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梳理了现阶段关于改革问题的四种基本取向,并认为改革进程大致有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力阶段、深化阶段、完善阶段。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心工作,深化改革必须按照南方谈话的思维逻辑进行,不可逾越南方谈话划定的红线。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改革;南方谈话;取向 坚持改革,是个大方向,中国的改革事业,必须做到眼光朝前,脚不停步。改革的中心是经济体制改革,从改革的历史进程来看,1978年至南方谈话,应看作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南方谈话至今,应看作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力阶段;而接下来至建党100周年,应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阶段;再到本世纪中叶,应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阶段。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会继续牵动着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应深入。从现阶段来看,改革正处于敏感时期,多元利益下,各种思潮涌现,人们关于改革各怀鬼胎。就目前来说,关于深化改革,大致有四种基本取向: 一、为防“右”而反对继续深化改革 从改革伊始,限于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作用,对社会主义是否能够发展市场经济,就一直存在改革易“右”的声音。南方谈话后,人们逐渐放开了思想,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共识,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不仅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而且这种经过创造性结合的先进经济模式,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是,在改革的继续推进中,为了防止“资产阶级全面自由化”,警惕改革陷入“右”的危机,依然有人持此态度,对继续深化改革感到担忧。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非公有制经济,如今已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构成部分。在所有制结构改革过程中,如若非公有制经济占领了主导权,上层建筑就必然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样,本来作为最为先进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模式,就会让位于全面私有化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这反而是历史的一种倒退。鉴于此,持此观点的人,为了防止改革导致的私有化刹不住车,从而触及社会主义的体制根基,反对继续深化改革。 二、为维护既得利益而阻碍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利益格局基本成型,社会层面的上下流动比以前相对固化了。这些既得利益者占据着优势资源,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利益一致的既得利益集团,独享着改革带来的发展成果。利益既得者不愿意改革继续深入,希望社会结构就此定型,从而稳固其个人或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各种既得利益集团会形成合力,阻止或妨碍改革进一步推进,从而达到维持近况的意图。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虽然现在也有要将‘改革引向倒退’的声音存在,但那不是中国社会的真正威胁,真正使我们陷入困境的并不是所谓反对改革的力量,是原来一部分的改革力量。他们在改革的过程中,获得了利益成为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但是现在他们要求不要往前走了,他们认为就停在这里,停在这个过渡形态中,并将其定型,变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和结构。这才是现在真正的问题所在。”[1]既得利益集团,曾是改革的拥护者和推进者,越语论文题目,但在改革中获得利益后,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现在又成为深化改革的重大阻力。处理好既得利益集团与深化改革的关系,是当前亟待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深化改革,关键要打破利益格局的制约,解放好既得利益集团的思想。 三、提倡以“国企私有化”为重点推进改革 改革进行到现在,在很多领域都有所突破,开放程度已是三十年前不可比拟。不过,中国的改革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很多行业竞争性还不够,尚需进一步开放,市场环境和秩序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改革事业,准则上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始于非私有化的放权式推进,意即将可以放给市场的权力,一步步放给市场。当初,国有公司改革,大头就在于政企分开,公司的管理不适用指令性的方式,而应该根据市场情况,由其自主和独立调节。现在,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在于国企垄断,国企的存在造成了市场的“过度竞争”和“过度准入”。[2] “过度竞争”是指,由于国企在产权上,不属于国家指派的管理者,这样不同国企的管理者,在决策时会竞相压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出售,因为最后的亏损都能得到国家的补贴。他们认为,这根源于国企所有权归于全民所有,而这全民所有制又难以得到具体执行。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马恩全集里曾对股份资本做过论述,写道“股份资本,作为最完善的形式(导向共产主义的),及其一切矛盾。”在这里,股份资本形式,是直接联合起来的私人资本,是资本在所有最适当形式中的最终确立。而全民所有,又是超越这种形式的最高形式,比少数人联合所有,在所有人的范围上要大、要进步的多。马克思还说过,要在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因此,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在激活个人活力上仍有完善的空间。既然少数资本家联合所有形式,能激励CEO的经营动力,那就不能怀疑,也可以设计出全民所有形式下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让CEO激发出同样的经营动力。另外,国企国有和“官督商办”是不一样的,“官督商办”现在更多指的是特许经营,“商办”是有条件性和期限性的。国企出现腐败,大多是人没用好的原因,说到底又是受市场拜金主义的作用。如果个个有雷锋的操行,国企的运行也就不会异化了。而“过度准入”是说,国有资源可以凭借优势,设立众多无效率的国企,进而得以虚设职位。这个同样是制度和人的问题,同样可以完善和解决,只要切实从维护全民利益出发,就能得到化解和改善。 认为国企私有化后,改革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种想法是不顾全民利益的。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甚至公开表示,国企已成为未来中国成长的最主要障碍之一。他宣称:“未来几年,中国在经济领域上要做三件事情,一是国有公司的私有化;二是土地的私有化;三是金融的自由化。”[3]出于经济领域的见解,这是一种言论自由,但出于社会发展常识,这就是一种历史倒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是在于私有资本或私有联合资本,无法对抗国有资源。一旦私有资源的整体力量压过国有资源,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就会失去现有的幸福,因为资本主义体制,不具有“关注弱势”的制度本能。“华尔街运动”一再爆发,就说明了这点,此时的美国,已经是发展了两三百年之久了。归根到底,这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没有跳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视界,其理论和观点,均是历史上西方经济学家早已倡导过,并被彻底批判,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 四、按照南方谈话的思维逻辑继续深化改革 现阶段,改革正进入转型攻坚期,社会矛盾凸显,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养老、环保、物价、食品安全、农民工、户籍改革、收入分配等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人们呼吁深化改革,期待更多的公平正义。那么,如何深化改革?怎样才算是有效的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就是要按照南方谈话的思维逻辑,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快,要比周边国家发展的快,更要加快缩小与发展了好几百年的发达国家的差距。做到了这些点,深化改革就算是有成效。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停步是发展停滞,反对改革就是发展倒退。发展主要就是要发展好经济,让人民生活的比以前更好,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越语论文,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4]深化改革,要形成改革共识,不能因为触及既得利益,就停下脚步,而要大刀阔斧,优化不合理的市场设计;深化改革,各方要调整分工,要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深挖敢挖,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这是一条道路,要一直走到底,不能另辟异路。 在南方谈话20年后的今天看来,改革确实是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了这一点,“右”的顾虑就可以少一点了。然而,过于担心“右”不行,完全不担心“右”也是不行的。改革进行到现阶段,多元利益相互碰撞、相互博弈、相互挤压,私有联合力量正在对国有力量进行“隐性”抗衡,一旦国有力量压不住,资本就会奴役公权,人民就会被赤裸裸的剥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就说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深化改革,要坚持南方谈话的精神和思路,绝不能掉以轻心。深化改革没有错,但目的必须是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是建设“市场”或其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心在社会主义,而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只是手段。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并不是为少数资本精英考虑的。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有关注“弱势群体”的制度本性,一旦发现“完全市场化”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那时就太晚了。 深化改革,绝对不能让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逾越南方谈话划定的红线。 参考文献 [1]秦鸿雁.清华教授:既得利益集团望维持近况,阻止进 一步改革[E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 2017_03/18/13268836_0.shtml,2017-03-18. [2]张维迎.市场的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钟晶晶,邢世伟.张维迎称国企是中国成长障碍,建议 股份赠送民众[EB/OL].http://news.qq.com/a/20170319/ 000097.htm?pgv_ref=aio2017&ptlang=2052, 2017-03-1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房 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