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富生命力的语言之一,是阿拉伯民族的共同语言,是22个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阿拉伯语还是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的语言,因而也成为全世界穆斯林共同的宗教语言。阿拉伯语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从公元8世纪后直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期间近千年以来最主要的国际学术语言之一,随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东西方的广泛传播,阿拉伯语也得到广泛传播,学习和使用阿拉伯语的范围几乎遍及亚非欧几大洲。
历史事实表明,阿拉伯语论文网站,中国是世界上阿拉伯语传入较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各族人民开展的阿拉伯语教育活动,如同中阿关系一样,历史悠久,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历时千余年,不断发展,尤其在20世纪,我国的阿拉伯语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断提升,日趋完善。
唐宋时期,中阿交往日趋频繁,大量阿拉伯商人来华贸易,许多人长期定居中国,被称为“蕃客”,他们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东南沿海的一些大城市里逐渐形成相对集中的居住区--蕃坊,并建立了社区清真寺,这样,伊斯兰教也传到了中国。而伴随着中阿交往的增进和伊斯兰教的传入,阿拉伯语也很自然地传播到中国。
到了元代,由于中国乃至中亚、西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致使中外交流和人员流动极为频繁,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纷纷来华,在元帝国的立国和建国过程中,这些被称作“回回人”的穆斯林,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影响,阿拉伯语论文,也使阿拉伯语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运用。阿拉伯语不仅是大量东来的“西域回回”的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用语,而且是当时中国在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阿拉伯相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科技文献东传中国,涉及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军事、建筑等各个领域。阿拉伯语作为元王朝内政、外交方面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而受到的重视。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朝中央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培养“译史”的高级官学--回回国子学,“译史”即在政府各部门负责公文往来翻译及财务管理工作的职员,后又称“回回国子监”,教授“亦思替非文”,亦思替非文实际上是以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为基础的一种用于财务管理的特殊符号,回回国子监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唐、宋、元时期海陆丝绸之路的持续繁荣、伊斯兰教的东渐、中阿先进科技文化的相互交
【关键词】:
致谢3-4 中英文摘要4-14 引言14-26 第一章 20世纪之前阿拉伯语教育的回顾26-40 第一节 早期的中阿关系26-28 第二节 我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回回国子学28-31 第三节 阿拉伯语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运用31-34 第四节 阿拉伯语经堂教育的兴起与发展34-37 第五节 阿拉伯语经堂教育的成绩与缺陷37-40 第二章 20世纪前半叶的阿拉伯语教育40-60 第一节 新式学校教育的兴起与发展40-42 第二节 成达师范的阿拉伯语教育42-46 第三节 上海伊斯兰师范的阿拉伯语教育46-48 第四节 赴阿拉伯国家留学生的派遣48-52 第五节 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52-55 第六节 中国穆斯林阿拉伯语研习活动中的爱国主义传统55-60 第三章 20世纪后半叶的阿拉伯语教育60-91 第一节 阿拉伯语教育成功进入高等院校60-62 第二节 50~70年代高校的阿拉伯语教育62-67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高校的阿拉伯语教育67-74 第四节 伊斯兰教经学院的阿拉伯语教育74-76 第五节 民间学校的阿拉伯语教育76-79 第六节 留学生的派遣和对外交流79-83 第七节 相关科研学术活动的开展83-88 第八节 台湾地区的阿拉伯语教育88-91 第四章 历史的总结与未来的展望91-104 第一节 阿拉伯语教育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前景91-94 第二节 对发展阿拉伯语教育事业的几点建议94-99 第三节 20世纪我国阿拉伯语教育发展的历史性启示99-104 结语104-106 附录:106-143 一、中国穆斯林传统经堂教育主要教材一览表106-109 二、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埃学生名录109-110 三、中国当代阿拉伯语教育主要教材一览表110-112 四、20世纪中国出版的主要阿拉伯语工具书一览表112-114 五、20世纪中国开设阿语专业的高等院校一览表114-115 六、20世纪中国民间阿拉伯语学校一览表115-117 七、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副修英语)教学计划117-119 八、中国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119-132 九、有关阿拉伯语教学探讨的论文索引132-138 十、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历史大事记138-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