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一致”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形式起源[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历史主义”是一种隐含“欧洲中心主义”和“内容决定论”的局限性极大的历史观。而“历史化”则是一种对“形式”采取辩证的历史态度的崭新视点。通过对“形式”进行“历史化” , 可以澄清许多疑惑 , 并发现“言文一致”实际上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形式起源 , 而所谓的“内面”也是它的产物。 
Abstract : Historicalism , implying a focus on Eurocentralism and content determinism , presents us with a deficient view of his2tory. By contrast , historicism provides u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based on a dialectical view of history. A study of form based on his2toricism can shed light on many bewildering problems and demonstrate that“speaking matching writing”is the actual origin of theform of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The so2called“inner side”also derives f rom that origin.
Key words : speaking matching writing ;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 historicism 
 
    一

    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等之后 , 如何寻回“历史”, 成了对它们批判性地继承和超越的主要标志和重要课题。倒退到传统的历史主义 , 显然没有出路 , 更与“语言论转向”之后的学术追求和理论取向相左。所谓“历史主义”, 与以下一系列概念紧密纠缠在一起: 普遍性、必然性、整体性 , 以及所谓的时代精神、欧洲中心主义 (亦称为“欧洲中心论” ) 、作家中心论等。简而言之 , “历史主义”与“内容决定形式”的传统理论模式一脉相承 , 它是一种典型的线性的、机械因果律的思维方式 , 构成绝对单向度的和简单的“有因必有果”的阐释框架。比如 , 按照历史主义的观点 , 日本近代文学必须照样重走一遍西方近代文学的发展路程 , 即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批判现实主义 ……, 而且是在少于后者几倍的时间内。如此一来 , 《浮云》和《破戒》被认为是近代日本文学的正确发展方向 ,它们的受挫 , 则意味着日本近代文学走上了歧途:《破戒》之后 , 以《棉被》为代表迅猛发展起来的自然主义文学 — — — 最终演变为所谓“私小说”— — —被认为作者本人的“私”与著作的“私”相混同而遭到批判 , 未能够形成“自立的著作空间”, 因而是对《浮云》和《破戒》的“歪曲”和“偏离” 。(柄谷行人 , 1988) 于是 , 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重任就不得不落到了“孤家寡人” (所谓“孤立的巨峰” ) 的夏目漱石的肩上。可以说 , 此类说法乃是有关日本近代文学的“常识” 。然而 , 恰恰是夏目漱石在留英三年回国后发表的理论作品 《文学论》(1916) 中首先对“历史主义”和隐含于其中的“欧洲中心论”提出了质疑 , 毫不掩饰自己的切身感受:“一种宛若受到英文学之欺骗的不安”, 并清楚表明了类似于后来的形式主义的文学主张 (即著名的“F / f”的文学公式) 。他指出: 区分著作的性质 , 不应以“某某主义”为标准 , 而应依据“适用于古今东西的、脱离了作家及时代的、仅表现于著作之上的特性” 。(转引自柄谷行人 , 1988 : 15) 由此可见 , 要考察清楚日本近代文学的历史真相 , 凭借或者仅凭借“历史主义”是显然不行的。那么 , 我们用什么来取代“历史主义”呢 ? 看来惟有日本著名文学批评家和思想家柄谷行人提出的探析“历史性”的措施 , 亦即是美国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F• 詹姆逊所倡导的“永远历史化”的措施: 着力从“形式”层面寻回“历史”的措施。具体说就是 ,重新审视内容决定形式的模式 , 给予形式以新的重要地位 , 使被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视为非历史或反历史的东西 (形式) , 显示出历史的最终制约力量。 (王一川 , 1999 : 306) 下面我们从考察“言文一致”这一最重要的“形式”入手 , 去考察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历史性) 。

    二

    “言文一致”决不仅仅是纯语言现象 , 即文章语言的口语化或者两者按不同比例 (所谓“文三言七”或“言文五五开”等) 的相互调配、相互融合。它有着深刻的政治成因和艺术成因 , 而这两个成因又是密不可分地关系在一起的。首先 , 最早提出“言文一致”的是在明治 (1868) 之前 , 但它是在明治十年代的后半期与建立各种近代国家制度一同被提上政治日程的。它的雏形实际上是近代初期日本国会的所谓“速记录”, 然后是对近世通俗的“说书”形式 (“落语”等) 的“速记”(“文字化”形式) 。至于说它是近代文学本身的产物 (如将《浮云》当做“言文一致”的起源) , 不过是一个“事后编造出来的”的“神话”而已。 (小森阳一 ,1999 : 53) 事实上 , 它是具有“政治性”的 , 是作为近代国家制度的一种手段为统治意志服务的。而作为艺术主张 , 它最早是由一个叫前岛密的人以一篇名为《汉字御废止之义》的奏折提出的。其要旨是: 国民教学乃国家之根本 , 因而必须全力普及教学。而普及教学则必须首先简化文字 , 即废除汉字。也即是说其宗旨在于所谓的“文字改革”上 ,说穿了其矛头是指向“汉字”的。提议者的着眼点在于“声音文字”的经济性、直接性和民主性 , 而“汉字”是象形文字 , 它的最大特点是“形象性”,必须加以废除。其实废除汉字不过是表面的借口 ,真正用意在于确立“声音语言”的优先地位 , 即其主张实质上是一种日本式的“语音中心主义” 。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只要实现了“语音中心”, “汉字”服务于了“声音”,至于是否真正废除了“汉字”, 是否真正实现了“言文一致”, 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就连提议者本人其实也认识到 , “说”和“写”是“大异其趣”的两种行为 , 不可奢望真正的“言文一致” 。那么 ,在那个时代的日本主张“语音中心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呢 ? 众所周知 , 近代以前长达千余年 , 日本处于“汉字艺术圈”内 , 深受以汉文字为代表的汉艺术的熏陶。我们不必往更久远处说 , 即便到了近代的中后期 , 日本的众多知识分子尽管一句汉语口语都不会说 , 却能够用“汉字汉文”吟诗作赋 (比如夏目漱石、森鸥外乃至芥川龙之介) 。这就意味着长时期里日本知识分子极大程度上是生活在“汉

日语论文日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