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法界有名的“ぼくはうなぎだ”的句子即属于此列。此类省略产生的条件,是需要有特定的场合,若离开当时当地则很难理解。所以有人称日语为“場の言葉”“状況の言葉“”情緒的な言葉”。如该句的地点是“レストラン”,背景是服务员来问顾客“何になさいますか”、一客人回答“私は牛どんにします”、一客人回答“ぼくはうなぎだ”,这是顺理成章、脱口而出的话,不显丝毫不妥。我们再看一例:A:昨日どうした?B:行ったよ。A:どうだった。B:ぜんぜん。A:じゃ、やめよう?看了这段对话,我们很难猜到是在谈论什么话题,只有有关当事人才能理解。谈话双方共知的部分都被省略掉了。这种省略的表达方法在汉语中也经常见到,但是不像日语这样频繁地使用。日语的省略用法,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限。在日语的省略表达中,日语学习者不能不提到的就是“どうも”这个词,它可以说是日语中省略的一个典型的例子。“どうも”一词是最具暧昧意义的词。西方人与日本人开玩笑说“日语不用学,会这个词就够了”。因为它可以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不同的意思,有人称之为“万能词”。在不同的场合,说话双方都知道“どうも”后面省略了什么内容,所以既然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东西就没有必要把它清楚地讲出来了。日语中的省略表达不胜枚举,本文只是列出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就不在此一一列出了。日语中之所以会存在如此多的省略现象,这有它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原因。与外部世界的长期隔绝,使日本内部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国民性格,被学者称作“日本民族的同质性”。日本的农耕和渔业所需的生产方式使日本人普遍养成一种重视整体协调和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而且,在交流思想时,钱述的“民族的同质性”使彼此之间不必用太多的语言,只凭眼神、表情、手势就足以相互理解。对不适应这种沟通方式的人会被称为是“察しの悪い人”、“鈍感な人”。久而久之,日本人养成了配合默契的天性。加腾周一在一次以《日本語を考える》为题的讲演中所说的一段话,对日本人这种天性作了极好的概括:“仲間うちでは、以心伝心的傾向が強い……だから文章も、会話も全部しまいまで言わないし、何にも言わないで、めくばせすれば、意思が通じるというのが一番理想的なんです。”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日本人之间愈加心有灵犀。谈到传统文化,在日本人的头脑中有许多约定俗成,不言自明的成分。比如,“雪”这段乐曲是日本传统音乐中著名的,日本的民族音乐几乎总是用它来表示降雪。所以,只要一出现这段旋律,日本人的眼前便是一片冰天雪地。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蛙”可以使所有的日本人联想到春天,“水鸟”可以使所有的日本人联想到冬天。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