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日语》 教育改革的探究与探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本文通过略论《基础日语》教育近况,得出新形势下日语工作者应该从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艺术教育两方面对《基础日语》进行教育改革,并且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跨艺术交际能力。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基础日语》    教育改革    跨艺术教学
  《基础日语》作为日语系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艺术素养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影响。目前,我院日语系使用的授课措施以注入式教育为中心,授课内容以单词语法为主,这一措施在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实际应用中会出现异艺术理解不够、交际能力不足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指出高等教学要着力培养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所谓的外语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语言运用能力和跨艺术交际能力等的要求。因此,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跨艺术交际能力十分重要。本文将从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及跨艺术交际中的艺术教育两方面进行略论。
  1.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要培养较高水平的日语运用能力,首先要尊重语言输入、语言吸收和语言输出等语言习惯。由于一直以来受到环境和措施的限制,再加上大部分学生不愿动脑、不愿开口说或者羞于说外语,即使在语言输入和吸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语言输出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在两年基础日语教育活动中,笔者发现“90后”学生的主要特点就是思维活跃、善于表演,对各种活动有比较高的积极性。结合这一特点,笔者将“角色扮演”、“绘图教育”、“游戏教育”三种学生在其他活动中比较热衷的形式引入日语课堂,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1角色扮演
  “90后”的学生大部分比较活跃,表演天赋很强。针对这一特点,在文学著作赏析、日常会话学习这类课文中,采取角色扮演这一措施比单纯朗读和背诵达到的效果更好。
  文学著作往往语言比较富有美感,缺点是大多句子较长且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记忆。以《基础日语3》第2课中的《起风了》为例,《起风了》是日本著名作家崛辰雄的名作。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相恋后,女主角节子却身患重病,未婚夫对其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左右直到节子去世的故事。课文节选的部分有大量景色描写及男女主人公的对话,日语毕业论文,部分地方保留了日语古典语法。如果只是单纯地朗读,则学生的收获不大,如果全文背诵,则对学生来讲难度很大。如果采取角色扮演法就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首先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男女主人公各一名,旁白一名(主要负责景色介绍等),台词由学生在课文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印象。
  1.2绘图教育
  日语专业很多学生喜欢动漫,所以不论画画技术如何,大家对画图都不排斥。针对这一特点,在一些有大段描写的课文里面,采取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画出图画的形式,比将其翻译成中文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以第1课第二部分为例,这篇文章着重描写一个年轻街头艺人的外貌。如果翻译成中文就是“细长的眼睛,高鼻梁,薄薄的嘴唇,笑的时候会露出虎牙。穿着灰色的高领,外搭白色T恤,一条普通牛仔裤。黑色头发长及肩头,用绑带绑着额头”,这样虽然很直接,但是不够直观。可是如果画出来,这个街头艺人的样子就会很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画图,重新用日语对他的外貌进行一番描述,通过与课文对比,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方便有重点地学习。
  1.3游戏教育
  一些课文篇幅很长,同时具有一定专业性,这一类课文内容大多以了解为主。因此,适当采取一些游戏措施既可以降低文章难度,又可以使学生不那么抗拒它的专业性。
  以第5课《风景和信仰》中的龙安寺为例。龙安寺是日本室町时代留下来的禅宗寺院,以院内枯山水闻名。由于课文内容涉及日本历史、禅宗艺术等其他知识,单词朗读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何况还涉及很多艺术背景,学生很容易望而却步,不愿意看课文。因此,完成单词与语法律习之后,理解课文内容时采取游戏教育措施,可使学生心情放松,在学习的同时享受日本艺术。如让学生接力描述龙安寺的相关信息,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这样学生会积极回想课堂上所学内容,既是一个回顾又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并且通过全班同学的合力总结,实现课文所定的以了解为主的目标。
  2.跨艺术交际中的日本艺术教育
  外语交流是不同艺术背景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艺术背景的不同会导致说法方式或者语言习惯不同。因此,所谓的跨艺术交际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更离不开对艺术的理解。《基础日语》课堂上的艺术教育不同于《日本概况》或者《中日艺术鉴赏》这种以艺术欣赏为主的课,指语言教育中包含相关艺术讲解,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代表的艺术背景。
  以日语中的人称代词为例。日语把对家人的称呼分为两类,一类对内,一类对外。如“母亲”,对外称为“はは”,对内则称为“お母さん”。如果单纯这样介绍,学生就不会了解区别使用的重要性,觉得反正意思都一样,口语中经常出现混用状况。
  这种语言习惯不是偶然的,体现的是日本艺术中的――“集团主义”,它是日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重视自己所在的集体。同时,关于所属集体,划分得很清楚。基于这种心理,才会有所谓的对内与对外两种称呼。在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学生对人称代词的印象更深刻,使用的时候注意区别对待。
  再如日语中表示“大概”、“可能”、“左右”这一意思的表达措施特别多,感觉日本人说自己意见的时候都不是那么直接,而是有所保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困惑,如为什么类似表达方式这么多,有没有特殊意思,究竟什么时候使用才是最正确的。
  还有日语中的最基础自我介绍,A:あなたはマイク・ミラ�`ですか。B:はい、わたしはマイクミラ�`です。这两个句子翻译成中文就是“你是马克米勒吗”,“是的,我是”。实际使用中作为人称代词的あなた(你)和わたし(我)经常被说话人省略。这样告诉学生,学生的确会记住这个理论,但是口语表达的时候仍然会习惯性地将人称代词放上去。
  以上两种语言现象,学生之所以无法正确表达,是因为只关注语法形式,日语论文,没有了解中日之间语言艺术的异同,使用的时候仍然按照中文逻辑。
  其实这两种看似难理解的现象,体现的也是日本的一种民族艺术――“以和为贵”。日本地少人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联系显得至关重要。在句尾加上“可能”、“大概”这种表达措施,比直接断定显得语气委婉,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弱化人称代词话,减弱人与人之间立场的对立,体现“以和为贵”的思想。艺术了解有助于学生建立日语概念体系,提高学生恰当使用语言意思的概率。
  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学生在使用上会更准确、更灵活。
  3.结语
  本文通过略论《基础日语》教育近况,得出应该从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艺术教育两方面对《基础日语》进行教育改革,并且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其中包括“角色扮演”、“绘图教育”、“游戏教育”,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跨艺术交际能力。
  以上两方面教育改革只是个人教育的一点体会与感悟。今后,希望通过更多实践与调研,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更好地服务教育。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