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这些指示代词代替的都是名词,所以在日本的语法书中将代名词归入了名词类。但是将本论文中要讨论的问题仅仅局限于代名词是不够的,日语论文,因为在日语中还存在着虽然指代事物与人物的词,但是词性上却不是名词的一类词。例如: 副词「こう」、「そう」、「ああ」、「どう」; ナ形容词「こんな」、「そんな」、「あんな」、「どんな」; 连体词「この」、「その」、「あの」、「どの」。他们从体系上隶属于「コ」、「ソ」、「ア」、「ド」系统,但是在词性上却不属于名词类,而是分别属于副词、ナ形容词和连体词。 为了将这些虽然表示同一概念但是却分属于不同词类的词归纳起来,日语语法书中采用了“指示词”这一称呼。中国探讨者们也对日语指示词进行了诸多探讨,例如: 广州外国语大学日语系的杨诎人教授就将在日语中归纳为名词一类的代名词命名为“名词类指示词”; 将隶属于连体词类的「この」、「その」、「あの」、「どの」命名为“连体词类指示词”; 将隶属于ナ形容词类的「こんな」、「そんな」、「あんな」、「どんな」命名为“ナ形容词类指示词”; 将隶属于副词类的「こう」、「そう」、「ああ」、「どう」命名为“副词类指示词”。 二、日语指示代词的语法功能 所谓的语法功能就是指这个词或者短语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样的成分,起到什么样的语法影响。 1. 名词类指示词: 具体代表词为 「これ」、「それ」、「あれ」、「どれ」、「ここ」、「そこ」、「あそこ」、「どこ」这几个词。因为它们的词性属于名词,所以可以和助词一起构成句子的主语和目的语,也可以接助动词构成句子的述语。例如: Δ これはテレビですか。( 主语) ( 这个是电视吗?)Δ これを食べたいです。( 目的语) ( 我想吃这个。)Δほしいのはこれです。( 述语) ( 我想要的是这个。) 2. ナ形容词类指示词: 这类词与连体词类指示词相同,不能单独使用,且必须置于名词前,可以与其他修饰词一起用于限定名词的属性。例如: Δ そんなことは闻いたこともありません。( 限制影响) ( 这种事情听都没听过。) 3. 副词类指示词: 这类词词性与副词的影响相同,所以使用时要放在被修饰动词之前,修饰动作程度、频率等。例如: Δ どう考えてもわからない。( 修饰程度) ( 怎么想也不明白。) 4. 连体词类指示词: 这类词词性隶属于连体词,也就是说它们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位于体言、即名词之前,与名词一起构成句子成分。起到修饰、限制影响。例如: Δ この水は饮めません。( 限制程度) ( 这个水不能喝。)三、日语指示代词的实际应用。对于日语指示代词的学习一般会在日语学习的第二课中出现,例如《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站》( 初级上册) 中指示代词的学习出现在第二课『これは本です』中,而在《大家的日语》这套教材中同样出现在第二课『ほんの気持ちです』中。向学生讲解如何实际应用时,教师通常会简单地归纳为: 使用「これ」提问时用「それ」回答; 使用「それ」提问时用「これ」回答; 使用「あれ」提问时用「あれ」回答。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认识,在日常会话中日语的指示代词又是被如何应用的呢?笔者曾多年从事日语会话课程的教育工作,从具体的语境出发,最常用的语境就是在初次见面的问候语中,在介绍自己时,一般用「これ/こちら」,而向第三者介绍与自己亲近的人或者与自己同一立场的人时则使用「それ/そちら」; 当向第三者介绍不与自己在同一立场的人,即: 被涉及对象既不隶属于说话者集体,又不隶属于听话者集体时则经常使用「あれ/あちら」。例如: Δこちらは小野緑さんです。( 这位是小野绿女士)Δそちらは小野緑さんの旦那さんです。( 那位是小野绿女士的丈夫。)Δあの方はどなた様ですか。( 那位是谁?)其次经常被使用的语境就是在电话用语和写信用语中,在日常会话中接听电话一方经常使用「これ/こちら」指代自己,也就是第一人称的「わたし( 我) 」,而不是直接使用第一人称「わたし( 我) 」。 例如: Δ もしもし、こちらは小野です。どなた様ですか。( 喂,我是小野。您是哪一位?)同样在写信时,也常常用「これ/こちら」来代替第一人称「わたし( 我) 」,那么根据文脉「それ/そちら」自然就是借指对方了。 以上笔者从概念、语法功能、实际应用等三个方面对日语指示代词进行的一点总结与探讨,很多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希望能给日语学习者一点启示与帮助。 [参考文献] [1]郭海涵. 汉日指示代词对比探讨[D]. 吉林学院硕士论文,2017. [2]新标日初级语法汇总. 百度文库[DB/OL]. 互联网文档资源,日语论文,2017—12—01. [3]新标日初上语法第 2 课. 百度文库[DB/OL]. 互联网文档资源,2017—12—01. [4]语法解释. 百度文库[DB/OL]. 互联网文档资源,2017—11—27. [5]第 二 课. 语 法 freedom[DB/OL]. http: / /blog. sina. com,2017—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