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表现[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语言与思维是一对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思维支配着语言,语言反映出思维。日本人的思维方式通过日语表达,或清晰或模糊的变现出来。透过语言,我们体察出隐涵其中的思维方式,理解了思维方式,我们又可以更准备的把握语言。两者统一在一起,必须共同把握。本文从思维方式入手,通过略论三种思维方式,结合相应的语言表现来研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语言的联系。

    对于语言与思维的联系,学术界存在众多解释,比较流行的看法是: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10]另据谢德洛维茨基的说法:思维与语言是一个统一体,这一统一体应叫做“语言·思维”统一体。[11]不管是形式与内容的联系,还是两者为一个统一体,“语言能够表现人的思维方式”这一论断是毫无疑问的。谈起日本人,给人以“礼貌,谦虚,谨慎,团结,勤勉”等印象,还有外国人所公认的“暧昧”。这些印象的产生,除通过日本人的行为表现出来,语言也是传达此类信息的重要途径。而透过语言,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对日本人的印象,正是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下,通过语言,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属于日本人的气质。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通过对日常语言的观察,来透析隐含语言背后的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1.日本人的“无自我性”

    无论电视、网络,还是现实中能接触到的日本人,日语毕业论文,给人最深印象的要数日本人那种彬彬有礼、谦虚,待人处事多从对方立场考虑的特点了。日本人这一气质的产生或许可以从日本人具有“无自我性”这一思维方式中得到某些启示。
   教学学者稻富荣次郎在对日本人的自我意识进行探讨时认为:从日常生活来看,日本人的特点是“无自我性”。所谓“无自我”,就是把自己的意识、思想隐藏起来,透明化,尽可能使其弱化,从而强化了对方或者别人的思想、意见,形成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重视对方意见,忽略自我想法的思维方式。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总结日本人语言生活特征时也提出: 日本人以不说不写为好的精神。
在必须说和必须写的场合下,日本人尽量采取短的表现形式。但是,例的是,相互致意的句子却很长,用词多。日本人在相互交谈时,喜欢控制表达自己的意见,赞同对方的意见,模仿对方的语言,避免判断性的表达,尽量采却间接表达方式。这样的情况在日语表达中大量存在,下面举一些例子具体说明。日本人在交谈时,喜欢控制表达自己的意见,赞同对方的意见,模仿对方的语言。避免判断性的表达,尽量采取间接表达方式。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下面的回答:
(1) 问ウーロン茶とジャスミン茶とどちらがおいしいですか。(乌龙茶与茉莉花茶哪个更好喝?)答どちらもおいしいですよ。わたしはジャスミン茶のほうが好きですが……。(哪种都好喝。我更喜欢茉莉花茶。)(2)问大阪と東京は夏どっちが暑いですか。(大阪与东京夏天那边热? )答そうですね、……(是啊,……)答话者先肯定问话者谈论的内容,然后再以补充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在正面回答内容之前,先用“そうですね”来个铺垫,把自己的立场向对方靠拢,然后在带出自己的立场。这是日本人典型的兜圈子表达方式。(3)问君は行かないの。(你不去吗? )答はい、行きません。(是的,我不去)(4) 问君は行かなかったの。(你没有去吗? )答いいえ、行きました。(不,去了。)句(3)里出现了在英语中属于语法错误的逻辑自相矛盾的回答。这是回答者尊重对方的思维,其潜台词是“おっしゃるとおり、行きません”(正如您所说的,我不去)。反之,则是句(4)那样,其潜台词是“おっしゃるとおりではありません。行きました。”(不像您所说的那样,我去了)这种带有逻辑矛盾的表达方式正是日本人针对人即接受一方的一种温情表达方式。
(5)问鉛筆がありますか。(有铅笔吗? )答はい、どうぞ、使ってください。(是的,请用吧)
(6)甲この部屋は暑いね。(这个房间真热啊)乙じゃ、クーラーをつけよう。(那把冷气打开吧)
上面两组对话说话者都没有直接向对方提出什么请求,而是采用言外之意暗示自己的需求,也就是采用间接的发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以上不管是兜圈子的表达方式,温情的表达方式还是间接的表达方式,都是日本人以对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对方的想法,以使自己的言行能尽可能与对方保持一致,不产冲突,不给对方造成困扰为目标。这完全是日本人“无自我性”的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在很多方面还有表现。日本人在表达“感谢”时除了使用“ありがとう”等感谢语外,还有大量的道歉语也用于表达谢意的场合。例如,一个人在赶路中,前面的人给让了路,他会说“すみません”;有人帮忙捡起掉落的课本,掉课本的人对帮忙者说的也是“すみません”;去站台询问有没有见过自己认识的人,无论对方有没有见过,在对方回答完毕后,总是先说句“すみません”,然后再是“ありがと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别人给自己提供了方便,或者帮助了自己,应该报以自己的感谢感激之情,说“谢谢”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但是这种情况在日本人看来,是因为自己而使别人产生不便,自己给别人添了麻烦,应该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表达的是自己的抱歉之意。关于向站台人员询问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内容,给别人造成了麻烦,应该说“すみません”,而车站人员又回答了自己的问题,日语论文题目,不管有没有帮上忙,都应该说“ありがとう”。这就是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2.日本人的“内”和“外”的意识在企业供职的日本人,常常以“うちの会社”、“我が社”等来称呼自己的工作单位,所属的组织。用“貴社”、“そっちの会社”等来称呼对方的工作单位,组织等,这种情形反映了他们的“内”和“外”的意识。在日本社会,这种潜在的内外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其要素源于日本人传统的普遍存在的“家”的观念。这种观念表现在家以外的如企业等组织中,就形成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同属于一个单位的不同的人,可以用集团意识分清“外人”和“自己人”,分属不同集团的人又以集团为分界线,从而有了“我が社”“貴社“的不同称谓,这种内外意识上升到民族层面,就出现了“我们日本人”和“外国人”的内外之分了。日本人的这种内外意识鲜明的特征在语言中表现十分突出。内外观念使日本人非常重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地位联系,根据相对位置地位联系的转变来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每种身份,每个层面上的人所使用的语言都有不同之处,使用符合自己身份的语言表达成为一种社会要求。这种内外观念在很多表达中也都有体现。例如日本人对家庭成员的称谓问题。日本人在提及别人的家庭成员时,对家庭成员有一套固定的称谓,例如“お母さん”、“お父さん”、“お婆さん”、“お爺さん”,但在对外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时,又有另一套对家庭成员的称谓,例如与上面例子相对应为“はは”、“ちち”、“そぼ”“そふ”。两套称谓互不交换, 各司其职。这种严格清晰的称谓划分正体现了日本人对待“内”“外”的严肃性与鲜明性。还有日语中作为授受动词的“あげる”和“くれる”。两个词都是“给予”的意思,但这里出现了根据给予的对象不同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