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日语系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等依然存在专业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近况。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实践,对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及教材和教育措施、手段提出了新的公司运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笔者调查发现,几乎没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专门开设针对求职、就职的相关课程,虽然很多高校在学生即将毕业,面临就业时会对学生进行一些求职、就职方面的相关指导,但大多是一些求职信息方面内容,很少涉及职业技能与规划方面的内容。即便有所涉及,往往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不能适应特定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规划很难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影响。 1.教师方面。个别教师会在教育过程中涉及有关职业技能、职业规划方面的内容,但是因为不是专门开设的教育环节,关于教授内容、形式、效果缺乏系统的设计和具体的要求,大多是教师在授课间隙,根据个人经验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指导和启发。在这样的近况下,常常流于教师随便讲讲,学生随便听听,起不到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培养的影响。 2.主流教材方面。从对各高校日语系普遍采用的主流教材的不完全统计来看,绝大多数教材都是以日常生活、学校生活为背景编写的,很少涉及公司、职场类内容。以当前广泛被高校日语系采用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日语》的1~4册为例,课文涉及职场类内容的不足总体的十分之一(王、张2017)。当然,日常生活、学校生活类知识对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了解日本非常重要,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利于记忆。但是公司、职场类内容在真正的语言使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司、职场类内容的缺失不仅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关于学生深入理解日语的特点及使用措施也有很大的作用。 3.教育措施方面。当前高校日语系的教育措施、教育手段,虽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改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语言学习过程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忽略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略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措施仍占很大比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不利于学生根据主动学习、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3)课外实践建设不够完善,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习、思索、实践的机会,作用了课堂教育效果的延伸。 四、公司运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 根据公司对人才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以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使日语这一技能具备更强、更明确的职业倾向性和运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日语系知识、技能。在日语教育实践中,通过在基础课程、综合技能课程、专业课程等各类课程学习中补充职业能力教学相关内容,提高日语综合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提高交际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1)专业基础课程。在日语系基础课程中仍以日语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为主,受教材内容及授课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大量补充职场相关内容。但是,可以在词汇、句型的讲解过程中适当补充部分涉及职场内容的词汇、例句,为教材内容作为补充,引起学生兴趣。特别是在涉及某些特定的职场常用语言知识,如敬语等内容时,通过对常见职场使用场面、职场使用中的人际联系等背景等非语言类知识进行说明,加深学生对该语言知识的理解,提高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2)综合技能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职场要求的日语综合技能,根据职场需求调整听说、阅读、写作、翻译等综合技能类课程的授课内容,在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之上,有目的添加职场相关内容,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教育效果。例如,在阅读、写作、笔译类课程中增加应聘书、信函、报告书、公文、企划书、合同、专利、产品说明书的读、写、译等职场实用内容;在听说、口译类课程中模拟面试、接待、会谈、宴会等职场交往环境,提供练习机会;根据环境设定提供着装、行为、礼仪等语言、技能外的其他支持。同时,根据日资公司中,汽车、机械、电子、化工、计算机等生产制造类公司和贸易类所占比重较大的特点,为了配合上述职场要求的听、说、读、写相关能力的提高,开设“科技日语”和商贸日语类课程。通过“科技日语”类课程补充相应的科技日语方面专业知识,将通识类课程中掌握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日语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商贸日语”类课程补充电子商务、贸易谈判中要求的商贸日语方面知识,将选修、辅修课程中掌握商贸知识与日语能力结合起来。(3)社会、艺术类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日语以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对日资公司的职场规范、公司管理、公司艺术等背景以及日本社会艺术背景的了解。根据原有社会、艺术类课程中缺乏公司艺术、职场规范及其相关社会艺术背景内容的不足,对“日本概况”、“日本艺术”、“日本社会”等教育内容进行调整。在“日本艺术”课程中,补充日本公司艺术与现代管理的融合、“报告・关系・商量”的职场工作模式的内涵以及职场工作与生活的联系等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职场背景的了解,增强处理职场相关问题的能力;在“日本社会”课程中,补充集团主义、人际联系和社会规范等内容,以培养学生适应职场工作、妥善处理社会人际联系的能力;在“日本概况”课程中,补充或突出讲解日本公司发展与日本经济发展的联系,以及对日本国家发展的作用等内容。(4)职业规划、职业能力类课程。在以上三种类型课程中补充职场相关知识、技能、艺术背景的基础上,作为这三种课程的统合和延伸,开设职业规划、职业能力类课程。通过对求职前准备(物品准备、心理准备、知识准备等)、求职(自我略论与公司略论、应聘与自荐、笔试、面试)、就职(职场适应、工作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从求职准备到就职工作的全过程,掌握求职和就职的基本知识、措施和技巧,培养对职场的认知能力。 2.日语以外相关专业知识。首先,在日语系知识以外,开设“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哲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等艺术传承、社会与文化类的课程,兼顾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开设“学院语文”、“运用文写作”等中文技能类课程,提高学生中文素养,一方面满足职场工作需求,另一方面为笔译、口译等日语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同时,通过选修类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更大范围地扩大知识面,提高素质和修养。其次,理工科背景学校的日语系学生,可以依托本校理工科的学科优势,在通识类课程中增设“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计算机基础”等自然科学与技术类课程,普及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知识,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教学。最后,以跨专业辅修的形式,鼓励学生根据各人特点及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选择电子商务、经贸、金融、管理等日语以外专业方向,规范、系统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获取双学位等方式取得相关资质,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 在基础学习阶段,通过对多种日语系主流教材的比较,选用重视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场景设定贴近日本社会、内容丰富多样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基础日语教程》系列教材,在学习日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在语言学习中贯穿日本社会相关基础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为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组织教育团队编写贴近职场环境、适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根据学习情况,通过课堂教育中的词汇补充、课堂练习以及课后阅读等形式,作为主教材的有效补充,兼顾基础知识、交际能力、职场能力的综合提高。 (三)教育措施、手段 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的改革都必须通过教育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不改变现有的教育措施、手段,很难解决人才培养中高知低能,缺乏主动性、创新性等问题。 1.课堂教育。改变单纯强调模仿、记忆的语言学习方式,通过场景模拟、课堂发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式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组别讨论、调查发表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外实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资源优势,拓展第二课堂。根据公司运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本专业特色,建立职场能力培养数据库,为学生学习职场相关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结合教育内容,提供不同难度和内容的文字、音频、视频资料,给学生更多实践和学习的机会。重视实习,加强管理,强化实践环节。做好实习动员工作,使学生深刻认识实习的重要性;制定详细的实习大纲,对实习的实践、形式、工作内容做出严格的规定;加强实习中的指导和管理,对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严格实习考核,通过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实习鉴定和实习答辩等环节,日语毕业论文,全方位总结实习工作。通过实习,真实体验职场生活,发现优势,总结不足,调整学习计划和就业方向,促进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文对当前公司运用型日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考察,提出了教育大纲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育措施等方面改革的方案,通过对毕业生、公司的小范围调查,大多数受访者肯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对扩大“公司运用型”日语人才模式的教育实践,与公司和社会紧密关系,反复实践、完善现有模式,使其更具实效性和推广性。 参 考 文 献 [1]卜宪华,尤淑惠.谈复合型日语人才与公司运用型日语人才的共性和个性[J].长春学院学报.2017,20(5) [2]教学部日语组.学院日语课程教育要求[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17 [3]刘骏,傅荣译.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育、评估[M].北京: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2017 [4]王晶,张长安.论从日本公司就职测试看公司艺术特征[J].公司导报.2017(21) [5]刘润清.外语教育中的科研措施[M].北京: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