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与艺术息息相关,在进行语言教育时,必须要融入艺术教育。 中日两国的艺术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性。 文章针对学院日语教育的近况,通过略论比较中日艺术的异同,指出学院日语教育必须加强艺术异同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跨艺术交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运用型、复合型人才。 语言和艺术紧密相关。语言反映艺术,艺术决定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 “社会性” 说明语言系统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于真空、 独立发展、 自生自灭的系统。 人们的言语形式无时不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要素的制约。而艺术社会学家认为,艺术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艺术。 艺术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只是构成艺术系统的要素之一。 因此,任何语言教育都必须要与艺术教育关系起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其语言艺术的过程,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艺术,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艺术上有着紧密的关系,以至于许多人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文同种,但实际上,由于两国之间各自受到地理环境、 社会状况、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和制约,两国的艺术是 “貌合神离” 的。因此,在学院日语教育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中日艺术的异同,要把艺术异同融入日语的教育,日语毕业论文,这关于增强学生的跨艺术意识,提高学生的跨艺术交际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学院日语教育的近况
学院日语教育以日语语言知识与运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艺术交际为主要内容。学院日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因此,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语言本领和良好的教养,提高其交际能力,即听、 说、 读、 写和社会艺术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不同艺术背景的人进行和谐的交往。 从课程要求可以看出,学院日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日本民族艺术的素质教学课程。 但是长期以来,日语教育过分强调日语语法结构的略论,常常用替换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语速和语调,有时还把这一方式应用到会话课当中,认为只要基本功扎实,口语流利,就能进行很好的语言交流,却忽视了对日本艺术的了解与掌握。 这样有些学生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但却未能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犯下了严重的语用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日本艺术和日本语言特点了解不够所致。有些日本人评价中国学生,日语句子说得很严谨,像教科书上一样完整,然而说不出感情、 味道来。还有日本人反映,有些中国学生日语说得流利但不得体,对日本艺术尤其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了解不够,很难相处和交往。 这些都说明我国日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语言结构,轻实际功能;重语言训练,轻艺术传授。 二、 中日艺术异同
既然在学院日语教育中,中日艺术起着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如果不了解中日艺术的异同,即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日本人的话,或者按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来了解中国人的话,就势必要引起一些误解。所以,必须要了解中日的艺术异同。 总的来说,中日艺术异同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中日两国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喜欢用坦率、 自信的语言表达方式,崇尚“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 的直接的表达方式。而日本人喜欢含蓄、 暧昧的语言表达方式。日本人为了保持与他人的和睦联系,在日常交往中十分顾忌对方的心理,尽量避免因自己的语言不当而刺伤对方。 比如说同是谦逊的表达,虽然两国人都认为谦逊是美德,但中国人在受到别人的赞美和表扬时,会实事求是地说“还可以吧!”“是吗,谢谢你的夸奖啊!” 而日本人则会说 “不不不,我做得并不好,我还需要继续努力。” 日本人判断事物、 表示态度时,很少明确说 “是” 或 “不是” ,而是喜欢用 “可能”“大概” 之类的模糊词语。 他们之所以极力回避正面回答,是想给自己和对方留有回旋的余地。 2.行为方式的异同。 若要发表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中国人习惯绝对的看法和说法,是非分明。 而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却与我们不同,他们一般不会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而是含糊其辞、 委婉地表达自己,让对方去揣摩他们的思想。 比如说微笑,中日两国都喜欢微笑。中国人的微笑含义很简单,就是表示喜欢、赞赏等. 而日本人的微笑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它可以表示赞同、反对、 拒绝、 克制、 歉意、 确认等。微笑成了日本人一个独特的现象,有时候妇女用微笑表示慌乱或难堪甚至是悲伤。 如芥川龙之介有一篇名为 《手巾》 的小说,写的是有个叫长谷川谨造的人,日语论文题目,一天一位四十岁左右举止文雅的妇女来拜访他,报告曾受其关照的自己儿子的死讯。这位妇女在讲述自己儿子死讯时表情非常平静,嘴角甚至露着微笑。 这关于中国人来说,实在难以理解。中国人有时不太理解日本人,同样的,日本人有时也对中国人的行为感到困惑,甚至关于同样的事情,中日两国人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逻辑思维方式的异同。 中日两国都擅长形象思维,但与属于大陆艺术的中国相比,日本属于海洋艺术。因此,即便是同一种事物,由于双方的社会艺术环境不同,对事物的定义或描述也会不同。 如脚掌或脚趾上角质层增生而形成的小圆硬块,中国人形象地称之为 “鸡眼” ,因为中国内地以农牧艺术为主,驯养家禽历史比较悠久;相反,日本是海洋艺术,接触鱼较多,故称之为“鱼目”。再如,在比喻年长者经验丰富时,汉语中用的是农作物“生姜” ,谓之 “姜还是老的辣” ,而日语中用的是乌龟的 “龟壳” ,谓之 “ の甲より年の功”。
三、 中日艺术异同对学院日语艺术教育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异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日艺术异同不仅仅表现在表层的语言意义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更深层次中所蕴涵的社会心理艺术的异同上。 它反映了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