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气质理论和强化动机理论是高等教学心理学的内容之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的重要理论指导。如在学院课堂上应用恰当,可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学院日语一年级会话课堂中,笔者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取得相对明显的成效。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语口语教育 学习动机 气质 强化动机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150-01 从当前公开发表的日语口语教育法研讨方面的论文来看,问题多集中于当前口语教育的近况、口语教育法的课堂设计等方面,但把心理学理论引入到课堂教育当中,注意观察学生个体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气质特点因材施教方面的研讨仍未多见。笔者根据这两年从事一年级日语口语教育的课堂实践,将心理学的气质理论,以及高等教学心理学的强化动机理论灵活应用到课堂教育当中,以下将这些研讨列出,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 了解学生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即使是选择外语专业,并非每个外语专业的学生都符合外语教育的理想条件,即性格活泼开朗,积极参与外语学习,学习主动性强。因此,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就显得极为重要。对此,心理学的气质理论可以发挥重要影响。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并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其中胆汁质型人脾气暴躁、性情直率,日语论文题目,能以很高的热情埋头事业;多血质型人热情活泼、机智灵活,但注意力容易分散;粘液质型人安静、沉默、忍耐力强,条理性高;而抑郁质型人则多愁善感、敏感、孤僻、不合群。上述气质特点同样可以应用到对学生性格的观察上,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口语教育中进行相应的引导。 笔者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等的观察,发现典型的多血质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积极回答问题,接受能力快,特别在要求朗读或进行会话练习时,总是积极参与。这样的特点关于外语学习是非常理想的。外语学习讲究多说多练,不怕丢丑。[1]但多血质学生在会话练习时又体现出一些弱点,即单词记忆不够精确,语法结构不够严谨。典型的黏液质型学生正好相反,他们在课堂上不爱表现自己,沉默寡言,喜欢安静,上课态度认真,注意力不易分散。但口语能力不强,不善表达,在听力方面反映没有多血质型学生快。胆汁质型和抑郁质型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不明显,但胆汁质型在需要耐心和持久力的外语学习中是要忌讳的,而敏感的抑郁质型很容易产生挫折感。 针对这些学生表现出的气质特点,笔者采取通过在课堂做心理测试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使其取长补短的办法。在帮助学生略论自己的气质类型的同时,笔者列出了各种气质型学生在学习上的特点,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自我。提醒多血质型学生,日语毕业论文,在口语表达方面注意发音的清晰,单词的准确性,以及语法结构的完整。让黏液质型学生在课堂上多表现自己,多开口进行会话练习。耐心对待胆汁质型学生,多表扬抑郁质学生的长处,帮助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 强化动机理论的应用 入学不久的大一学生,日语学习尚处于初级阶段,口头表达能力有限。而作为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口头表达日语的欲望,为后续的日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成为重要课题。此时,可以把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应用到教育当中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习动机可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又称为内部动机影响,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外部动机则是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可以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这样的手段,称之为强化,强化手段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是内部强化,前者是由教师施予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后者则是自我强化,即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了学习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2]根据这一理论,笔者在课堂中实施了与日语口语学习相适应的外部强化方法,其中有加分制、游戏竞赛、以及摄影视频比赛等。在口语课程的教育动中,笔者采取的是教师授课和学生主导型的会话练习的形式。每次课程前教师布置下次课上课时的会话课作业,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两人小组形式进行会话练习,并在课堂上发表。课程分为两部分,先是学生发表,教师针对会话过程中的语音、语调错误,以及语法错误,日语表达习惯等进行纠正,同时补充说明会话情景中的艺术背景,然后再引入下次课的内容并安排作业。课程中,学生占了主导地位。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上讲台发表,笔者采取加分制的形式。关于主动上台表演的同学,笔者进行记录,并向全班宣布,主动上来表演的次数越多,他(她)的平时成绩分数越高。结果,全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准备会话,每次上课发表前积极举手主动上台表演,甚至平时学习态度不太积极的学生也毫不示弱。每次课程均要求学生上台发表会使学生产生疲乏感,笔者在教育过程中穿插了游戏竞赛,如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背对黑板,笔者在黑板上书写十几个日语词汇,如“苹果”、“邮局”、“电梯”等,要求台下各小组成员用日语描述,直到讲台上成员猜对为止。才对词汇量最多的小组为优胜者,并颁发奖品。这一游戏竞赛不仅使学生增加了词汇量,更重要的是刺激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明明想说的单词,为什么不能说出来?对此进行反思,进一步促进了学习日语的欲望。此外,每次课堂会话练习时,笔者采取了多媒体手段,自备摄像机,将每次上台表演的学生的会话摄影下来,到了期末,让学生自挑自己最满意著作,由全班一起观看,从中挑出最优秀者,发放奖品。录制视频的好处在于,弥补教师在纠正学生口语表达错误时的瞬间遗忘,帮助学生回顾自己在口语表达中的错误,对错误进行反思,在错误中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三、 结语 以上是气质理论和强化动机理论在学院日语会话课堂上的应用,气质理论可帮助教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而强化动机理论是教师施予学生的外部手段,属于外部强化行为,关键还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自我强化。如果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外部强化手段刺激转化为自身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那自然是最理想的学习效果。作为强化动机理论的辅助,教师可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效能感,即让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日语口语表达,使其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培养此能力,使学生更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是教师要努力的课题。由于篇幅限制,有关自我效能感在课堂教育的应用与实践留待下次研讨。 参考文献: [1]贾冠杰.外语教学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学出版社,2017. [2] 教学部人事司.高等教学心理学[Z].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