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会出现两次,泰语论文网站,只不过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则是笑剧。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名言,似乎是为眼下的泰国乱局所做出的注脚。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1月13日开始,泰国反对派实施“封锁曼谷”行动,掀起第二轮大规模抗议浪潮,上百万市民的生活工作受到作用,而英拉政府也面临着生死考验。泰国局势又一次走向激烈对撞,原因却很简单:2017年11月,英拉所在的为泰党推动下议院通过一项特赦法案,反对派认为这有利于前总理、英拉的兄长他信回国并洗脱罪名,由此爆发新一轮示威。尽管法案被上议院否决,英拉也很快退缩,于12月初宣布解散议会,泰语毕业论文,定于2017年2月2日举行大选,但依然无法平息事态。特别是1月17日中午又发生示威游行队伍遭炸弹袭击、31人受伤的事件。暴力升级的迹象让泰国局势变得更加严峻。 实际上这已经是泰国八年后“政治肥皂剧”的续集,类似情节早就演过一遍了。他信通过选举上台,到2017年反对派组织大规模示威要求他辞职,他信宣布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最终,他信被军事政变赶下台。而如今,有关军事政变的传言正不绝于耳,不久前反对派领导人素帖甚至点着陆军司令巴育将军的名字说:“今天我真想再看到这一幕啊!” 站在宏大的历史视野里,是可以把这种重复发生的政治闹剧视为“笑剧”的,然而泰国人当然是笑不起来的。《华盛顿邮报》把反对派堵死了曼谷主要大街看作是对这个国家政治的一种隐喻:“前无出路、后无退路”,说得十分到位。 事实上,从2001年他信上台以来,泰国这种“前无出路、后无退路”的政治怪圈就形成了。泰国原本是君主制国家,1932年结束直接君主统治后,平均每四年多就有一次军事政变,深深卷入政治的军方与财阀结盟,加上官僚阶层以及教育、传媒、司法界等城市中产阶级人士,结成以南部为基地的所谓“精英政治集团”。直到他信崛起,这种精英集团垄断泰国政治的局面才被打破,而他信的“秘诀”很简单,就是获得占多数的北方草根阶层尤其是农民的支持。失去了政治主导地位的南方精英集团自然不甘心,由此泰国政治中以拥他信、反他信划界的“红”、“黄”两大阵营正式形成,双方各有优势--前者人数众多,后者有军方甚至是王室的幕后支持,势均力敌之下的拉锯战也使泰国自此无宁日了。 “迹象明显而不祥,我们正在滑向黑暗深渊的边缘!”早在这次“封锁曼谷”行动开始前,《曼谷邮报》便发出这样的警告。而局势的吊诡又在于,广泛的街头示威居然又是少数人反对多数人的抗争,这确实颠覆了人们关于“群众运动”的概念。《纽约时报》评论:“由于一些抗议领袖来自最富裕的家庭,所以有人把示威活动说成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相反案例,他们说,这是1%的人在反抗99%的人。” 在泰国,少数人集团上街反对多数人集团大体是事实,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英拉坚持要举行大选,而素贴坚持“先改革后大选”,后者提出要用“人民议会”取代现在的泰国议会,而这个“人民议会”是由各行业代表组成,并不是选民选举产生的。因为如果是一人一票进行选举,反对派肯定选不过英拉一方。这就让那些认为选举制等于民主制的人很困惑,新加坡《新海峡时报》提问:“如果民主选举的政府可以被反对派示威破坏,那么泰国的民主还剩下什么呢?” 跳出眼前的泰国乱局思考“民主遭遇尴尬”问题的人还有很多。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学者在《曼谷邮报》上撰文认为,如果不通过选举体现民众意愿就不可能存在民主,但单靠选举也无法建立持久稳定的民主,这种两难困境表明,泰国社会必须建立更有效的民主制度,少强调表面化的选举,而让选举中的多数派和少数派达到更可接受的平衡。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简单的选举制度下就像是“比大小”,赢者通吃,输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整个政治体系则无法平衡。2017年大选中“大比分获胜”而执政的英拉政府在位两年,形势基本稳定,因此使出了推动“特赦法案”的招数,利用议会多数优势巩固政权的意图十分明显,这自然会引起素帖一派的反弹。而眼下反对派节节进攻、势头咄咄逼人,军方态度微妙,因此不排除英拉重蹈他信覆辙的可能。不过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泰国就会天下太平,要知道英拉背后的支持势力“红衫军”人数远远超过目前在街头抗争的“黄衫军”,就像有人预言的,“黄衫军”庆祝胜利之日,将是“红衫军”走上街头之时,而真正的输家无疑还是泰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