亚阿拉伯数字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便利。因此,阿拉伯药用植物从陆路输入我国的日渐增多。元朝政府为了集中管理阿拉伯药物,曾特设立了广惠司,后又在大都、上都分设了药物院。在主持这些医药机构的人员中,有些人是远道从阿拉伯国家邀请来的医学家。著名的《回回药方》就是当年在我国编写成的阿拉伯医学专著。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谴使四出招律”政策,郑和七下西洋的惊人创举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从郑和当年遗留下来的笔记中可以看出,郑和每到一处,抵达一国,都要亲自拜见当地政府官员,赠送礼品,并与当地居民进行商品贸易。那时,阿拉伯人踊跃购买中国丝绸、瓷器、锦锻、布匹、漆器、铁器等日用品;郑和的船队,大量选购当地的名贵药材,如乳香、没药、红花、肉桂、胡芦巴等阿拉伯药材带回国内,从而丰富了中国医药宝库。
  历代中阿药用植物交流,还有许多是由阿拉伯国家馈赠的和回赠的。阿拉伯人馈赠礼物,往往有奇珍异兽和诸如豆蔻、乳香、没药、龙脑、龙延香、番红花、肉桂、安息香、苏合香、芦荟等名贵药材。许多原产阿拉伯世界各国的药用植物,被中医广泛使用,终于在我国“落户”,代代相传,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常用的中草药。比如说,番红花在阿拉伯国家是作为黄色染料使用的,初传入我国时,仅用于烹调佐料。后来,中医在长期的临床运用中,发现它具有养血、去淤、通经之功效,于是列入妇科用药。此外,原产西亚诸国的小茴香、胡妥、大蒜、薄荷、胡芦巴、鹤虱、罂粟、茉莉、石榴、核桃、椰枣等植物,因传入时间长久,一般人都不知道它们原来是生长在阿拉伯国家。
  以史为证,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在药用植物方面自古便有了令人欣慰的起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又有了相当程度的交流;那么,21世纪的今天,要使我国同阿拉伯世界各国在药用植物的合作与交流更加发扬光大,关键要在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需要盘点我国中药资源宝库,归纳整理出适合于阿拉伯国家医药市场的品种,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我们与对方合作的优势。
  我国的中医药是建立在数千年文化基础上的一门科学,阿拉伯语专业论文,列祖列宗为我们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经验。目前,全国各地都建有各级各类的专业中医院和专门中药厂,中医药不仅拥有极为广阔的市场,而且为推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具备了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前提。从中草药资源来看,历时10年,有4万之众参加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确认并揭示了中药资源分布规律:即全国中药资源种类从东北到西南由少增多,其中东北、华北各省区在500种左右。中南各省区多达3000-5000种。对于中药资源蕴藏量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320种常用大宗植物药材和29种常用的动物药材野生总蕴藏量为850万吨,家种药材年产量为此30多万吨,野生药材蕴藏最多的是,新疆、黑龙江、内蒙古;家种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份。由此可见并充分表明,我国不愧为是世界上天然药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其次,还应当了解阿拉伯国家当地的药品资源状况。中国中草药资源蕴藏丰富,历史悠久,而纵观阿拉伯国家的草药资源亦是出类拔萃。仅以地处亚洲西部的阿曼苏丹国为例: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就与阿曼有着频繁的友好交往。《后汉书》中有“安息(今伊朗)西行3400里至阿蛮(今阿曼)”的记载。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以后,中国上层阶级盛行薰香之风,常从阿拉伯半岛盛产香料的阿拉伯国家大量进口香料。故由阿拉伯到中国南方的海路被称为“香料之路”。至明代,中国与阿曼的交流达到了高潮。另据《明史》载,郑和下西洋到达阿曼时,其国王曾晓喻国人,大家拿出乳香、没药、苏合香、安息等香料同中国客人进行贸易。国王还派使臣携带乳香、鸵鸟等当地特产到中国来回聘。现今阿曼历史博物馆和历史自然博物馆中仍珍藏着我国宋代的瓷碗和当年的乳香。乳香在我国为调气活血的常用中药,源于橄榄科卡氏乳香树的脂,汁液如乳,味奇香,乳香在阿曼国内利用率较少,只有少量在市场上出售,大多在清真寺及嫁妻喜事时用,在火炭上稍加少许,点燃后即香飘四溢。现在阿曼每年都出口大量的乳香,我国亦有购入,中国的瓷器和阿曼的乳香曾是两国历史上友好交往的“使者”。
