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探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是各民族艺术的浓缩。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略论,可以进一步理解语言与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从中折射出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异同。
中国论文网
  谚语翻译艺术异同比较探讨谚语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长期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来,并经过千万人的传诵、锤炼、加工完善而流传于世的。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艺术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要把语言凝炼、富于表现力的汉语谚语译为符合日本民族表达习惯的日本谚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汉语谚语的潜在含义。另方面要选用最能贴切地表现汉语意义的日本谚语。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深入地探讨汉语谚语及日本谚语表现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从而使译文更加妥当。
  一、日语谚语的翻译措施
  1.直译
  中日两国的艺术交流源远流长,在我国艺术传到日本后,日本人不仅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谚语,其日语表达或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汉语,或是删减、增加、更改个别字,或是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借用汉语相应谚语的部分用词或通过释义创造出来,日语论文,因此这些谚语在形式虽然与汉语不尽相同,但意思基本上是完全对等的,此类谚语在翻译时可采取直译的措施。
  2.意译
  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谚语。此类谚语的构成受到了日本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作用和制约,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艺术信息。此类谚语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的话,有时会使中国读者无法理解或接受。这时就不要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作用内容的正确表达,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措施,将其喻意翻译出来。
  3.等值译法
  如直译和意译一样,等值译法也是日语谚语翻译时常被使用法。等值译法又常被称为借用法、代替法或对译法,是将源语谚语翻译成与目的语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谚语。有一部分的日语谚语与汉语谚语无论在艺术内涵、形式还是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很相似,这时若采用等值译法,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形式,较易为读者所接受。但是采用此措施的话必须慎重考虑,一部分的日语谚语虽看起来和汉语谚语相似,但实际上在语感细微之处可能是存在着异同的。而且在翻译日语谚语时应尽可能的保留原文的艺术特色和民族特征。因此,在翻译不太包含有民族特征和历史典故的日语谚语时可以采用等值译法。
  二、日语谚语翻译折射出的艺术异同
  艺术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艺术作为社会现象,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认为艺术可分为表层、中层、深层这三个不同的层面。表层艺术,又称器物艺术,指的是有形的、可感知的物质及精神的产品,如饮食、服饰、器具等;中层艺术又称制度艺术,指的是人际联系中的礼仪风俗、行为原则等;深层艺术指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由于中日两国艺术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异同,日语论文,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翻译谚语时,译文大都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犯了就词译词的毛病,没有很好的进行艺术处理。这也成为学生学习日语的一大盲点。因为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过程,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艺术。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负载着社会意识和艺术传统。因此,可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翻译的过程,而且也是艺术翻译的过程。如果说语言是艺术的一面镜子,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谚语、流行语就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
  1.价值观念的异同
  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对于某类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由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的异同,中日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比如,中日两国对“鬼”的感觉是有所不同的。活跃在日语谚语中的“鬼”与中国的“鬼”是不同的,它不是死人的灵魂,而是一种妖怪,在日本人的心中,鬼有邪恶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神的一面,它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对人类进行惩罚的同时也会保护人类。所以在日语谚语中鬼的寓意虽有负面的成分,但也有富有生活情趣,让人感到温存亲切的成分,它的寓意具有混合性、多元性。
  此外,从有关“猫”等有关动物的谚语中,我们还可以窥探出中日两国人民对其价值的评价是不同的。在日语中,有关“猫”的谚语基本上都是贬义的,猫或被当做目不识珠的无能之辈,或被当做馋嘴贪吃的无用之才,或被当做素养不高的庸才,或被当做忘恩负义的不耻之徒。而在汉语中对“猫”的评价并没有如此强烈的负面色彩。
  2.思维方式的异同
  思维方式是指主体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方式,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一般说来,“中国人习惯于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待事物,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运用,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环境。重辩证思维、重意合,表现在语言上,汉语常用大量涵义概括指代笼统的抽象名词去说明事物,阐述道理。而日本人重形合,注重即物性、直观性、实用性,对具体事物较为关心,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这种思维方式的异同,在谚语中有明显的体现。
  另外,中日两国也都擅长形象思维,但中国是以农耕或畜牧为主的大陆国家,而日本是靠海为生的岛国,孕育汉语和日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异同,使同一事物在双方的社会艺术环境中给人的具体形态是不一样的。这在自古流传下来的充满智慧的谚语上有明显的反映。
  3.审美情趣的异同
  审美情趣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审美倾向,既有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中日两国的民族艺术同属东方艺术,总体说来,两个民族的艺术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审美情趣方面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异同的。中国艺术的审美心理是宏大取向,而日本特有的岛国风土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情趣,芳贺绥将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归纳为:追求小巧细致,崇尚简洁、余韵,爱好残缺美,喜好风流与风雅。日本人钟爱樱花,樱花花期一般只有十天,这种转瞬即逝的美是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同时它也体现了日本人的无常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谚语是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艺术的浓缩。通过对日汉谚语翻译的略论,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异同,只有了解了艺术内涵上的异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谚语的正确含义,准确地做好翻译等工作,实现真正的跨艺术交际。语言是艺术的载体,它反映、记录和储存艺术,并使艺术的传播成为可能。总之,不同的民族之间,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异同,使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角度也不同,所以,译者永远受艺术因素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的艺术处理是否得当至关重要。译者应当是了解艺术和传播艺术的使者,不懂艺术就不能真正领会语言,更不用说把它译成另外一种文字了。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