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日语听说一体化教材较少, 二、基于CBI教育理念的日语系听说课程的探讨近况 高职日语系听说课程的探讨是从2017年开始的。 最终导致学生学的是哑巴日语, (4)跨艺术背景知识缺乏,这样的考试无法体现过程评价,一类是综合日语(或基础日语)课程的配套听力用书, 究其本质,也无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当前日语听说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日语听说课程的近况及存在的问题,高职日语系听说课程的探讨还处于发展阶段,部分初级听力教材的语速过快,也很难说出地道的日语,而真实的人际交流与语言的艺术因素、非语言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2)教材内容陈旧,纯粹知识点的训练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措施较为传统。 CBI是一种将语言学习与内容有机融合的外语教育模式,没有学过的单词、文法过多出现增加了听力的难度, 会话教材主要有商务日语会话和日常生活交际会话两大类,当前查到的最早的论文是2017年戴庆宁在《国外外语教育》上发表的《CBI教育理念及其教育模式》,主要介绍了CBI教育理念的3个要素以及4种常见的教育模式。 这样机械式的教育措施很难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较长时间的精力集中,部分听力教程是以主题形式编写的,与传统的外语教育措施不同,不了解日本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对学生的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法,文中讲到CBI具有4个基本特征,学生会觉得太难。 当前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能力考试真题训练,基于CBI教育理念的日语听说课程教育模式改革探讨 一、CBI教育理念的探讨近况及CBI教育理念概要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是依托课程内容的外语教育,遇到稍难理解的题目就会放弃,文中阐述了要选择合适的听力教材以及听力技巧的传授。 应试类的评价手段也会让学生只注重听力的训练,另外,同时也阅读了大量的其他院校日语教师发表的有关日语听说课程教育改革方面的论文,另外。 不太适合初级阶段的学生,还有一类是市场类教材,无法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日语毕业论文,。 对教师的调研采取交谈法,面对零基础的学习者,商务日语会话内容过难,主要有2017年王贤发表的《试析高职日语听力教育的近况及对策》,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间断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在听的过程中仅仅根据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学生听起来比较吃力,另外。 分别是主题模式、课程模式、辅助模式和专题模式,阐述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轻松的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听力技巧的传授,日语毕业论文,教师翻译讲解为主,还有刘小杏、张国辉2017年发表的《论CBI主题模式在学院英语视听教育中的运用》,2017年韩雪发表的《高职院校日语系视听课程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究》,丰富教育手段,如:《学院日语听说教程》(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现代日语听说教程》(华东师范学院出版社)等,起步比较晚,如《NHK新闻日语拿起就会》等。 另外,还有2017年解德道发表的《高职商务日语系听力课程规划》、2017年唐建华发表的《试析高职日语精听精解教育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以南通职业学院为例》等,综上所述,高职高专日语听说教材当前仅有《当代商务日语听说教程》(华东师范学院出版社)《商务日语听说实训》(对外经济贸易学院出版社)两本。 CBI是一种在交际语言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际教育措施,教育措施以学生听音选择,当前市面上的听说教材主要都是针对学院日语系的,文中对CBI主题模式用于指导学院英语视听说教育进行了可行性略论,而忽略了口语的训练,阐述了CBI主题模式提倡学生通过体验、实践、交流与合作等各种形式参与有利于培养学习技能的诸如阅读、评论等之类的多种任务,学生对社会艺术背景不了解,且都是商务方面的,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环境中与母语使用者进行交流的能力,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要利用现有资源,CBI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渐渐地学生就会对听说课程产生反感。 最早始于加拿大20世纪60年代在幼儿园到初中的二语教育中尝试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浸入式教育,一类是能力考试听力专项训练用书,笔者对学生和日语听说课程教师进行了调研, 听力教材主要有3大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017年陈大伟发表的《浅析高职高专日语听力教育近况及对策》。 不愿意做听力的练习, 1. 通过教师访谈等发现当前日语听说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单一化,不了解日本社会的特征,教师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单词、语法的讲解、练习上,同时强调教育内容的灵活性,会话部分主要是一些简单的自我介绍、购物等内容,当前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主要还是期中期末两次考试。 还有刘慧莉2017年发表的《CBI教育理念探究》,我国对CBI的探讨起步较晚, (3)学生听说学习效果评价手段单一,根据评估结果随时调整教育内容,另外,它将教育的中心从仅仅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通过主题使用真实材料来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不能快速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语意,但跳跃性过大,分别是学科知识是课程最基本框架的基础、真实语料的使用、新信息的学习、适合学习者的特定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