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翻译在中国[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提要]中日两国的文学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近代以来,在学习西方的浪潮中,日本文学也通过翻译大量被介绍到中国来。本文将日本文学在中国翻译与传播分为三个时期加以述介,研讨日本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轨迹及其意义。ィ壑魈獯剩萑毡疚难А⒎译、历程おぶ腥樟焦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日本文学脱胎于中国文学。不管是神话、诗歌还是小说,就古典文学这一范畴而言,中国艺术均给日本文学以丰富的营养。而历史进入近代之后,中国的维新志士认识到自己的国家与西方列强的距离,为"师夷长以制夷",开始大量翻译西方书籍,起初以翻译政治、自然科学为主,后来在梁启超的倡导之下,文学翻译也发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日语起着重要的媒介影响,翻译日本文学,或者通过日语转译西方文学成为一种风潮。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掀开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崭新一页。ケ疚氖酝纪ü对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状况的分期考察,探析日本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轨迹及其意义。本文拟将其分为三个时期:一、维新运动--五四之前;二、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前;三、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维新运动--五四之前据李芒先生所言,远在三四百年前,我国就开始翻译日本文学著作,中华书局1983年版的《日本考》一书的"歌谣"部分,刊载了日本短歌39首,为明代李言恭、郑杰编纂(1),但这样的翻译活动显然并不具有自觉的意义。ザ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翻译则有着极为鲜明的自觉意义。提起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他于1898年翻译了东海散士(柴四郎)的小说《佳人奇遇》,该小说发表于1858年,主要表现的是争取祖国独立解放的情绪,强烈反对专制政治。《佳人奇遇》发表于《清议报》上,梁启超为此写了《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序》,后来改题为《译印政治小说》。这篇序言重点阐述了翻译小说的重要意义,并认为政治小说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小说和序言发表后,翻译小说之风大为盛行,评论小说的文章也纷纷问世。据记载?quot;当时翻译压倒了创作,作用了创作,翻译与创作的比例为二比一"(2)。而评论小说的文章则涉及到了小说与社会、社会改良、小说在文学上的位置、小说的作用等方面。这一现象可谓著作与理论同行。ゴ送猓梁启超翻译的《经国美谈》也曾引领潮流一时。这也是篇政治小说,它叙述了古希腊的爱国历史故事,日语论文题目,因为与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相配合,所以很受当时青年的欢迎。梁启超身体力行,于1902年在日本主编《新小说》,这是我国最早专门刊裁小说的刊物。ヒ评价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翻译文学史上的功劳,可引当时吴趼人的话为证:"吾感夫饮冰子《小说与群治之联系》说出,提倡改良小说,不数年而吾国之新著新译之小说,几于万牛充万栋,犹复日出不已而未有穷期也"(3)。因此,若论日本文学翻译在中国的近代历程,梁启超当为第一人。ピ谠缙诘娜毡疚难Х译活动中,东海觉我(徐念慈)在1908年《小说林》第七辑上刊载的《丁未年(1907)小说界发行节目调查表》也值得一提。文中指出该年出版的日本小说有八种,这也应该算是日本文学翻译活动在近代的源头。フ庖皇逼冢除政治小说外,家庭小说、教学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也纷纷登台亮相,著作数量多,参加翻译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林纾、魏易合译的德富芦花的长篇小说《不如归》颇有作用,被称?quot;家庭小说"的代表。小说批判了歧视妇女的封建观念,也触及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因而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日语毕业论文,短期内曾数次再版。プ艿睦此担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是喜人的。大量的翻译著作给死气沉沉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虽然这股风一开始吹进来时便夹杂着强烈的政治气息,但这并不妨碍翻译文学前进的脚步。它开拓了国人的眼界,也开拓了国人的思维,为五四新艺术运动打了一场漂亮?quot;准备战"。二、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前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空谷绝音,这既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深刻的艺术启蒙运动,对我国的文学史乃至整个现代史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大批负有使命感的作家开始了新文学的耕耘。此时期的新文学最大的特色是大量吸收了外来艺术,特别是日本文学的翻译和通过日语转译的欧美文学,这些著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大大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以下分三点对这一时期日本文学的翻译活动作大致的介绍与阐述。(一)五四时期日本文学翻译活动的繁荣概述フ庖皇逼谌毡疚难Х译活动的繁荣状况大致体现为三个方面:一、译作大量出现。厨川白村、武者小路实笃、秋田雨雀、芥川龙之介、有岛武郎、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菊池宽、小川未明、藏原惟人、小泉八云、林房雄、本间久违、宫岛新三郎共15位作家在20年代至30年代被翻译的著作达五种以上(4)。这其中又以厨川白村和武者小路实笃为最多。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日本作家的文学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二、文学理论翻译繁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丰子恺也译过此书)、《出了象牙塔之后》,仲云翻译的厨川白村的《文艺与性欲》、《病的性欲与文学》,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的新村》、《思想革命》,张娴翻译的《与谢野晶子论文集》,谢六逸翻译的松村武雄的《文艺与性爱》等(5)。这些理论既作为中国的借鉴,也用以指导现实。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受重视与鲁迅不无联系。尽管《苦闷的象征》是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略论学"和帕格森的生命哲学写成的,但鲁迅仍从"为人生"的角度着眼翻译了此书。文学与性的联系被众多作家关注,这既与文学理论的译介有关,也与社会现实有关?quot;性解放"在当时曾经广泛流行。三、众多中国作家参与翻译活动,译者人数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他们甚至组成文学社团,以文学阵营的形式轰轰烈烈地开展译介活动。新青年社、文学探讨会、创造社和未名社是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社团。这些文学社团的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等均积极参与翻译,也熟谙日本文学,为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开辟了坚实的阵地。除了翻译日本文学,他们还通过日语转译俄国文学、欧美文学著作。(二)五四时期周氏兄弟及其他作家的翻译活动1. 周氏兄弟ノ逅那昂螅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留学日本。因此这一时期蜚声文坛的名家多少都与日本有着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周氏兄弟二人。鲁迅1902年前往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周作人1906年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他俩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著作。ヂ逞冈谥泄现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位置无庸赘言。他的创作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明确的目的性。就是在译介外国文学著作时,他对翻译的最终意义--为人生、为社会--亦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他在选择被翻译著作时,往往不受当时文坛流行的流派所左右,注重引进弱小的被压迫民族的文学,正如他自己所说:"在翻译,而尤其注意于短篇,特别是被压迫民族中的作者的作?quot;(6)。鲁迅总共翻译过十四个国家近百位作家两百多种著作,其中数俄国和日本最多。五四运动之前,鲁迅较多的是翻译俄国、北欧、波兰等国反映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疾苦的著作。五四运动爆发后,鲁迅则译介了大量的日本文学著作,其中包括剧作、小说和文艺理论。厨川白村、鹤见佑辅的理论翻译得最多。著作则有武者小路实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