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伊豆的舞女》如饮一杯淡淡的美酒,掩卷仍余香四溢。在清婉动人的故事背后,在回味无穷的意境之外,爱——这种人和人之间最崇高和无私的感情汇集的暖流也在每个读者的心中流淌。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发表于1926年,小说问世之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并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自一九三三年以来,这篇小说先后五次被改编成电影。此外还改编成电视剧、广播剧,搬上了银屏。文部省正式把它选入国语教科书。《伊豆舞女》同川端后来的一些著作比较起来,似乎容易把握。但是,很多读者在欣赏这篇小说的时候往往把都会把眼光放在“我”和舞女的朦胧感情上,陷入“小爱”的误区,但是细细品来文中对爱的诠释决不仅限于少男少女之间的稚纯之爱,而是升华到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心和心之间爱的传播,是人类最崇高和无私的感情。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自己1918年去伊豆旅行的经历写成,文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作者曾在《汤岛的回忆》中写道“我过了一两年高等学校的宿舍生活,觉得厌烦极了。因为这与中学五年的宿舍生活不同,我总是把幼年时代的精神病患放在心上,自怜自厌,难以忍受,于是便到伊豆去了”在他后来写的长篇《少年》里,作者又追忆了当时的心境:“我自幼就不像一般人,我是在不幸和不自然的环境成长的。因此,我变成了一个顽固而扭曲的人,把胆怯的人锁在一个渺小的躯壳里,感到忧郁与苦恼……”从著作本身和作家的多次自白中我们可以看到,《伊豆舞女》中的“我”,此行的动机一是摆脱由孤儿气质而产生的抑郁,二是暂时脱离高等学校的宿舍生活。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医治被扭曲的心灵。而关于这被扭曲的心灵来说最缺少的当然是爱,对爱的渴望、追求即是“我”此行的目的,也是这篇小说的主旨所在。作者在《汤岛的回忆》中写到:“我在伊豆尝到的,首先是旅情,其次是伊豆的乡村风光,第三是正直的好意。”而“我”与巡回艺人间的交往,就是这种“正直的好意”的再现。“我”在逃离现实世界,寻找相对的安宁的旅途中,遇到了舞女一行人等,在短短的几天行程中和巡回艺人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我”对他们“不好奇,也不轻视,完全忘掉他们是巡回演出艺人。虽然纯朴而似乎很亲切的旅馆女掌柜忠告“我”说,请这样的人吃饭是白浪费,可“我”还是邀请他们到自己的住处做客;虽然村头挂着“乞丐与卖艺人不得入内”的牌子,可是“我”还是执意和他们同行,甚至为了他们的挽留改变行程;虽然“我”也是靠家里供养的学生,可“我”还是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钱赠给荣吉做忌辰。“我”所作的一切不仅缘于“我”与她们有着相同的遭遇——寄人篱下,饱尝世态炎凉,更在于“我”在艺人们身上找到了期待已久的关爱。“当这伙巡回艺人发现林荫遮盖下的岩石缝里流出的清澈泉水时,舞女们跑过来告诉我:‘下面有泉水呢,请快点喝吧,我们都等着你先喝呢。’‘来,您先喝吧。把手伸进去会搅混的。在女人后面喝,不干净。’;千代子邀请“我”一起洗澡,以期为我擦背;当荣吉得知“我”愿与艺人同行时,他的反映是“喜出望外”,在旅馆中也是长时间和“我”呆在一起。点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主人公与巡回艺人之间的共同心态。“我”与巡回演出艺人之间形成的这种平等的、融洽的联系是自己从未经历过的。而且当这几位巡回艺人说悄悄话时不掺杂一点虚假地说“是个好人”。“是啊,是个好人的样子。”“真是个好人,好人就是好嘛。”时自幼处在被他人怜悯、同情的地位的“我”初次尝到了被人理解的快乐,心泉涌流的是无限的欣慰。川端康成在《少年》中回忆这段经历时心情仍然很不平静——“在平常意义上的‘好人’,这个评语给我带来光明。在与艺人一行短短的几天共处中“我”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爱的感动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坎坷的经历使“我”养成了孤僻的个性,习惯性的把心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不擅长与人交往,以致在文章开始时舞女为“我”让出自己的坐垫并且翻个身摆在“我”旁边时,“‘啊……’我只答了一声就坐下了,由于跑上山坡一时喘不过气来,再加上有点惊慌,‘谢谢’这句话已经到了嘴边却没有说出口来。”但是随着艺人们交往的深入,“我”逐渐的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我尝试着与他们交往,当荣吉把他坎坷的经历告诉“我”的时候,日语毕业论文,“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信任,自身的不幸经历更是激起了“我”对荣吉的深深的同情,“我”开始尝试着去关心他人。于是“荣吉临走的时候,从院子里向上望着我,和我打招呼。随着和艺人们交往的深入,“我”被艺人们“正直的好意”所感动,被“真是一个好人”的话语激励,“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在坦诚的感情交流中体验到了“爱”的纯洁和无私,“我”的心灵经过了爱的孕育和抚慰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于是我抛开“孤儿根性”开始坦然的接受他人的关怀,并且把这种爱传递出去,自然地去关心他人。在文章结尾,当矿工们拜托照顾一位失去当矿工的儿子、儿媳的老婆婆时,“我”欣然允诺,同时“我”又一见如故地和一位少年亲如兄弟地同衾而卧。“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爱的演奏在文章的结尾画上了句号但是爱的暖流还在心中流淌。《伊豆的舞女》就像口本作家钤木彦次郎所言:“是山间流出的清泉水,这是在清冽和新鲜中奔流向前的泉水,它也极大限度地包容了伴随着泉水流淌的浮想联翩的感觉。”相信所有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日语毕业论文,在回味小说清新意境的同时,也被无私的爱所深深感动。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日语教研室
参考文献:
[1]何乃英.伊豆的舞女探寻[J].日语学习与探讨.1996.1
[2]川端康成.少年[M].宝文馆丛书.昭和54年版
[3]孟庆枢.再谈《伊豆舞女》的主题及其他[J].日本学论坛.2017.2
[4]刘婧.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J].重庆科技大学学报.2017.10
[5]鹤田欣也.川端康成的文化[M].明治书院
[6]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雪国·伊豆的舞女[M].吉林学院出版社.1998
[7]刘毅.新感觉派的背叛——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一种读解[J].北方论丛.20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