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果茨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意义是通过两个或多个人的协同努力而获得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或对话过程被看作是教学的核心,而合作学习就是达成社会建构的最好形式。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外化呈现给学生,并鼓励学生以同样的方式通过对话、写作、绘画和其他表征进行实践。以新版标日初级上第 2 课为例,教师自编一对话演示これ/それ/あれ的位置联系和句式结构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用身边的物体操练句型これ/それ/あれは ~ です/ですか。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使学生在课堂表现中寻找到自我价值,发展自我、认识自我;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合作精神,为学生创造了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修正,防止学生强化错误概念,如学生常会出现说话人用これ听话人也用これ等错误。如此既确保了学生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又帮助学生通过会话交流主动建构目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 帮助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影响,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影响。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意义建构是教育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目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以新版标日初级上第 4 课运用课文《会社の场所》为例,在这篇课文最后一段对话中出现了“どちら”和“ご”的用法,学生产生了疑问: “这里的‘どちら’能否换成‘どこ’,‘家族/両亲/兄弟’前面为什么要加‘ご’?”于是教师可以用之前学过的知识点提示学生: “为什么称呼别人要在姓氏后加さん,称呼自己则不能; 为什么在对话中称呼别人的妈妈要说お母さん,称呼自己的妈妈则说はは?”学生在这些提示下再观察课文中的句子马上就能总结出“どちら”和“ご”在文章中是表示尊敬的用法。教师顺势总结“お”和“ご”的用法,同时比较中日两国礼貌用语,帮助学生了解日语礼貌用语的使用场合,避免产生交际障碍。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影响只是提供支架,帮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产生疑问并探索内在的关系,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