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 “だろう”所具有的4种用法[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李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语言中的某些形式不仅可以发生主观化 , 表现出主观性 , 还可以发生交互主观化 , 表现出交互主观性。日语助动词 “だろう”在其用法派生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交互主观化的特征。现代日语中 “だろう”所具有的 4种用法可以看作是在交互主观化的作用下依次派生出来的。
  0 . 引言
    语言的背后是作为主体的人 , 主体认识和理解外界的认知过程反映了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视角。对于语言中体现出来的这种 “ 主观性 ”以及与此相关的 “ 主观化 ”现象 , 近年来语言学家开始给予充分关注。同时 , 对于语言中与听话者相关的“ 交互主观性 ”和 “交互主观化 ”现象 , 不少学者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日本语言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日语中的 “(交互 ) 主观性 ” ①成分。在日语中 , 说话者几乎都要使用明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说话者对所说内容和对听话者的态度或感情。日语助动词 “だろ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形式。自 20世纪 80年代起 ,日语学界开始对 “だろう”的用法和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 , 挖掘出不少语言事实 , 并用日语 “情态 ”理论对其多种用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 , 本文参照张兴 ( 2004; 2008) , 尝试从交互主观化的角度对 “だろう”多种用法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
     1 . (交互 ) 主观化与 (交互 ) 主观性
     在日常话语交际中 , 说话者不仅要表达命题意义 , 还要表达 “言者意义 ” , 后者体现了语言的“ 主观性 ”( subjectivity)。本维尼斯特指出: “语言带有的主观性印记是如此之深刻 , 以至于人们可以发问 , 语言如果不是这样构造的话究竟还能不能名副其实地叫做语言。 ”(沈家煊 , 2001)近年来, Traugott一直关注言语主体与语言形式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 她通过与言语主体的关联分析了语义变化以及语义扩张现象。 ②其中她提到了语言变化的 “ 单向性 ”( unidirecti onality) 问题 , 特别强调 (交互 ) 主观性和 (交互 ) 主观化是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就是说 , 语言形式中含有言语主体对现实世界是如何解释的主观意义。如果无视言语主体的作用 , 就不能正确分析语言形式的意义。具体来说 , Traugott注意到在各种语法化的例子中 , 随着语法化的进展 , 语言形式的意义渐渐变为表示说话者的主观信条或态度。Traugott把这样的语义变化称为 “ 主观化 ”( subjectificati on)。“所谓主观化 , 不是指所谈的事态或状况这一所谓 ‘ 现实世界 ’的性质 , 而是指这样一种语义学上的过程: 通过发话这一交际过程渐渐地把说话者 /作者的主观看法或态度强制地编入言语表现的意思之中。 ”(1999: 1) 由主观化反映出来的主观性就是指说话者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Traugott ( 1989) 认为 , “语义 —语用学上的倾向 ” ( Semantic2 p ragmatic Tendency)与主观化过程密切相关。      在最近的研究 ( Traugott, 1999; Traugott & Dasher,2002) 中 , Traugott指出 , 如果发生主观化 , 则有可能还会发生 “交互主观化 ” ( intersubjectificati on )现象。 “ 所谓交互主观化 , 是指一个符号学上的过程: 意义经由时间变成对 ‘有关说话者 /作者在认识意义及社会意义上对听话者 /读者 [自我 ] 的关注’这样的隐含义加以编码或使之外在化。 ”(1999:3)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 说话者必须首先意识到听话者也是拥有主观见解的一个人 , 要采取关注听话者主观的发话方式。因此 , Traugott认为 ,在发生主观化的时候 , 有可能也会发生交互主观化。通过交互主观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 “ 交互主观性 ”( intersubjectivity)。交互主观性是指说话者 /作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者 /读者 “自我 ”的关注 , 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 , 即关注听话者 /读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 , 但更多体现在社会意义上 , 即关注听话者 /读者的 “面子 ”或 “形象需要 ” 。   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这两种机制的差异在于:主观化是指意义转而主要表达说话者 /作者的主观信条或态度 , 即意义转而更强烈地聚焦于说话者 ,而交互主观化是指说话者 /作者对听话者 /读者的关注这一含义作为言语表现的意思表现出来 , 即意义更强烈地聚焦于听话者。发生交互主观化时 , 必然要发生某种程度的主观化。从历时角度来看 , 交互主观化过程发生较晚 , 而且是从主观化发展而来的。其典型的例子就是英语中 “letp s”的语义变化。( a) Let us go, will you? > ( b) Letp s go, shallwe? > ( c ) Letp s take our p ills now, Johnny .( Traugott, 1999)在上例中 , 从 ( a ) 到 ( b ) 是主观化 , 从( b) 到 ( c ) 是交互主观化。Traugott指出 , 在“ 符号学的模型 ” ( semasi ol ogical model) 中 , 交互主观化过程也呈现出一条语义 — 语用上的发展轨迹:内容的 >内容的 /程序的 >程序的非主观 >主观 /交互主观性 >交互主观性以命题内成分为辖域 >以命题内容为辖域 >以话语为辖域 (1999: 5)Traugott关注交互主观化这一现象 , 说明在分析语言形式的意义时 , 不仅要关注说话者和命题内容之间认识意义上的关系 , 还要关注交际时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社会意义上的关系。Traugott的研究表明 , 说话者发话时的作用不仅仅是关注认识对象 , 还包括关注把认识到的事件传递给听话者这一社会意义上的作用。Traugott有关 (交互 ) 主观性和 (交互 ) 主观化的研究 , 对我们分析历时和共时平面上日汉语中句尾形式的多义现象有很好的启发价值。结合Traugott的系列研究以及吴福祥 ( 2004 )、沈家煊(2004) 的介绍 , 我们可以对交互主观化做出如下定义:③所谓交互主观化 , 是指意义由表示说话者 /作者的主观看法或态度转而表示说话者 /作者在认识意义及社会意义上对听话者 /读者 “ 自我 ”的关注。沈家煊认为 , 按照主观化的定义 , “主观化 ”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 , 即一个时期的说话者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 , 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 , 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2001:268) 当前对 “主观化 ”的研究取向或侧重共时,或侧重历时。同理 , 我们认为 , 交互主观化也可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当一个时期的说话者采取某种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交互主观性时 , 是一个共时的概念; 而当表现交互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经由时间演变而来时 , 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就共时平面的交互主观化而言 , 说话者可以使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者自我的关注 , 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 , 即关注听话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 也可能体现在社会意义上 , 即关注听话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本文中的交互主观化是指认识意义上的 , 我们主要关注听话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有关历时平面的交互主观化意义, 我们和Traugott的看法基本相似。      下面我们利用交互主观化的概念对现代日语助动词 “だろう”的各种用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 . “だろう”用法的交互主观化奥田靖雄 (1984) 指出 , “だろう”的用法在对话中经常会出现从 “ 推测 ”向 “ 要求确认 ”转化的现象 , 并分三个阶段分析了派生中的连续性。第一阶段是推测句。第二阶段是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