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韵母为阴声韵的日语常用汉字之日语音读(吴音\汉音)的短音的对应联系[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作者以考察中古音与日语音读的吴音、汉音对应联系为目的,以《常用汉字表》和《学研汉和大字典》为基础,整理归纳出中古韵母为阴声韵的汉字,按汉字所属古韵书《平水韵》的韵部和韵系将这些汉字归类,逐字考察其与吴音、汉音对应联系。本文谈其中阴声韵与吴音、汉音短音的对应联系,通过同韵系汉字中古汉语韵母与吴音、汉音的对应联系的考察,加深对中国古汉语音韵对日语音读(吴音、汉音)的深刻作用的理解,以期能够帮助日语学习者掌握日语音读。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中古汉语韵母 阴声韵 日语音读(吴音、汉音) 对应联系
  
  一、引言
  中国人学习日语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日语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汉字。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不仅汉字,而且当时汉字的原音也被引入了日本。由于中国的时代和地域方言的不同,结合容纳了汉字原音的当时日本的艺术状况,在日本也产生了多种读法,主要的音读是吴音和汉音。中国的日语学习者都能感觉到,有些日语汉字的读音和现代汉字的读音很近,但对大部分汉字来说日汉的发音还是大相径庭,其原因在于日语音读主要来自古汉语语音,而现代汉语语音从上古到现代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此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所以很多情况下日语音读和古汉语语音很接近、相似,同时和现代汉语韵母、声母也有一定的对应规律,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若要究其原因,还要探索古汉语音韵与日语汉字音读的对应联系。本文主要考察韵尾为零韵尾即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中古汉语韵母,也就是阴声韵与日语音读(吴音、汉音)的短音的对应联系。
  二、汉语音韵的发展时期和日语音读之吴音、汉音
  在将日语音韵和汉语音韵进行对比之前,先介绍一下汉语音韵发展的时代区分和日语音读中的吴音和汉音。
  1.汉语音韵发展的时代区分
  汉语音韵发展的时代区分大致可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和现代音四大时期。上古音是指周秦和两汉时代的语音,《诗经》押韵和《说文解字》的谐声系统所反映的语音系统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语音系统;中古音可分为前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后期的隋唐时期的语音,《切韵》及《切韵》系韵书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语音系统;近代音是元明清时期的语音,元代的《中原音韵》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语音系统;现代音则是当前使用的语音系统。
  2.吴音和汉音
  由于汉字及汉字原音传入日本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艺术背景,以及不同地域方言和融入日本语音体系时当时日本的艺术状况等原因,日语音读产生了多种读法,其中主要是吴音和汉音。吴音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传入日本的,主要反映中国南北朝时期长江下游地方的音韵体系;汉音是由遣隋使和遣唐使传入日本的,汉音反映唐代中原地方的音韵体系。日本朝廷将汉音作为正音扶持,汉音得到了普及,现代日语汉字音的常用音大部分采用汉音。
  三、阴声韵与吴音、汉音的短音的对照探讨
  吴音和汉音都来源于古汉语音韵的中古音时期,故现代汉语韵母不一样的汉字在日语音读中可能读作同一段的音,比如:他(tā)和多(duō)的现代韵母不一样,但它们的中古韵母一样都是「-a」,且同属于歌韵系的歌韵部,所以他们的吴音汉音都读作ア段短音。我将中古韵母为阴声韵的日语常用汉字按其在中的所属韵系和韵部,分成各个韵系,将同韵系的汉字的吴音、汉音进行对比探讨,发现吴音、汉音皆为短音的汉字大致来源于以下六大韵系,下面将这六大韵系分开,具体考察韵书的同韵系的汉语语音特征是如何在日语音读的吴音、汉音中反映的(中古韵母的具体音值参照藤堂明保《学研汉和大字典》)。
  1.歌韵系
  《平水韵》韵书中歌韵、哿韵、�韵组成歌韵系。据统计,歌韵系所属的日语常用汉字的现代韵母有「-a」「-o」「-e」「-uo」「-üe」五类。歌韵系的汉字的中古韵母主要有「-a」和「-ua」两类。两者的区别在于开口呼与合口呼,共同点是主元音都是「a」,且都是零韵尾。经逐字详细对照探讨发现,此两种类别汉字的吴音、汉音皆为ア段短音,可以说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汉语原音。其中仅「靴」字的吴音为エ段短音与其它汉字的吴音不一致,是一个例外。
