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泰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泰语论文 责任编辑:Anchali更新时间:2017-06-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泰国是亚洲走向现代化道路较早的国家之一,但其早期现代化进程较为缓慢,政治民主化成就不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经济的转型步履艰难,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长期占据着优势地位,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力比重过大。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泰国早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制约了整个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进而作用了泰国的现代化进程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泰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现代化
  [作者简介]杜廷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探讨所生,北京100875
  [中图分类号]K3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7)02―0158―03
  
  泰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朱拉隆功改革。这次自上而下的改革,为泰国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解放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直至20世纪60年代之前,泰语毕业论文,泰国的现代化进程从总体上说是缓慢的,尽管经济建设、政治民主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成就很有限。个中原因是什么?本文拟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尝试性的研讨。
  
  一
  
  人们一般都认为现代化是由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理论,其实马克思很早就提出过现代化思想。马克思在《1875~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人类社会进化三阶段说集中论述了现代化的内涵和发展动力,为我们科学界定现代化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各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1](p104)马克思在这段论述中所说的“现代社会”,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化社会十分相似。它属于人类社会进化三大阶段中的第二大阶段。这种论断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能力――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能力――推动着人们自身从‘未成熟的个人’发展到消除了‘一切自发性’的、具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完全的个人’的规律,同时也就是人们自己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联合体”的规律[2](p62)。
  现代化社会就是人的生产能力发展到第二大形态阶段产生的。在这一时期,“人的生产能力摆脱了劳动的小生产局限,被社会化的大生产所取代,并从机械化大生产向自动化、智能化和高度人性化的生产迈进;在经济交换层面上,突破自然经济的局限,代之以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直至全球化的地球村交换;在人际交往关系和个性发展的层面上,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各方面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实现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带有冲破物的依赖的自发性特征的自由个性,为进入第三大阶段或第三大形态准备条件”[3](p141)。贯穿现代化过程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条中轴线,就是人的生产能力的发展,就社会层面来讲就是一个社会生产能力的水平。考察一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考察一个社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实用价值的能力”[4](p350)。就是说,用工作效率或劳动生产率可以衡量人的生产能力的高低。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可以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其生产率的高低,在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可以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生产率的发展水平。二是分工水平,即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变化。“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为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5](p60)。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一个社会是否按一定合理的比例在全社会分配劳动,而这一比例又随着人的劳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唯物史观揭示的这一基本原理为我们深入研讨泰国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朱拉隆功改革尽管取得了部分成功,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相反,他要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树立作为国王的权威,这与民主现代化是极不相称的。随着现代化的渐趋深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要求废除专制制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32年6月泰国一些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了长期统治泰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明确提出“国家之主权属于人民”[6](p224),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一定限制,并制定了具有一定民主性质的宪法,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法学基础。但是这次革命同样是不彻底的。由于泰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制度的双重压力下,不能正常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由于王权的根深蒂固,在泰国各阶层民众中间还有很多的支持者;由于革命党内部的意见分歧,对革命的性质和目标还比较模糊;归根到底,由于泰国的民众力量还没有发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王权的程度,资产阶级最终与王权达成了妥协,在保留国王称号下.建立了立宪政体,但这次的军人干预政权造成了许多恶果,以后泰国多次发生军事政权即源于此。
  泰国在这一时期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不是很大。19世纪中叶以前,泰国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几乎全部劳动力都从事农业劳动,稻米是主要的农作物,生产技术低,许多灌溉设施仍主要靠手工劳动,比如人们挖掘了很多沟渠,但是他们没有创造人工的措施控制水的供给,只是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利用沟渠把河里的水引到稻田里。种植和收割工具只是简单的小刀和镰刀。大米的产量低,主要供自己吃用,几乎不用来交换,没有什么商品意识。这种封闭状态由于《鲍林条约》被打破。西方开始增加关于泰国大米的进口需求,这样就刺激了大米生产,农民被卷入到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朱拉隆功的现代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这一进程。他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方法,尤其是奴隶制度的废除,使得自由劳动力数量大大增加,其劳动积极性大为提高,初级产品的出口都迅速地增加了,农民的商品意识有了逐渐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泰国人开始从事大米的专业化生产以及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