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高校日语系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新思考[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培养高校日语系学习学习动机的新思考

  对于动机问题的探讨,从20世纪50年代西方心理学界理论探讨与运用探讨的大量涌现,到70年代呈现上升趋势,再到90年代着重于认知方面探讨,至今成为探讨的热点和主流,日语论文,涉及人类行为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的动机探讨已成为教学心理学界的核心论题之一。另外,在语言教学领域,对于动机的定义,语言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John stone(1999)把动机看作“指向目标的驱动力”;文秋芳(1996)认为学习动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原因”和“目的”;而Gardner&Macintyre(1993)则相当具体地将动机分为“达到目标的愿望”、“朝着目标方向的努力”和“对任务的满意程度”三个组成部分;再者,DornyEi(1998)从动态与静态的观点出发,对“动机”进行了综合性的定义,他指出“动机是产生足够动力,并引发人的行为,直至这种行为坚持到行动结束或计划被实现的过程”等等。总的看,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立的动机系统,当其内部活动与学习实践活动关系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学习动机”,即是指“学生寻找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并努力从中获得预期的学习益处的倾向”。学习动机的有无联系到学生学习方向的确立、学习进程的快慢以及学习效果的优劣,联系到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联系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因此,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每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发展近况
  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初,我国开设日语本科专业的高校仅有10余所,在校生数总计不超过700人。而后,中国的日本语教学在经历了低速、快速和高速三个阶段发展的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高等学校日语系取得了令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瞩目的成果。据日语教学探讨会的最新统计,含民办高校、普通本科及独立院校在内的全国1000余所学校中,设立日语系的学院已达680所,是新中国成立伊始的近70倍。不仅如此,日语系硕士点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已由20世纪末的22个增加至60余个,博士点数量虽仍不多,但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诚然,我国高等学校日语教学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与当今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密不可分的。随着日本在华贸易的不断扩大和来华投资的日资公司的日益增加,日本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贸易伙伴之一,由此对日语人才的迫切需求持续升温,同时对日语系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日语教育领域的探讨者把目光从单纯针对教育措施的探讨转向对学习者自身的探讨上来,使“学习动机”探讨持续受到广泛的关注。
  二、我国日语系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类型
  一般来说,外语学习动机大致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类。单就日语学习动机而言,所谓“融入型动机”主要是指喜欢讲日语、热爱日本艺术,希望熟悉甚至融入日本社会的动机。而“工具型动机”是与“融入型动机”相对的另一种动机形式,主要特征是日语学习者希望通过日语学习从而获得比较实际或具体的利益,如毕业后能够顺利地申请出国和理想工作的机会、获得较高的收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等等。笔者就这两类学习动机,以省属某高校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希望将来能够利用日语语言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和收入”的为176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8%,其次选择“喜爱日本动漫、游戏和艺术”的学生人数为11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约56%。由此可见,在中国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像持有“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获得稳定收入”这样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占大多数。总的看,这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在专业日语学习者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三、日语系课程设置与教育模式略论
  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在日语系的必修课程中,从大一到大四的各年级精读课所占的课程比例最大,课程结束后修得学分最高。以每学期为单位来计算,精读课约占学期专业课总课时量的30%以上,课程修得学分占该学期专业课学分总数的40%以上。如此一来,势必会给日语系学习者带来某种心理暗示,即精读课最重要,从而忽视了听力、会话、翻译、写作等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诚然,精读课的设置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它的重要性和影响也毋庸置疑,但事实上,精读课程只是“敲门砖”,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是为更好完成其他专业课程的“辅助性课程”。外语教育目的是培养“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的专业外语人才,而这五种能力的养成既是以学好精读课为必要条件,同时又分别形成于不同的课程门类,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一门课程的重要性不是由其课时数的多少、修得学分的高低等外在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在于其专业化人才最终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教育模式方面来看,我国外语教育一直存在着一个普遍性问题,即“聋哑式”教育。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气氛下,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只是一味地聆听,整个教育环境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已在外语教育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改革工作,其结果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起引导影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外语教育的各项活动中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但事实上,在外语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与学习者的“从属性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在这种被动学习、消极接受的环境下,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对外语学习丧失兴趣,缺乏信心,以致削弱学习动机。
  另外,“班级授课制”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导致学习者学习动机不强的一个直接原因。“班级授课制”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组织最基本的模式类型。由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工商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要求普及教学、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于是在16世纪的欧洲一些学校里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而中国最早于1862年采用该教学模式,1901年逐步在全国普及。笔者认为,班级授课制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日语论文题目,其特点及优势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教育时间表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安排;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影响;学生在集体组织的形式中进行学习,易于互相讨论、切磋,共同提高,发挥集体教学的影响等等。然而,伴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快,社会价值多元化越来越明显,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日趋受到重视,而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异同,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个性与独创性的发展。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