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的讨论属于专题性的探讨,而非系统性的探讨。所选的专题都是我们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点。由于作者为外国非汉语母语者,因此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和角度与汉语本体探讨者有所不同。文中所关注的问题和探讨思路都以实用性为主,尽可能地描写和解释兼顾,既考虑理论方面的探究,也考虑运用方面的操作。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共13章,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探究,包括第1至3章,分别讨论三个专题:(1)连谓式的组配方式、事件结构与语义特点;(2)连谓式的原型特征与引申机制;(3)连谓式的基本性质与发展潜在。下编为个案略论,包括第4至13章,分10个专题,包括:(1)“去/VP”、“VP/去”连谓式;(2)“来VP”、“VP来”连谓式;(3)“用/NP/VP”连谓式;(4)“有/NP/VP”连谓式;(5)“V_1着(NP)/VP_2”连谓式;(6)“V_1/着/不/VP_2”连谓式;(7)“A/着/NP/VP”连谓式;(8)“V/NP/V0”共用类连谓式;(9)汉语连谓式的越南语对应表达式;(10)与对越连谓式教学相关的几个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对于连谓式的语义、结构特点,本文认为:(1)语义上,主语可以是V_1,V_2的主事、客事;(2)V_1和V_2在时间上具有先后关系,此外还有“方式--动作”、“动作--目的”、“动作--结果”、互相说明、多层等关系;(3)结构上,连谓式的四类结构各有特点,反映人在交际过程对场景识解的方式和策略。对于连谓式的连谓式的原型特征与引申机制,本文认为:(1)在形式为“NP/VP_1/VP_2”的构式里,连谓式的构式义可概括为:施事者先后连发几个动作;(2)连谓式的引申主要包括:施事主语的引申、先发动作的引申、后发动作的引申,主观化与细节化是其引申的基础与机制;(3)连谓式的引申类型包括:位移、工具、结果、存在、条件、伴随、共用等七类。对于连谓式的连谓式的连谓式的基本性质与发展潜在,本文认为:(1)连谓式有客观的基础,但也有主观的因素,当主观化程度越高,其内部的分化就越鲜明;(2)连谓式内部也存在活动与事件的对立问题;(3)连谓式本身存在典型程度的问题,典型连谓式在语义、结构上具备的特征最多,反之,则是非典型连谓式;(4)连谓式的词汇化与虚化都是其结构的发展趋向,前者使之趋于凝固化,后者则是语法标记产生的重要基础;(5)连谓式正趋于构式化。对于“去/VP”与“VP/去”,本文认为:(1)“去/VP”和“VP/去”两者内部都存在着实和虚的分化;(2)“去”的性质是比较复杂的。在不同的场景中,因说话人的不同意图,“去”的性质也不同,前置于VP时,“去”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准前附缀;后置时,“去”可以是动词,也可以趋向词;夹在两个VP中间,“去”甚至还可以是连词;(3)“去”的读音和功能的变化总是伴随着语义的虚化和语用的主观化,从事件参与因素发展成主观标记。对于“来/VP”与“VP/来”,本文认为“来/VP”、“VP/来”实际包括两类不同性质的表达式,其结构义也有所不同,其中,“来/VP”中的“来”有的已虚化成主观标记。对于“用NP/VP”,本文认为:(1)“用”应看做动词;(2)“用”和NP之间则存在着“引介/工具”的语义关系;(3)VP通常都是指称特定的完整事件,含有核心的动作行为以及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对象、结果、范围、时间等参与者;(4)VP与NP之间具有工具与功能、凭借与行为等关系;(5)S作为一个结构体,有其整体意义,我们概括为:某动作主体通过使用特定的工具进行某种动作行为,S整体意义建立在“用”的理想认知模型之上;(6)S的信息功能有充当背景信息、前景信息和两可的情况;(7)“用/NP/VP”是一个典型的工具连谓构式。对于“有NP/VP”,本文认为:(1)S主要充当谓语;(2)S中的“有”是一个动词,其语义特征可概括为[/具备],起有标引条件的影响;(3)S的主语具有很强的[/生命]特征;(4)NP都是有指的;(5)VP都必须包含动作行为的参与者(结果、时间、空间等);(6)S是条件连谓式的典型成员。对于“V着(NP)/VP”,本文认为:(1)V_1具有持续性;(2)NP是有定的;(3)“着”具有强化或者显化V_1的持续特征的影响;(4)VP_2是有界的;(5)S中前后项之间具有事理上的先后关系、语义上的“状态/行为”关系和结构上的偏正关系;(6)S适用的语境是:说话人想客观地描述某种已发生的动作行为的各种状态;(7)“V着V着”充当分句的来源,即背景强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对于“V_1着/不/VP_2”,本文认为:(1)句法上,V_1多数是单音节的及物动词,“着”起连接影响,充当VP_2的成分主要有行走类动词、一般的行为动词、言说动词、动宾短语、“助动词/动词”偏正短语,S主要充当谓语,S的句式分布还是很受限的;(2)语义上,V_1具有[/非移]特征,“着”对V_1有语义强化的影响,VP_2具有[/非现实]特征,“不”有加减量的影响,S内部存在着动作和加述、动作和目的、动作和评价等语义关系,S具有不对称性,S的焦点多落在“V_1着”,S主要还是充当背景信息,并且有构式化的倾向。对于“A着NP/VP”,本文认为:(1)S主要充当谓语,A形式上为形容词,性质上则趋于动词化,表示当事者在某现场的状态;(2)S中的“着”已趋于附着化,具有双重影响;(3)NP主要由名词、“数量/名词”的短语充当,在S中不能省略也不能前提,大都是指人体部位,而且必须是有定、有界的;(4)VP主要是状中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5)VP的语义结构包括:空间/动作、与事/动作、动作/受事、动作/结果;(6)NP和A之间在语义上还构成了“状态/系事”的结构;(7)“A着NP”和VP之间具有双重关系;(8)S的对称性不但是受逻辑思维的限制,而且还决定于其内在的焦点;(9)S常出现的语境:说话人先交代事件的主体人物及出场背景。对于“V/NP/V0”,本文认为:(1)V具有非完结性;(2)NP具有双重的支配角色;(3)V0带有目的特征;(4)V与V0之间的语义关联是该式的认知基础;(5)S对祈使句具有一定的选择倾向;(6)S内部的信息分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前重后轻,但在特定的表达中,这种前重后轻的信息分布是可以颠倒的;(7)“V/NP/V0”在篇章的表达中,多充当背景信息。对于汉语连谓式的越南语对应表达式,本文认为:(1)汉越两种语言中的连谓式虽有相同的地方,但其对应的表达式并不非一对一关系;(2)汉语中有的连谓式正趋于虚化的过程中,这些正在虚化的连谓式在越南语中都没有完整的对应形式,主要在于两种语言中的连谓式的语法化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强弱之差。对于汉语连谓式在越南语中的教学问题,本文认为,应贯彻一些基本准则,从而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采用多种措施处理。汉语连谓式是一个大课题,情况到底怎么样,很多地方仍有待深入。作为对汉语教学的一个小课题,如何教越南学生汉语连谓式也有待探讨。最后为结语,主要总结本文的核心观点、创新和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