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跨艺术交流中艺术这一概念入手,提出要顺利地进行跨艺术交流,必须对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教育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跨艺术交流意识,提高学生跨艺术交流的能力。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跨艺术交流 生活习惯 思维方式 价值观 外语教育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艺术等诸多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统计,2017年,往来于中日两国进行经贸、艺术、科技等活动的人数已超过480万人次,中日友好城市达233对,顺利地进行跨艺术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一、 跨艺术交流中艺术交流的概念 跨艺术交流中艺术的概念指在特定的社会,艺术群体内成员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方式的规范。具体地说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为人处事,价值观以及交流中的被认同的各个群体所特有的方式。 交流这一概念较为复杂,定义颇多。一般认为:“交流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信息传递,人们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跨艺术交流中的交流则是指不同艺术背景的人们的交流行为,因而,这给交流带来了难度。 如何进行跨艺术交流呢?首先,只有对日本艺术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有了充分的了解、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跨艺术交流。 二、生活习惯方面的表现 1.打招呼、寒暄。在会话中,经常会听到“こんにちは” 这句问候语。关于这个词, 学研国语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 是白天的问候语,是白天与他人见面或拜访他人时的寒暄语,可以理解为你好.其使用对象主要是一般联系的人或生人,而不用于自家人或亲朋好友”。比如:同学同事之间见面多是“おはよう”;学生见到老师、下级见到上级多是“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朋友,熟人见面多是“おお”、“おっす”。新世纪学院日语第二册刊登了水谷修教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30多年以前,在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一部电影里,有这样一个场面:由于感情不和,夫妻二人离了婚,结果孩子由母亲抚养。当父亲再见到久别的孩子时,在父子目光对视的瞬间,日语毕业论文,孩子说出了一句话,这就是“こんにちは” 。这个幼小的孩子说的这句台词非常精彩,它如实地刻画出了当时父与子的联系。在正常生活的家庭成员之间,孩子是不会对父亲说“こんにちは的”。然而,当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换句话说,当变成外人的联系时,才有可能使用。 在水谷信子的“おかあさん、さようなら”中也同样提到了的用法。一个住在日本人家里体验生活的美国高中生向这家的主人问候时说了一句“こんにちは”,结果主人听了十分惊讶。在寒暄语中,“さようなら”这句话也不能对家人使用。在水谷信子的《おかあさん、さようなら》一文中,其中提到:一个小学生认为,总同样重复同样的寒暄话是无能的表现,就决定换一种不同的寒暄方式,于是,早上上学前,他没有使用平时总说的“いってきます”,而说了一声“さようなら”,在厨房的妈妈一听,顿时神色大变,跑到门口连声追问:孩子吓得连忙跑出了家门。在家庭成员之间,若不是在永别时,“さようなら”是不能使用的。如果恋人之间说了这个词 ,则为分手之意。如果是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可以说“じゃあ”、“じゃ、また”。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可以说成“お先に失礼します”。所以“さようなら”与中文的“再见”是有所不同的。 2.对数字的好恶。在日本民族看来,奇数是招福的数字。所以喜欢单数,尤其喜欢“3”这个数字。不喜欢双数(8除外),尤其不喜欢“4”这个数字。因为日语“4”的发音“し”与死(し)相同,所以避讳“4”这个数字。日本的个人电话,私家车牌,房间号码都没有“4”这个数字。譬如4人喝啤酒,不可以要4瓶,而应该要3瓶或5瓶。送人礼物也不要送双数。这和中国好事成双,以双数为吉利的习俗完全不同。 3.对称呼的好恶。在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长幼有序,在称呼上,以把对方视为高辈为敬。比如:小学生对二十几岁的人称呼时,一般称呼为“叔叔”、(おじさん)“阿姨”(おばさん)。而在日本,则称之为“哥哥”(お兄さん)、“姐姐”(お�さん)。再者,在家庭中,哥哥的孩子称呼哥哥的妹妹,再中国习惯上称之为“姑姑”,而在日本,则称之为“姐姐”。在称呼上,日本以缩小辈分之差表示敬意,而在中国却以扩大辈分之差表示敬意。在日本人看来,年轻代表着青春、活力、生命。 在《おばさん和阿姨》这篇文章中,讲的就是一位学日语的中国的中学生在路上看到一位二十几岁的日本女性把围巾掉在了地上,然后说:“おばさん,あたたのタオルは落としましたよ。”结果,这位女性很不高兴。在日本,称呼50多岁的人时,多用“おじさん”、“おばさん”,而中国多称呼为“爷爷”、“奶奶”。汉语的“阿姨”虽不能说与年龄完全无关,但主要是敬称。而日文的“おばさん”却主要强调年龄,有时还带有负面的意味。称呼二十多岁的女性为,就会让她以为自己不年轻了。同样,称呼五十多岁的日本女人为“おばあさん”(奶奶),日本人也会很不愉快的。再者,“あたた”一词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除了下级对上级,年幼的对年长的不使用以外,一般对陌生人也不使用。此外,在家庭中,妻子称呼丈夫称之为“あなた”。因此,不能把中国的一些语言习惯用在日语中。 三、思维方式方面的表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日本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共性处理人际联系,对对方的心情想法乃至感情都是体察入微的,即:以心传心,是以体察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在处理人际联系时,时时处处虑及对方,为了不在感情上伤害对方,不使对方丢面子,避免摩擦和不愉快,总是不明言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是以暗示或含糊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意图。拒绝对方时,总是采取一种很委婉的方式,使对方不至于难堪。例如下面一例: 上司の�木部�と部下の佐藤さんの会�: �木:佐藤君、新宿にいい日本酒の店があるんだよ。仕事が�わったら一�にどうだい。 佐藤:いいですね。 あ、でも、部�.大�申し�ないんですが。 �木:どうした? 佐藤:今日はほかの�束がありまして �木:ふ�ん、そうかい。なにかあるのかい。 佐藤:ええ、�は来�学院�代の後�の�婚式の司会を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るんですが、今夜これから打ち合わせも兼ねてちょっと�むになっておりまして。 �木:あ、そうか。 じゃ、仕方がないな。 佐藤:せっかくのお�いなのに、申し�ありません。 �木:いやいや。じゃ、またにしよう。 佐藤:また次の�会に、ぜひ。 �木:分かった。じゃ、また。 �木:お先に失礼します。 这是一种很巧妙的拒绝方式。佐藤在受到邀请之后,首先是接受对方的邀请。由此表明如果情况允许的话自己很愿意去的意思。接着,才说实在抱歉,告知对方自己还有别的事。后面使用了“ほかの�束がありまして、省略了いけません”。语气委婉,暧昧,表达了说话人的心情。如果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恐怕会直截了当地拒绝。首先说:“今日はだめです。行けません。ほかの�束がありまして”。(不行,我还有别的事,去不了)。这样的话,对方可能会不高兴。 四、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这里所指的价值观是指在某种艺术背景下群体所共有的。它是判断人们行为好坏对错的标准,并决定着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针。在交流活动中,必然伴随着价值观,离开价值观的交流是不可能的。日本人的同学聚会,同事在一起喝酒,多采用均摊付款的形式,即使共同招待客人,也是均摊付款,而且在客人面前公开算帐,掏钱。在家庭中,例如:母亲与出嫁的女儿,婆婆与儿媳买东西时各付各的钱。即便一人付了款,回家后定会算清帐。儿媳有儿媳的帐,婆婆有婆婆的帐。在日本是不能混在一起的。这并不是在计较金钱,而是在坚持在金钱上划清界限,保持距离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以前所讲究的义理人情变得越来越淡薄,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的准则,希望自己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不想欠任何人的情,人情只是限于一时一事,过后与此事无关。在家庭中,例如母亲与出嫁的女儿,婆婆与儿媳买东西时各付各的钱。即便一人付了款,回家后定会算清帐。儿媳有儿媳的帐,婆婆有婆婆的帐。在日本是不能混在一起的。这并不是在计较金钱,而是在坚持在金钱上划清界限,保持距离美。再者,日本人请客时会根据客人的数量适量点餐,而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有5人却要点8人的量。日本人认为,将摆在自己面前的饭菜尽量吃完是对主人的尊重,所以,即便牺牲肚子也要尽量吃完。如果剩余过多,主人会以为饭菜是不是不合客人的胃口?主人会不开心的。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请客时用吃不完的美酒菜肴招待客人才能表达自己的诚意,所以,如果菜肴都吃光了,会令主人很难堪。因此有些中国人觉得,请日本人吃饭时日本人很不客气。日本人很小气。曾经有一位同学说:“咱日本外教太小气,前天请我们几个同学吃饭都没吃饱。”“那么饭菜都吃完了吗”?“没有,剩了不少,都吃完了,日语论文,多令外教难堪啊!”所以,要顺利地进行跨艺术交流,一定要对异艺术有充分的了解。 五、加强外语教育,增强学生的跨艺术交流意识 跨艺术交流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学习中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因此,外语教师在进行日语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努力培养学生跨艺术交流的能力这一目的出发,培养学生的艺术习得意识,不仅培养其语言技能,还必须重视语言表达是否妥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汉语与日语两种语言学修养,而且还须具有中日两国比较艺术背景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跨艺术意识,增长学生对日本社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中日艺术异同和冲突具有识别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另外,可利用外籍教师,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进行交往,通过个人间的交往使学生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利用先进的电教设备,通过看不同的背景的电影,电视画面,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拓展学生的视野。努力使学生确立一种科学的,宽容的态度,切忌用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去理解,去阐释另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排除偏见,积极地进行跨艺术交流,并在交流中养成与异艺术异民族共存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 岩:《谈中日跨艺术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1。 [2]王秀文:《跨艺术交际与日语教学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3。 [3]王铁桥:《中日艺术异同趣谈》,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1999。 [4]水谷信子:《心を�える日本��座》,探讨社,1999。 [5]金田一春彦:《日本�の言�表�》,��社,1992。 [6]《日语新干线6》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2017.3。 杨杰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