  阿曼境内大都为荒漠或旱生植物。据调查有100余科500多属1000余种。近年来,阿曼政府为改善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惜重金,大搞海水淡化浇灌,甚至进口土壤,如今在阿曼境内高速公路两旁,引种、栽培的印度胶树、五色梅、红花夹竹桃、长春花、欧薄荷、叶子花、木麻黄、箭麻、鸡蛋花、凤凰树、秋豆树、椰枣等到处可见,全无荒漠之感。目前,在阿曼的医学临床运用的植物中,既有与我国运用相同的乳香、番泻叶、丁香、高良姜等,还有不少疗效独特的药用品种,虽然它们的药用价值还有待科学探讨进一步加以证实,但对这些阿拉伯国家草药的认识,也将对我国中药探讨起到借鉴影响。
  虽说阿曼有许多传统医药,但因未开展现代科学探讨,目前阿政府对民间药物的使用采取的是“不肯定、不否定”的态度,任其自由发展。据了解,阿曼迄今尚无以天然药为原料的成药问世。而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如乌鸡白凤丸、龟龄集、牛黄降压片、华佗膏、天王补心丹、逍遥丸、冰片散、马尾龙、人参蜂王浆、麝香痔疮栓等,相继进入了阿曼医药市场,受到该国各界患者的青睐。从这个角度来略论,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当地投资设厂,利用当地相当丰富的资源生产成药,不仅可以直接供应当地医药卫生市场,还可以转口到周边甚至欧美市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阿拉伯语论文,目前,需要借助中国中医中药治病除患的绝非仅仅是地处西亚、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就全球范围来讲,已有六到八成的人口采用中草药作为某种程度的保健治疗品。在美国,中医学已成为该国人民补充替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针灸已经率先进入了美国主流医学,经过认证的针灸师有1.5万人。因此说,中医药的“走出去”已是势在必行,只是越早越有利。
  我国目前各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已经占领了阿曼等国的医药市场,但从长远出口创汇发展目标,以及该国客商反映的情况来看,我国出口的中成药在外包装等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重视并需及时改进解决的大问题。比如,我国许多中成药生产厂家生产的中成药,在药箱、药盒及说明书上,只注生产日期,绝大多数药品无英文或阿拉伯文说明,且适用之病症多为中医用语,给阿曼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此外,有些中成药甚至没有国家规定的生产批号,药品出厂日期、药效期、副影响等一概全无。这些不规则的药品生产方式,如不尽快妥善加以改进解决,很难做到市场占有稳中求升,甚至恐怕难以长期占领阿曼及阿拉伯国家市场。如今,在堆云叠翠、品种疗效繁多的阿拉伯医药市场上,来自尼泊尔、新加坡、韩国出品的中成药制品,款式、内外包装装璜、尺寸、风格、说明等都十分正规。我国有关生产厂家,应借鉴国外的生产经验,以促进我国中成药品的国际化生产及对阿拉伯国家的大量出口。
  目前,中国中医药生产公司已经意识到应当借助中医药热销阿拉伯国家以及世界许多地区的东风。不少探讨机构、高等院校与政府部门和公司联手进行深入的探讨,研讨如何充分利用当前这一有利时机,选择试销对路的产品,开拓阿拉伯医药市场,使我国中医药产品尽快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加强我国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药用植物交流。可以相信,经过各方的努力,更多的中医中药飘洋过海,享誉阿拉伯国家,驻足阿拉伯市场,风靡阿拉伯世界并从此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将由我们的期望变成现实。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