  2.麻韵系
  《平水韵》韵书中麻韵、�韵、��组成麻韵系。麻韵系所属的日语常用汉字的现代韵母有「-a」「-ia」「-ie」「-ua」「-e」五类。我经过调查统计发现中古韵母有「-ǎ」「-iǎ」「-uǎ」「-uǎi」四类,韵母「-ǎ」比「-a」口型窄,中古韵母为「-uǎi」的汉字仅「�」一个汉字。此四类中古韵母分别为开口二等韵、开口三等韵、合口二等韵、合口二等韵。将此三类所属汉字按类归并,并详细对比其吴音、汉音的对应联系。总结如下。
  开口二等韵:吴音为「~ャ」型或エ段短音两种音形,汉音为ア段短音。
  合口二等韵:吴音为エ段短音,汉音为ア段短音。
  三等韵:吴音、汉音皆译为「~ャ」型音形。
  以上类别中除了「�」字的中古韵母「-uǎi」的韵尾为「i」,其他皆为零韵尾,日语的吴音、汉音全部译成短音。
  3.鱼韵系
  《平水韵》韵书中鱼韵、语韵、御韵构成鱼韵系。鱼韵系所属日语常用汉字的现代韵母有「-u」「-ü」两类。中古韵母由于介音的不同,出现了以下三类:「-io」「-Io」「-?�o」。三者的介音有点微妙的不同,介音「i」比「I」舌位靠前,イ介音较后者清晰;介音「?�」比「i」的イ介音松弛。将此三类所属汉字按类归并对比,考察结果总结如下。
  中古韵母为「-io」的汉字:
  吴音、汉音的音形一致,同为オ段拗短音「~ョ」型音形,日语论文,其中现代声母为「Y」的汉字吴音汉音皆读作「ヨ」。
  中古韵母为「-Io」的汉字:
  吴音译成オ段拗短音「~ョ」型音形或オ段短音,日语毕业论文,而汉音统一译成オ段拗短音。
  中古韵母为「-?�o」的汉字:
  吴音译成オ段拗短音「~ョ」型音形,汉音译成オ段短音。
  以上三种类别的韵尾皆为零韵尾,吴音汉音皆译为短音;主元音皆为「o」,吴音、汉音的音形不一致但都译为オ短音。
  4.虞韵系
  《平水韵》韵书中虞韵、�韵、遇韵构成虞韵系。虞韵系所属汉字的现代韵母有「-u」「-ü」「-o」「-uo」四类。中古韵母也有四类,它们是:「-o」「-iu」「-Iu」「-?�u」。韵母「-o」为合口一等韵,其他三种皆为合口三等韵,但介音不同。将虞韵系所属汉字按中古韵母的四类分类对比,结果总结如下。
  中古韵母为「-o」的汉字:
  吴音译为ウ段短音或オ段短音两种,其中「徒」、「途」、「�」、「吐」、「暮」这五个汉字的吴音一字两音为ウ段短音和オ段短音,汉音皆为オ段短音。
  中古韵母为「-iu」的汉字:
  吴音译为ウ段拗长音或ウ段短音,汉音皆译为ウ段拗短音「~ュ」(其中现代声母为Y的汉字的吴音汉音读作ウ段短音「ユ」)。
  中古韵母为「-Iu」的汉字:
  吴音译为ウ段短音,汉音译为ウ段拗短音或ウ段短音两种音形。
  中古韵母为「-?�u」的仅「数」一个汉字,吴音译为ウ段拗短音,汉音译为ウ段短音。
  以上四种类别的中古韵母的韵尾皆为零韵尾,吴音汉音都译为短音。其中,合口三等韵的汉字的主元音为「u」,吴音汉音皆译为ウ段音;而合口一等韵的汉字的吴音有ウ段音或オ段音两种,经我的详细调查发现:在《平水韵》韵书中分别属于虞韵、�韵、遇韵的汉字在韵书《广韵》中分别属于模�、姥�、暮�;吴音译为两种段音,可能跟这两个韵系的主母音的不同有关。
  5.支韵系
  《平水韵》韵书中支韵、纸韵、�韵构成支韵系。支韵系所属汉字的现代韵母有「-i」「-ui」「-ei」「-uai」「-er」五类。据调查,中古韵母共有18种,具体可分为开口三等韵和合口三等韵两大类。将此两大类的所属的汉字分类对比,其结果总结如下。
  开口三等韵的汉字:
  无论韵尾为零韵尾或「i」韵尾,吴音汉音都译为短音,吴音译为イ段、少数译为オ段、极个别汉字译为エ段短音,汉音皆译为イ段短音。
  合口三等韵的汉字:
  吴音、汉音皆为イ段短音或者吴音汉音皆为「ウイ」型音形,或者吴音为「ウイ」型音形而汉音为イ段短音。韵尾有零韵尾或「i」韵尾两种,但零韵尾与短音和「i」韵尾与「~イ」型音形的对应不绝对。也就是说,零韵尾可对应「~イ」型音形,「i」韵尾可对应短音。
  6.微韵系
  《平水韵》韵书中微韵、尾韵、未韵构成微韵系。微韵系所属汉字的现代韵母有「-i」「-ei」「-ui」三种,中古韵母有三类,具体可将此三类分为开口三等韵和合口三等韵两大类,将微韵系所属汉字按此两大类分类具体对比各自的吴音、汉音对应联系,发现:
  开口三等韵的汉字:吴音为エ段短音,汉音为イ段短音;其中「祈」字的吴音既可以读作エ段短音又可以读作イ段短音。
  合口三等韵的汉字:大部分汉字的吴音汉音都译为イ段短音,极少数汉字的吴音译为エ段短音。
  以上两种类别的汉字的中古韵母的韵尾都是「i」韵尾,但在日语的吴音、汉音中都对译为短音。
  四、结语
  以上对中古韵母为阴声韵的汉字的日语音读的吴音、汉音的短音的对应联系进行了探讨总结。综上所述,吴音汉音与汉语中古音有着非常紧密的对应联系,可以说,吴音汉音的译音很好地反映了汉语中古原音,同时也结合了自身日语音韵体系的特征。通过对中古音韵与日语音读的吴音、汉音的对照探讨,可以加深日语学习者对日语汉字的音读与汉语汉字之间渊源同一的理解,这对日语学习、对汉日音韵探讨都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藤堂明保、加纳喜光学研汉和大字典.日本:学习探讨社,2017.4.
  [2]藤堂明保.��と日本�[M].日本:秀英出版,1992.3.
  [3]成春有.日语汉字音读探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学院出版社,2017.12.
  [4]胡安顺.音韵学通论[M].中华书局,2017.4.
  [5]刘晓南.汉语音韵探讨教程[M].北京学院出版社,2017.1.

免费论文题目: