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精读、听力与会话,一直以来都是语言教育中的重点基础科目。而泛读作为辅助课程之一,亦应该发挥其影响、展现其特色,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行之有效地提高日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作者对以往的授课模式进行了调整,以期充分地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语泛读 授课模式 自主性 对于日语泛读,作者惯用的授课模式是文本解析、词汇语法解释,以及课后问题的讲解。如果采用这种授课模式,就很难将泛读与精读进行区分。由于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难以体现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育,也难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主动性。 泛读不同于精读,不需要精读的逐字逐句,而是一般性阅读,即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及作者的主旨思想。因此,文本解析与词汇语法解释在泛读课上意义并不是很大。与其在这些事情上花费时间,不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学院生的阅读面,在提高学生对日本社会艺术了解程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为此,笔者对以往的授课模式进行了调整,以期充分地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于学期初和学期末在学生中展开了相应的问卷调查。 一、学生心目中的泛读课程定位 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主导性、控制性和支配性,新的授课模式下,笔者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性,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也不是单纯地学习,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师与学生互助和谐。 考虑到新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授课模式调整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泛读课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在参与问卷调查的45位学生的反馈中,与其他课程相比,其中有2人觉得泛读课“非常重要”,22人觉得泛读课“很重要”,17人觉得泛读课重要程度“一般”,4人觉得“可有可无”。鉴于泛读课的周学时只有2课时,课程课时数等于课程重要性的偏见使得泛读课的重要性在部分学生的心目中并不是很高。要想提高泛读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泛读课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就必须考虑学生在泛读课上的需求。在问卷调查中,认为泛读课的影响在于“熟悉社会艺术常识”的有34人、“增加词汇”的有24人、“了解时事热点”的有15人、“接触各种文体”的有12人、“补充语法”的有4人、“掌握阅读技巧”的有2人。 那么,如何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课堂需求,笔者在课堂模式设置及阅读材料选择上进行了尝试。 二、阅读材料的选取及授课模式介绍 参考所有学生的兴趣取向,笔者选取阅读材料的来源比较多样化,有文学著作、科技读物、报纸杂志等;内容也相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为避免学生事先接触阅读材料,作用快速阅读的效果,日语毕业论文,该学期的材料完全脱离教科书,以笔者选取的阅读内容为主。 学期始,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组别、发表的内容和顺序;学生自由分工,分别负责背景材料的搜集、课件的制作及课堂讲授。笔者将选好的文章提前一周发给负责的学生。学生充分准备后,笔者提前与负责组的学生讨论课件的可行性,并对文章中的晦涩内容进行答疑。课堂内容分为学生讲授与教师点评两部分。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授课模式出现了一些问题。在选材方面,由于是笔者选材,有部分学生反映题材较生硬,难以激发兴趣,同时生僻单词较多,阅读困难。在课前准备方面,由于各组学生的能力有差别,制作出的课件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教育方面,虽然授课学生课前与笔者进行了交流,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对材料的把握不熟练及紧张等原因,课堂教育不是很流畅,难以按照预期完成教育任务,导致笔者的点评大幅压缩甚至取消。 三、授课模式改变后来自学生的反馈 学期结束时,学生对这种授课模式褒贬不一。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能够接受”这种授课方式的有28人,“不能接受”的有9人,“无所谓”的有8人。在正面意见当中,学生认为这种授课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关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逻辑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资料的搜集和课件的制作,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等等。在负面意见当中,学生认为这种授课方式脱离课本,期末复习时缺乏复习的依托;课前的准备太浪费时间,课上阅读时间短,容易紧张;同时,因为授课者为自己的同学,授课内容略微偏向于个人爱好,日语论文,部分学生认为背景资料的介绍难以令人信服,等等。 四、结语 授课模式的改变,为的是取得更好的授课效果。泛读课的重点,仍然是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尽可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学院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一学期的尝试中,笔者发现,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的知识传授、在主动学习方面仍有欠缺;而教师需要充分提升自身修养,全面增强对日本社会艺术各方面的把握,也要加强对学生日语水平及知识需求等方面的了解。笔者希望通过努力,通过师生间的相互磨合,切实做到教育相长;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学生不是为了学而学,将课堂真正交还于学生,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下,不是单纯地学到“课本知识”,而是实实在在地获得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宿久高.中国日语教学的近况与未来[J].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2:50. [2]姜春枝.浅谈日语会话课的限度与内容[J].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1:29. [3]张添羽.高校日语精读授课模式初探[J].廊坊师范大学学报,2017,3:104. 本文为南京信息工程学院七期教改项目(编号10JY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