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选题背景及意义
日本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发达国家,日语毕业论文,国内经济在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期间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成就了举世瞩目的“日本奇迹”,但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后,日语论文,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状态,被称为“失去的十年”,在2017年初,日本经济虽有所好转,但随后由于各种原因以及2017年世界经济危机的作用,日本经济再次跌入低谷,日本国内悲观情绪弥漫,主流媒体幵始谈论“失去的二十年’’。为刺激国内经济增长,二战后日本曾在不同的阶段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但基本都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的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经济严重膨胀,出现泡沫,日本在1990年左右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1991年泡沫经济的迅速破灭。之后,日本虽积极实施扩张性的货吊政策,甚至一度采用“零利率”政策,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目标。日本货币政策效果在泡沫经济前后形成明显的对比,当前,基本所有文献资料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前日本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对1991年后日本货币政策效果持有不同的观点。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扩张的货币政策将引起产出的增长、汇率与利率的下降以及物价水平的上升,但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带来经济预期的增长和物价水平的提高,相反,是持续二十多年的经济低迷和长期的通货紧缩。虽然作用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财政政策、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化、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出生率等,但货币政策作为调整经济的两大手段之一,是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的主要手段,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在什么条件下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成为很多经济学者探讨的课题,况且日本的货币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是有效的。而对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作用日本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及原因进行略论探讨,在理论与实际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1. 1.2探讨意义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以及再贴现率等工具来调节经济中货币供给总量以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之一,货币政策的影响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而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主要是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来实现的,所以货币供给对宏观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自凯恩斯革命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展幵了激烈的争论,产生了很多理论和学派,当前仍未能取得统一的认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非中性的,即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可以作用社会总需求水平进而对经济中的总产出、就业、物价和利率水平等产生作用。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导致社会总产出的增长和物价水平的上升,同时引起利率水平的下降;而当货币供给量减少时,引起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以及失业率和利率的上升。所以凯恩斯主义者强调逆经济风向的货币政策,以有效的调控经济。而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有效而在长期中无效。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者则认为货币政策是中性的,即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由于人们的理性预期和价格弹性,货币政策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是无效的。因此,探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作用,货币政策的实施也可能带来预想不到的影响,或者由于时滞的作用,货币政策与预期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这就需要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所以探讨货币供给对经济的作用在现实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由于日本货币政策的效果在1991年前后形成明显的对比,有利于探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研讨货币政策有效发挥影响的先决条件。另外,我国经济当前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货币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并稳定物价水平,通过对日本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探讨,对我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章货币政策相关理论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调控经济的两大主要手段,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包括公幵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有时候中央银行也会以窗口指导与道德规劝等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的行为进行限制。货币政策经常以利率或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制定主要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在经济高涨与通货膨胀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以防止经济过热;在经济萧条与通货紧缩时制定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作用利率、消费、投资进而作用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